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骨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措施

2012-01-26孙凤兰

中国兽医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滴虫盲肠虫体

孙凤兰

(黑龙江省克山县兽医卫生防疫站,黑龙江 克山161600)

2008年6月上旬,我县某鸡场饲养的乌骨鸡发生一种以排金黄色便或血便,头部皮肤呈蓝紫色或黑色为特征的疫病。确诊为组织滴虫病,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该鸡场共养乌骨鸡雏1 000只,6月9日发病时已经40日龄 ,6月12日来我站就诊时已发病100只,死亡28只,发病率是10%,病死率达28%。病鸡精神委顿,食欲不振,缩头,羽毛松乱。病情发展下去,患病鸡精神沉郁,单个呆立在角落处,站立时双翼下垂,眼闭,头缩进躯体,卷入翅膀下,行走如踩高跷步态。常见粪便带血或完全血便,病程长的病鸡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较大的鸡慢性病例一般表现消瘦,鸡体重减轻,成年鸡很少呈现临床症状。感染组织滴虫后,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主要是异嗜性粒细胞增多,但在恢复期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红细胞总数不变。病情严重的雏鸡头部皮肤变成蓝紫色或黑色。腹泻,初期粪便呈金黄色或硫磺色,后期排血便。

2 病理变化

取新近死亡的5只病死鸡进行剖检,基本病变如下:盲肠肠壁增厚,肿胀变粗,黏膜出血、坏死、溃疡,肠腔中出现干酪样栓子,切面呈年轮样分层,盲肠表面覆盖有黄色或黄灰色渗出物,并有特殊恶臭。有时这种黄灰绿色干酪样物充塞盲肠腔,呈多层的栓子样。外观呈明显的肿胀和混杂有红灰黄等颜色。有的盲肠壁坏死穿孔引起腹膜炎,导致腹腔脏器粘连;肝脏肿大,呈紫褐色,肝表面出现圆形的、菊花样、黄绿或黄白色坏死灶。病灶周围有出血带,坏死灶深入肝实质内,严重的坏死灶融合成弥散性坏死,蔓延整个肝脏,通常呈黄灰色,或呈淡绿色。溃疡灶的大小不等,一般为1~2cm的环形病灶,也可能相互融合成大片的溃疡区。肝肿胀质脆,导致肝脏一触就碎。

3 实验室诊断

取病鸡粪便作显微镜检查,在粪便中发现虫体,通过剖检病死鸡发病典型病变,将病变脏器边缘刮取物作涂片,或在肝病变组织切片中,镜下可发现虫体。经虫体鉴别判定该虫体为组织滴虫。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措施 由于组织滴虫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异刺线虫卵进行,减少虫卵的数量,以降低这种病的传播感染。所以定期驱除体内的异刺线虫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雏鸡入舍前,必须对鸡舍进行清扫,禽舍并用水冲洗干净、消毒,饲槽及饮水器清洗消毒。从而有效地杀死病原体和传播媒介。用驱虫净定期驱除异刺线虫,用药量每千克体重40~50mg。此外,还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保持鸡舍的干燥、清洁、通风和光照良好。应防止鸡群过分拥挤,注意饲料的营养平衡。

4.2 药物防治 临床常采用下列药物:痢特灵治疗用0.04%,混于饲料,连用7~10d;预防用0.011%~0.022%,混于饲料,休药期为5d。

甲硝哒唑治疗用0.02%,混于饲料,每日3次,连用5d,疗效率达90%。

二甲基咪唑治疗用0.06%,混于饲料,疗程不得超过5d,不要喂正在产蛋的鸡群;预防用0.015%~0.02%,混于饲料,休药期为5d。

卡巴胂预防用0.015%~0.02%,混于饲料,休药期为5d。

异丙硝唑咪治疗用0.025%,混于饲料,疗程7 d;预防用0.0625%,混于饲料,休药期为4d。

硝苯胂酸预防用0.0187%,混于饲料,休药期为4d。用该药方对鸡群进行治疗,效果显著,除病情严重的5只死亡外,均治愈,而且无新病例出现,治愈率达93.1%。

5 小结

组织滴虫病又称盲肠肝炎、黑头病,是鸡的一种原虫病,以盲肠和肝脏病变为特征。该病的传染源为病鸡和带虫鸡,消化道感染是本病的惟一途径,组织滴虫病最易发生于2周龄至3~4个月龄以内的雏鸡和育成鸡,8周龄到4月龄的雏鸡易感性高,成年鸡感染不发病,成为带虫鸡,饲养管理不良、鸡群拥挤、运动场不清洁、饲料营养不全、维生素A及维生素K缺乏是本病的诱发因素。由此可见,要加强对雏鸡的饲养管理,饲喂全价日粮增强鸡的抗病力,同时定期清舍消毒,粪便、垫料无害化处理,消灭寄生虫及其虫卵、同时定期做好鸡群的驱虫工作,就可有效地预防组织滴虫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滴虫盲肠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9611例孕期妇女阴道分泌物结果分析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分析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对肺部蠊缨滴虫感染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宫颈上皮内瘤变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改性纱布防止兔盲肠、子宫术后盆腔粘连的效果观察
结肠镜下诊断盲肠憩室的临床分析
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