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析
2012-01-26周晓光
周晓光
(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处,浙江临安 311300)
新中国建立初期,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总结党在过渡时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于新时期党开展理论建设、意识形态教育都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国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阶段。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由领导革命转变为领导建设,而当时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严峻复杂,国民经济需要尽快恢复发展,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理论水平都有待提高,人民期盼过上新生活的愿望强烈,这些新的变化、要求和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需求,即思想领域的再次革命。
(一)党情国情新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作用发生了由“革命”向“执政”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领导全国人民着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数量迅速扩展。据统计,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由1949年的450万左右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的1 200万左右,平均每年增加120万左右的新党员[1]。党员队伍发展迅速,数量骤增,党员之间的思想意识差别很大,部分党员的理论素质水平较低,甚至入党动机不纯。与此同时,部分老党员认为“天下”是共产党打下来的,“坐天下”和“享受成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开始摆老资格,出现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严重影响党群关系的不良现象,甚至开始追求享受、贪图富贵、争夺名利,经验主义倾向有所抬头。这些新的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执政地位。
(二)社情民情新要求
继土地改革完成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况等“五毒”开始在党内和社会上蔓延。社会秩序还不够安定,一些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土匪、恶霸时常“搞破坏”,影响社会稳定。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同样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要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问题。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2]”。国内的知识分子群体,一方面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受旧文化、旧思想的影响,骨子里还带着或多或少封建主义的残余,接受新思想需要一段时间。面对这些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及时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进行通俗易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使其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觉悟,改善精神面貌,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
(三)理论建设新挑战
理论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和基础,理论研究不到位,理论建设不扎实,思想政治教育也肯定困难重重,难以深入,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然而,理论研究、建设对于一个长期处于激烈、残酷、险恶的战争环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发展瓶颈”,前期所做的党的理论建设基本上是服务于革命战争的实际,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还不够、还比较欠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进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要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党的理论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和平建设时期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总之,已经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宣传,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干部和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能够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党的理论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需要党根据新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教育载体和内容,促进党的理论研究、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1949—1953年,中国共产党围绕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爱国主义教育、“三反”“五反”整党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等多项运动,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务求实效。
(一)“三反”“五反”整党风运动
根据党情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整风运动,后来继续开展共产党员标准、增强党内团结、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教育。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就发出以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为目的的整风运动,来改变影响党群关系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意识。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全党全军进行大规模整风运动的指示》[3]文件,文件明确规定:通过阅读指定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整顿全党作风。1950年4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规定。为进行共产党员的标准教育,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报告,同时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的报告。由于少数党员干部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贪图享受,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三反”“五反”为主的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教育,其中“三反”是指反贪污、反腐败、反官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五反”是指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况等在私营工商业中横行的“五毒”。
(二)爱党爱国讲团结运动
中国共产党根据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结合共产主义前途和新民主主义政策,对部队进行“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普遍教育;为缓解国家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开展集中力量、增产节约、集体主义教育;为推进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对农民进行“自下而上”的教育;为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为调动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对知识分子实施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开展宣传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教育;在高校设立马列主义理论课程,配备政治辅导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反帝、土改、“五爱”教育;对于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先进的群众组织——共青团,以宣传马列主义、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为着重点。中国共产党根据对象和实际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出真知,有效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三大改造抓建设运动
1953年9月,《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的文件[5]。该文件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深刻分析和系统阐述,并通过展览、电影、幻灯、漫画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普及,要求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形成的牺牲精神。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中,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其中强调党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任务,以及后来由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著作,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朱德曾发表了《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等文献,其中蕴涵着手工业改造的优势和具体原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加强党的政策的宣传教育,把工商业的改造与人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形势发展变化和工作需要,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巩固新生政权、凝聚人心、恢复生产,推动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到来,面临着新的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我们需要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得到启发。
(一)抓好党建是关键
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新中国快速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政治理论素养,促进共产党由“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变,有效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开展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抓好党建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相继提出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创先争优”等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教育和反腐败斗争,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完善了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了人民心中的“主心骨”。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党建,需结合社会形势,加强理论研究与推广,创新方式与载体,拓宽党的建设途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只有加强党建,才能继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作用。
(二)围绕中心是根本
1949—1953年,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累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确立了“不要四面出击”的工作方针,始终围绕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新世纪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以此赢得广大党员干部的衷心拥护,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脱离党的中心工作,另外单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如空中楼阁一样,失去现实支撑,难以立足,缺失必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现阶段,“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扎实推进,如时下的食品安全、通货膨胀等民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生产商、供应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三)理论创新是基础
1949—1953年,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学习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围绕中心工作,有的放矢,探索新的教育载体和途径,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体化、通俗化,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助推、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承、发扬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优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并结合新的历史需求与时俱进地探索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留给了后人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为党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等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马宇平,黄裕冲.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年国情手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68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77.
[3]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1.
[4]毛泽东.过渡时期的总路线[N].人民日报,1953-09-25(1).
[5]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