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2012-01-26

中国林业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明校园人类

周 景 李 芳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高教所,北京 10008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校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就必须加强绿色校园建设、营造优美的教书育人环境,以促进学校乃至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2]。根据其功能的不同,环境一般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原因,环境条件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并造成各种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问题。对洪水、冰冻、干旱、风暴、地震、海啸等自然因素带来的环境问题,人类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其不良影响和破坏力,但难以阻止其发生。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如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则是能够避免和予以解决的。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只有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能生存发展。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相对和谐的生存状态。然而,伴随着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从此出现了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虽然逐步学会了驯化动物、种植和繁育植物,通过有目的地进行动物养殖和作物耕种,以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存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欲望越来越强烈,并开始大面积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种面积。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造成土地不断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据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那里森林茂盛、水草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自秦汉开始,黄河流域的森林不断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从而造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到明清以后,黄河流域乃至西部地区的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更是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3]。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却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对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破坏,使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更加强烈,产生了“人定胜天”的幻想,并肆意掠夺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18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到了20世纪中叶,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片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大肆争相掠夺自然资源,大规模推进工业化,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急剧恶化,导致了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少水、旱涝灾害、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的生态危机。

城市是社会与工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而聚集的结果。当今世界有4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有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高达80%,今后城市人口还将不断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工商业与房地产的迅速发展,楼堂馆所和城市道路的建设不仅占用了大片农田,而且侵占了原有的绿地;城市的地面被房子、沥青和混凝土覆盖,城市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植被破坏、环境污染、气温升高、生态恶化等问题。以北京市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大片的耕地和绿地遭到了严重的毁坏,在北三环路以外,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存在的大部分农田和菜地现在已经变成了楼房和道路;环行路也由20世纪60年代的一、二环发展到今天的五、六环。城市道路的不断扩展、房地产的迅速崛起占用和毁坏了大面积的农田和绿地。

实践证明,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是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就是说,传统的工业发展理念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如果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势必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要使人类继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绿色校园建设对促进生态文明水平提升的作用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所取得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以及履行人类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与义务[4]。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进,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居民赖以生存的理想空间。大量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构建人工绿地生态系统,可以为城乡居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绿色植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绿色植被还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少热岛效应,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营造绿色环境,建设森林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北京要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按照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对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标准的要求(城市居民绿地标准为60m2/人,住宅区绿地保持28m2/人)[5],从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入手,以植绿、养绿、护绿活动为载体,注重绿色教育,培养绿色理念,加强绿色校园建设。

(一)绿色校园建设能够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

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几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功能的修复。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高校而言,就是要通过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加强绿色校园建设;通过推进绿色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二)绿色校园建设能够改善民生和人居环境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共有的地球家园。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行为达到极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资源短缺使未来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难以维持。人类社会要持续生存,必须开创新的文明形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修复自然生态功能、缓解生态危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对高校乃至北京而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按照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的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绿色校园建设是加强污染防治、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所要采取的生态治理措施之一,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功能的恢复和自然生态的修复。因此,绿色校园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纳入建设范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绿色校园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位置。”[6]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高等学校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注重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建设低碳社会、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三、加强绿色校园建设的对策

绿色是生命之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和产生的氧气养育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因此,绿色不仅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校园绿化活动、学校绿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节能减排、师生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校园建设,是北京高校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校园,不仅是学校的地址和教学活动的空间,而且是有风格、有记忆、有年轮、有光阴故事的人生园地。这里承载着教师含辛茹苦的教学历程,寄托着青年学子的成才期望。绿色校园不仅是一种生态理念,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理念与内涵,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记载,需要特色印证,需要景观支撑。一个具有绿色教育意义的校园,哪怕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人文精神、象征着生态文明、蕴涵着绿色文化、塑造着育人环境。因此,高校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弘扬生态文明,全社会协力共建绿色校园

高校在绿色校园建设中,应大力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主题活动;要协同全社会各界的力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要促进广大青少年参与祖国绿化建设,形成广大师生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例如,为了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校园建设,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河北香河一中联合举行了“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布活动正式启动并参加了植树活动,有关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也参加了相关活动并讲话。

(二)传播绿色文化,加强绿色教育

绿色校园建设的重点是传播绿色文化,加强绿色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高等学校,具有传承文化知识、创新科学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多重职能。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科技、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积极倡导文明风尚;要大力开展绿色教育,培养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理念,引导师生养成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和文明行为;要注重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绿色文化氛围;要通过绿色文化的传播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引领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共同维护生态平衡,共建地球家园。

(三)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开发和推广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

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大,教育、科研、人才资源丰厚,在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因此,在绿色校园建设中,首先,高校要以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电、节水、节气、节能、减排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倡导低碳生活,加强低碳校园建设。例如,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大量节约水资源;全面采用节能型灯具,开展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教育,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其次,高校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尤其要积极利用太阳能、光热等清洁能源,以及开发和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废水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等,以减少碳排放。例如,建设中水处理站,对收集的浴室废水和管网污水进行处理,然后用于冲洗厕所和灌溉绿地。再如,采用先进设备回收锅炉烟气余热,降低CO2排放量。

(四)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参与绿色北京的建设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这里高等学校集聚,学科专业门类齐全,重点大学数量众多。因此,北京高校的绿色校园建设必须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精心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实施。绿色校园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以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要在开展校园绿化美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的同时,加强绿色教育,引导师生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师生绿色消费的行为和文明的行为;尤其是要协调师生员工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青年学生建立起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价值观与自然观,并积极参与绿色北京的建设。

(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的支持,携手共建教书育人的绿色摇篮

绿色校园建设不完全是一项绿化校园的工作,也不是单纯的植绿、养绿、护绿活动,而是一项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工程。绿色校园建设具有教育、文化、理念、意识以及生态、环保、经济、技术、工程等多方面的内涵。因此,加强绿色校园建设,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推动森林、林业、绿色校园建设的发展[7]。例如,把校园绿化列入义务植树和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对校园绿化加强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免费或优惠提供适用的种苗;以及进一步做好校园周边的绿化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校园绿化作为学校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基本建设的整体规划;要通过建设校园绿化试点与示范工程,全面推动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要大力开展校园植树种草活动,提高学校现有的绿化水平,让校园树木成林、绿树成荫,充分展现绿色校园的优美风貌,使学校成为教书育人的绿色摇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北京:人民日报,2010-10-19(1).

[2]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1-28.

[3]张慕葏,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7.

[4]曹清尧,郭清和,叶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18.

[5]黄振管,曹广才,姚高宽.植物·环境与人类[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38-148.

[6]于幼军,马凯,王沪宁,等.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3-164.

[7]宋维明,刘东生,陈建成.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3-68.

猜你喜欢

文明校园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