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随地震波脉动——记集团公司“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魏冰
2012-01-26□
□
他是一名地下“驴友”,穿越在数亿年前恐龙时期的地下迷宫。地球的表面没有他的风景,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与他无关,只有那单色的曲线汇集成的地震记录,对他来说才是如此的波澜壮阔。
他就是2011年度集团公司“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华东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队物探研究所副所长魏冰。一名年轻的物探技术工作者,凭着对石油物探事业的热爱和执著,用10年艰辛的脚步为3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构造插上了勘探者的“标签”,并持之以恒地追踪在地震波的峰谷浪尖上……
科研攻关的“才子”
野外勘探的生活是紧张枯燥的,当城市里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享受在花前月下或灯红酒绿时,魏冰和他的同事正在检查当天的地震记录,准备第二天的施工方案。在魏冰的生活中,没有常人的白天与黑夜,只有地震剖面上那些跳跃的黑色的地震曲线,他始终都在搜寻着下一步施工亟待创新的方法与技术。
在2010年度江苏省海安凹陷曲塘次凹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施工中,为了获得城区资料,魏冰白天外出踏勘,夜间思考探索,编写了城区井震联合施工设计方案。由于城区建筑物密集,测线极难布设,他又带领测量人员历时一周,完成对整个城区的地毯式调查,搞清每条道路、每个胡同的坐标方位,在此基础上完成特殊地震施工方案设计。在方案设计中,他创新性地采用“投影法”进行测量放样,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降低共中心反射点的离散度,为保证成像效果打下了基础。该项技术在后来的各类苏北城区施工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成为六物大队苏北地区高质量施工的一把“利剑”。
2011年度下扬子地区黄桥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项目,是下扬子地区攻关项目,由于黄桥地区属于典型的低信噪比资料区,多年攻关均未有实质性突破。时任技术负责的魏冰对以往老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和充分研究,明确了影响该区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流沙发育。针对这一难题,他全身心投入攻坚克难中,带领技术攻关小组日夜进行资料的研究和对比,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分析,找到古河道及表层结构突变区域接收信息特点,从而提前锁定古河道走向,并采取针对性方案,提高了该区域单炮记录的质量和黄桥地区整体资料品质,引起集团公司勘探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孜孜以求的“学子”
“做的项目越多,越是觉得欠缺的太多”。魏冰始终这样认为。在同事眼中他是谦虚好学的。工作之余,他除了挤出时间丰富专业知识外,还自学了英语、高等数学等与工作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为他更广泛地涉猎专业知识打下了扎实基础。
2010年初,兼任六物647队团支部书记的魏冰,把目光瞄上了在职地质硕士研究生这一目标,并和分队另外5名技术人员组建了“考研小组”,经常一起学习和讨论。2010年夏天,魏冰率领大家从山西和顺工区出发赶赴山东全国在职硕士入学考场。2010年秋,考研成绩下发后,647队“考研小组”组员全部通过入学考试,顺利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在职研究生。六物大队入学的7名技术人员中647队就占了6人。
亲情如一的“孝子”
2003年初夏,魏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勘探专业,进入华东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队野外队工作,同年被选派到印尼参加国际勘探项目施工,这一去就是1年。长年驻扎在热带原始森林,燥热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让他异常思念自己的亲人。是啊,曾经4年的求学生涯让他远离父母,本以为毕业后能补偿那4年缺失的时光,但事业的需要依然让他难以如愿。2004年归国后不久,魏冰第一时间奔赴老家。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已被确诊为癌症,这让魏冰侍亲的想法更为坚定。但当时企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各个项目都急需技术人才,魏冰权衡再三,痛苦地将母亲托付给已嫁为人妻的姐姐,毅然踏上了为国找油的征程。此后,他长年奔波在野外一线,唯有远方的电话寄托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2005年,母亲病情恶化,魏冰闻讯后,星夜兼程赶到母亲的病榻前。始终期盼着儿孙绕膝的母亲临终时,见到的还是形单影只的儿子。母亲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了,痛失至亲的魏冰不得不把年迈的父亲又一次托付给姐姐一家照顾,自己毅然坚守在四处漂泊的野外勘探技术岗位上。3年后,魏冰与长年通过电话互诉衷肠的恋人喜结良缘。2010年,女儿魏怡降生,他第一时间抱着满月后的孩子跪在母亲的墓前,敬上了一个游子迟到的“孝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魏冰先后获得了第六物探大队“技术能手”、华东石油局“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东北探区“四五家子—八屋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项目中,他通过精心设计使三维地震与3DVSP测井工作同步采集,提高了采集效果并节约了成本,十屋断陷石油勘探项目被评为2008~2009年度中国石化油气重大发现奖三等奖。他参与编写的《现代管理方法在老油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论文,获中国石化企业管理协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此外,他主持或参与的多个施工总结报告被局、分公司评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