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分析与护理对策
2012-01-26崔文静
史 洋 崔文静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1-8]。在众多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抑郁已经被确定为影响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其发病率为15%~25%左右。现将笔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老年冠心病抑郁患者148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43例。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轻度抑郁患者67例,中度抑郁患者58例,重度抑郁患者23例。
2 护理对策
2.1 患者抑郁情绪的心理分析
老年冠心病患者大多思想负担大,顾虑重重加上适应能力差,对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习惯的变化难以适应。老年人平时性格固执,病后更是坚持己见,漫长的病程导致他们性格变的脆弱,心情不定,易发怒,情绪低落。患者家属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常来探视,患者还会经常埋怨家人照顾不周。还会担心手术的风险,成功的概率,预后的效果,是否对将来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等;以及担心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自身对于手术的承受能力;还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担心昂贵的手术费,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由于疾病反复发作,患者在服药时还会怀疑所服药物是否对症,怀疑自己的病无法治疗,对医护人员极不信任,表现在做各种辅助检查时不积极,认为检查结果不可靠,因而表现态度消极,甚至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情绪抑郁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是一个很强的心理刺激,尤其是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2.2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疗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其目的就是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并配合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对患者的生活要多加关心询问,并给予帮助,交谈时语言和蔼可亲,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医护人员所作的一切产生放心感。要把患者当成亲人,想其所想,急其所急,这样就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好接近,关系融洽、亲切、彼此产生感情,觉得住院如同在家一样,心情舒畅,信心倍增,思想解放,顾虑全消除。同时,护理人员还要鼓励患者的亲朋好友多来探望患者,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和被遗忘感,这样可以使其感到幸福和温暖,拥有轻松和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介绍病区环境和同病室的患者,使其能尽快的熟悉环境及病友。同时还要做自我介绍,尤其要注意第一次接触,以便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护理人员要及时开展疾病的宣传教育
许多老年患者对冠心病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认为冠心病会传染。所以护理人员要多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的有关知识,让其对冠心病的各方面情况都有所了解。护理人员首先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及预防措施,血脂控制,自我心理调适、血压监测,药物应用及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护措施等,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的认识,缓解其不良情绪。其次还要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次要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龄、高血糖、吸烟;次要危险因素有肥胖、紧张、饮食、遗传等。一定要设法让患者了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从而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可以通过在病室内有针对性地讲解或者利用多媒体、录像、板报等形式对患者进行介绍冠心病的病因、病理、发作诱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让患者明白冠心病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积极配合治疗,预后恢复良好,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疑虑和不配合治疗的心理,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还要让患者明白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负面情绪对疾病的预后影响很大,从而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实到行动中,消除其盲目乐观的心理状态。发病诱因,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就可以减少发病率,有的老年人以为“药”多吃对身体有好处,如漏服药,有下次一起补上的错误做法,因此做好用药方面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首先要让患者知道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硝酸甘油可引起头胀、头痛、面红,抗心绞痛药很不稳定,应保存在避光的金属盒内,半年更换。服药前先阅读标签上说明,按医嘱服规定的药量,不可自行加减,按时服药,切勿擅自缩短或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
3 结 果
通过对148例老年冠心病抑郁患者进行精心护理,138例患者中有137例患者抑郁情绪消失,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11例患者抑郁情绪减轻,总有效率达100%。
4 小 结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其病死率为所有心脏病之首。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也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冠心病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护理,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利用心理学的方法预防和消除患者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与行为,是增进患者的心身健康最佳护理过程。老年冠心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了冠心病病因,用药的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掌握了简单的自救方法,患者基本了解与自己疾病有关的护理及预防保健知识,消除患者入院时的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情绪稳定,疼痛发作频率减少,自觉症状减轻,加上药物的治疗使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恢复正常,从而降低了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使患者对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和发作时的应对措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患者自身健康维护能力,提高了老年抑郁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护理人员本身,由于不断学习和宣教冠心病治疗与护理的新学说、新知识,也提高了自身专业护理水平。
[1]涂三红.老年住院冠心病病人抑郁状况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7,5(5):02.
[2]罗惠芳.老年冠心病病人抑郁状况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原医刊,2008,35(4):63.
[3]李红霞.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2010,9(1):12.
[4]李燕.老年冠心病病人精神抑郁状况分析[J].人民军医,2006,49(6):9.
[5]殷洁.老年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分析及护理[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51.
[6]潘燕.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变化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0):80.
[7]高雪芬.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2005,9(6):11.
[8]龙爱芳.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