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48例疗效分析
2012-01-26王志强
王志强
河南长垣县中医院 长垣 453400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随着医学发展,治疗技术进步,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仍达60%~80%[1],这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我院运用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09—2011-09我院住院的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96例,男57例,女39例;年龄44~75岁,平均(65.3±5.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神经缺损程度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2)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严重病变,无昏迷;(3)无肢体残疾、畸形;(4)无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第一次发病,非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者;(5)年龄≤75岁。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等治疗。
1.3.1 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患者发病后3d,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主要运用神经发育疗法和促通技术,如Bobath、Brunstrum、Rood技术、作业疗法等[3],以抑制上肢痉挛、手指屈曲痉挛、下肢痉挛。对患者的踝关节结合背屈训练,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强调个体化治疗,采用“一对一”方式,通过观察患者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对治疗方法随时调整。每次选择1~2种训练方法,1次/d,50min/次,30d为1个疗程,要求家属参与治疗。
1.3.2 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具体方法如下:沿经络线排列进行针刺,不局限于固定穴位,而且在针刺的同时要辨证选经。举例来说,通过针刺疗法纠正足内翻,在治疗过程中选辅阳穴,沿足少阳胆经向下排列针刺,选取的位置顺应腓肠肌走向,通过促进腓肠肌收缩可以纠正足内翻;下肢方面如果不能抬腿,在针刺疗法中选择患侧血海穴和梁丘穴分别沿脾经和胃经向上排列针刺,由于两经与股四头肌位置相关联,针刺两经可达到使股四头肌收缩的效果,提高抬腿能力;腕下垂,在治疗过程中应选阳溪、阳池、阳谷,即三阳排列针刺,这几个部位的针刺位置到腕长伸肌和腕短伸肌上,其他方式可以此类推。排列针刺的针距和针数的确定,需根据病情来调整,一般肌力0~2级者针刺要更紧密,针距相对较小,针数比较多,旨在加大刺激量;肌力为3级以上者针刺要稀疏一些,针距相对更大,针数较少。总结来看,在治疗过程中应以肌力的强弱来确定针距。1次/d,共8次,间隔2d进行下一次治疗,3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运动功能采用简氏Fugl-Meyer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ADL、Fugl-Meyer评分比较 ()
表1 2组治疗前后ADL、Fugl-Meyer评分比较 ()
注:同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1
组别 n 治 疗 前 治 疗 1 月 后评分观察组 48 20.38±7.36 14.85±7.26 58.27±3.18▲ 34.19±4.25 ADL 评分 Fugl-Meyer评分 ADL 评分 Fugl-Meyer▲对照组 48 22.57±3.82 12.63±5.72 40.13±9.54 26.35±3.48
3 讨论
对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能够更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4]。有研究报道,95%脑梗死患者的最佳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是在发病后11周内,最佳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时间是在发病12.5周内;国内研究认为,如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就可以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本文进行的康复治疗是在患者发病72h且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的。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虽然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但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还拥有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能力。因此,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所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也是可逆的。本文针刺治疗方法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根据中医学的“治瘘独取阳明“之说设计。针刺治疗中选取的穴位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阴,少阳经穴,以求经气通畅,正气旺盛,使感觉运动功能易于恢复。
由于肢体运动功能主要基于肌肉群的收缩和伸展,通过沿经络线针刺特定肌肉群,可使肌肉收缩,使肌力迅速提高,最终使患者支配肢体活动的能力得以增强。本针刺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的不同点在于,刺激量更大,受刺激的肌肉群集中,能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快增强肌力。此外,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上也较为灵活,根据患者不良姿势或动作,选择相对应的经络和肌肉群进行针刺,这样可有效、有针对性地提高患肢肌力。将针刺治疗同现代早期康复训练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促进脑功能恢复。功能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同时,通过这些训练,患者可逐步抑制肌肉痉挛,预防肌肉萎缩,纠正异常运动模式,两者结合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帮助其重新回到社会。
[1]罗颖,徐程莹 .康复训练和出院后康复督导对脑梗死康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9(10):1 646-1 64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燕铁斌 .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
[4]潘国军 .偏瘫早期康复基础训练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