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霉素注射液在灵长类动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2012-01-26文德亮
文德亮
(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 浦东201300)
1 发病情况
病例1:1只雄性5岁金丝猴,体重15kg,高空跌落后,左掌掌骨骨折,手术后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一个疗程,仍见白细胞升高,改用克林霉素0.3 g/d,静脉滴注,每次输液时间约45min,治疗2个疗程,使用克林霉素第3天出现下肢瘫软,认为是护理保定或高空跌落所致,采用相应治疗未见好转,停药2周下肢瘫软情况未见好转,并出现胃部下垂,腹围增大,消化功能紊乱,治疗后下肢瘫软一直未见好转,后继发肾炎死亡。
病例2:1只雄性7岁金丝猴,体重20kg,被多处咬伤,缝合后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1个疗程,仍见白细胞升高,改用克林霉素治疗,0.3g/d,静脉滴注,输液时间约30min,第2天出现下肢乏力,活动减少,输液捕捉时下肢反抗力减弱,由于治疗保定笼较小,未见自由活动,使用克林霉素5d后,放至饲养笼,见下肢瘫软情况加重,不能自行直立行走,不能爬上栖息架,腹围增大。结合病例1进行分析,怀疑为克林霉素不良反应,采用补钙和对症治疗,3d后下肢力量改善,能小步行走并缓慢爬上栖息架,继续治疗3日,恢复正常。
病例3:1只1岁猕猴,体重5kg,外伤后采用克林霉素0.1g,输液治疗,第2日出现无法站立,食欲和精神状态良好,立即停止使用克林霉素,改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给予补钙和皮下注射新斯的明,5d后痊愈。
2 临床症状
病例1和病例2中的金丝猴,使用克林霉素5d后,主要表现为下肢瘫软、胃部下垂、食欲减退、眼睑水肿,不能爬上栖息架。下肢瘫软导致活动减少,惊慌时因下肢力量欠缺导致摔倒,胃部下垂的外观表现为腹部侧面曲线由梨形变为葫芦形。病例3仅表现下肢瘫软、无法站立,采食情况正常。
3 实验室检验和临床诊断
病例1前期、病例2、病例3血液生化指标正常,尿液常规检测指标正常,病例1后期肌酸激酶升高,尿常规见红细胞和蛋白质。
病例1在骨折初期下肢活动良好,下肢瘫软初期认为与高空跌落有关,相应治疗未见好转,临床特征表现下肢瘫软,腹部下垂,眼睑水肿与病例2相同。病例3在克林霉素使用后出现下肢瘫软,病例2和病例3按照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导致神经阻滞进行治疗好转。经过对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血液生化检测指标、临床症状和治疗情况,诊断为克林霉素不良反应所致的下肢瘫软。
4 治疗
停用克林霉素,能量合剂和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新斯的明皮下注射。
5 分析讨论
5.1 克林霉素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变态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反应等。克林霉素穿透正常血脑屏障的能力较差,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外周神经系统,表现为对突触前、受体、通道及肌肉,全方位的阻滞作用,导致肌肉松弛和胃张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在近几年的使用中,克林霉素注射液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滞,在犬和食肉动物上表现不明显,主要发生在可以下肢负重的灵长类动物,警示对灵长类动物的治疗,克林霉素注射液的选择需要谨慎,必须使用时需要避免过量和延长输液时间,最好选择口服剂型。
5.2 克林霉素一般用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无效的患者,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药物,美国Mader等把克林霉素列为治疗骨髓灰质炎的药物之一,但只有在菌落成功分离,敏感性确定以后,才可以代替首选[1]。克林霉素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要求在联合用药时,避免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和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联合应用,避免神经肌肉阻滞和中枢抑制作用的累加和协同。克林霉素的使用过程,只要合理用药,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可以避免,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只要认清问题,及时治疗,不良反应是可以减轻的。
5.3 金丝猴的胃结构特殊,容量大,正常时胃部隆起于腹上部,克林霉素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胃壁肌肉松弛,胃张力下降,胃部轮廓下移,外观为胃部下垂。病例1的金丝猴在停药2周后,下肢瘫软症状没有自行缓解,是由于克林霉素的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为85%~94%[2],导致不良反应持久。血液透析和腹腔透析都不能有效地清除血中的克林霉素[3],一旦出现神经肌肉阻滞,需使用钙和新斯的明对抗,采用此方法,病例2和病例3得以治愈。
[1] 陈莲珍,王育琴,葛学彩.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3):231.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44.
[2] 道毅俊,张亮,钟明康.克林霉素的安全性评价[J].药物警戒,200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