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疗法配合中药导入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12-01-26王全姜益常李远峰

中医药信息 2012年6期
关键词:颈源针刀椎动脉

王全,姜益常,李远峰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Barre和Lieou首先提出,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并导致椎动脉受累可引起眩晕,视力模糊等综合症状后,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眩晕发作与颈部旋转或后伸运动或体位急剧变动有关,以伴有复视及无意识障碍的猝倒为特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 ~17.6%,其中有约70%伴有椎动脉受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应用针刀配合中药导入治疗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前瞻性研究,评价针刀配合中药导入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同时设立了针刺配合中药导入为对照组,观察应用针刀配合中药导入,是否具有增强临床疗效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的诊断标准:1)曾有头痛、颈肩痛或颈枕部痛、恶心、呕吐;2)位置性眩晕,猝倒、视物不清等;3)旋颈试验阳性;4)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5)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6)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疾病诊断标准;2)年龄30~65岁间;3)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年龄 <30岁,>65岁者;2)近1个月内曾使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者;3)合并有严重营养不良,或有心、脑、肾、造血系统严重损害者;4)颈部外伤、骨折者;5)脊柱先天性畸形或发育不全者;6)不能坚持治疗者。

1.4 一般资料 患者76例,全部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10年7月~2011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针刀配合中药导入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

基金项目: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项目(2011RFXYS080)

作者简介:王全(1980-),男,主治医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级在职中医骨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姜益常(1961-),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损伤疾病。

收稿日期:2012-07-21

修回日期:2012-08-19

针刺配合中药导入,两组疗程均为2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术前平均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例)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上胸部垫枕,项部向前屈伸,暴露充分颈项部,在枕骨下项线、病变椎体椎板旁、关节突关节体表投影点、颈部肌肉压痛点等部位选择性定点,用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用汉章牌4号针刀,在枕骨下项线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刀垂直达枕骨面,行切开剥离2~3刀;在病变椎体椎旁开1.3cm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进针,探及椎板后刀口线方向改变90°,上下探及椎板上下缘,松解黄韧带2~3刀,继而向外探及关节突关节,松解关节突关节囊2刀。对于颈背部肌肉压痛点或有条索状结节处的用针刀垂直肌纤维走形方向行纵行疏通、横向剥离2~3刀,出针后压迫止血片刻,无出血后,再次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1周治疗1次,两次为1疗程。针刀治疗完成后第2天进行中药导入治疗(导入方为海桐皮汤加味,导入机器(北京华医新技术研究所研制的HY-D02型),导入时避开针眼。对照组患者取俯卧位,上胸部垫枕,项部向前屈伸,暴露充分颈项部,以75%酒精棉球消毒,取百会、双侧的风池穴、颈部夹脊穴、双侧肩井穴,以左手拇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即为“得气”。针刺30min后起针,每日1次,2h后给予中药导入,中药导入机器及其汤药如上,2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项目及方法 1)临床症状、体征、功能评估:参照王楚怀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1],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功能: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旋颈诱发试验、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进行评估计分;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TCD检查,记录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五项:眩晕16分(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全表满分为30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比较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计分比较 结果见表3。

治疗前两组各计分及总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眩晕、颈肩痛、头痛、生活与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计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计分比较(±s)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 <0.05。

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眩晕 9.76 ±1.05 11.20 ±1.44*△11.30 ±1.53 10.83 ±1.51颈肩痛 1.63 ±0.59 2.97 ±0.45*△ 1.60 ±0.41 2.37 ±0.51头痛 0.75 ±0.38 1.27 ±0.31*△ 0.80 ±0.25 1.12 ±0.21#生活与工作 1.80 ±0.71 3.17 ±0.56*△ 1.67 ±0.66 2.63 ±0.81#心理及社会适应2.17 ±0.73 3.13 ±0.72*△ 1.80 ±0.73 2.72 ±0.65#总积分 13.55 ±1.83 21.30 ±2.34*△ 14.65 ±2.47 18.33 ±2.06#

2.3 左侧椎动脉(LVA)各指标数值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Vp、Vd、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p、Vd、Vm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PI、R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右侧椎动脉(RVA)各指标数值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Vp、Vd、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p、Vd、Vm比较,治疗组对改善RVA的血流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I、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 基底动脉(BA)各指标数值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Vp、Vd、V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p、Vd、V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 PI、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4 左侧椎动脉(LVA)各指标数值比较(±s,cm/s)

表4 左侧椎动脉(LVA)各指标数值比较(±s,cm/s)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观察时间LVA Vp Vd Vm PI RI治疗组 38 治疗前 47.47±2.11 21.41±2.38 29.89±1.57 0.85±0.04 0.53 ±0.06治疗后 51.30 ±2.20* 25.53 ±1.72* 34.22 ±1.42* 0.79 ±0.08 0.50 ±0.03对照组 38 治疗前 45.97 ±2.51 20.70 ±2.82 29.12 ±2.01 0.89 ±0.17 0.55 ±0.07治疗后 49.57 ±1.84 24.07 ±2.04 32.17 ±1.72 0.67 ±0.10 0.51 ±0.04

表5 右侧椎动脉(RVA)各指标数值比较(±s,cm/s)

表5 右侧椎动脉(RVA)各指标数值比较(±s,cm/s)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观察时间RVA Vp Vd Vm PI RI治疗组 38 治疗前 45.40±2.95 21.37±1.71 29.47±1.79 0.82±0.10 0.53 ±0.04治疗后 50.37 ±2.36* 24.67 ±1.49* 33.13 ±1.47* 0.77 ±0.07 0.51 ±0.03对照组 38 治疗前 45.23 ±2.79 21.20 ±2.16 29.21 ±1.75 0.83 ±0.13 0.52 ±0.05治疗后 47.83 ±1.82 23.37 ±1.73 30.79 ±1.58 0.80 ±0.07 0.51 ±0.03

表6 基底动脉(BA)各指标数值比较(±s,cm/s)

表6 基底动脉(BA)各指标数值比较(±s,cm/s)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观察时间BA Vp Vd Vm PI RI治疗组 38 治疗前 51.42±2.51 26.21±1.10 34.73±1.24 0.72±0.06 0.59 ±0.03治疗后 59.50 ±5.31* 29.03 ±1.94* 39.19 ±2.24* 0.78 ±0.12 0.51 ±0.04对照组 38 治疗前 51.07 ±1.98 25.73 ±1.36 34.18 ±1.19 0.74 ±0.07 0.51 ±0.13治疗后 57.47 ±4.67* 27.17 ±1.49* 37.27 ±1.90*0.80 ±0.10 0.51 ±0.04

3 讨论

颈源性眩晕是现代医学诊断病名,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本病当属于中医学“眩瞀”、“头眩”、“风眩”、“掉眩”、“目眩”、“眩冒”的范畴。眩是指眼花、眼黑,晕是指视物皆转,二者兼有,谓之眩晕。其中医学病因病机主要是素体本虚,复感寒湿之邪,内外合邪聚集于颈部而发病。姜益常教授认为,颈源性眩晕的现代病机为:1)颈部遭受寒凉刺激、长期的劳损及不正确的姿势,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组织间的粘连及条索状瘢痕形成,可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而引起症状;2)粘连的椎体周围软组织失去其力线而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使颈椎椎体整体或局部发生失稳,在人体自我修复机制作用下,椎体骨质增生而寻求稳定,增生的骨质、移位的椎体会刺激压迫颈部周围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所以治疗颈源性眩晕必须纠正颈椎生物力学失衡。

针刀是在中国古代九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可以在深层肌肉的起止点为进针点进行治疗,对粘连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和挛缩的瘢痕进行松解剥离,局部减压,消除局部应力异常,松解椎动脉周围的软组织,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排出致炎物质,促进无菌炎症的消退。进而纠正了颈椎动力失衡,使颈椎椎体周围软组织恢复力学平衡,从而重新建立颈椎生物力学平衡。针刀后给以中药导入治疗,可通过中药刺激,使粘膜充血,扩张毛孔,药物通过扩张的毛孔渗透肌肤,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起到消肿,止痛,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愈合的作用[2]。

本研究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说明针刀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运用。

[1]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 -247.

[2]张朝驹.经椎板间针刀松解配合牵引治突出症48例[J].中医药学报,2011,39(1):69 -70.

猜你喜欢

颈源针刀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头痛,您查颈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