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创新
2012-01-25吴泽兵王前强
吴泽兵,王前强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南宁530021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及新医学模式的提出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医患关系发展呈现出物化、经济化和利益化的趋势[1]。另外,也随着国民对自身健康要求和生活质量要求的关注,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甚至要求达到在各方面都“精益求精”的地步。有调查显示:全国三甲医院中年平均发生医疗纠纷30起左右;全国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围攻、威胁院长的情况;73.67%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拒不缴费现象;61.48%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去世,病人家属在医院摆设花圈、设置灵堂等现象[2]。因此,在医学领域乃至整个卫生行业中,人文素质也随之备受关注,人文医学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创新的内容颇多,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体制创新和教育内容、方法及手段创新。其中,教育创新首先是要做到观念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体制创新,核心在于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3]。该文所讨论的教育创新主要是教育观念创新和教育内容、方法及手段创新。
1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起步普遍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者们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医学人文教育在我国医院院校中已经成为基础课程,但各专业学科脱节,课程设置偏少、不规范、不系统。
1.1 各专业学科间缺乏融会贯通
从我国传统的中医“辩证”和“治未病”的思想以及新医学模式的精髓角度来看,医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医学三者统一融合的综合学科。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科设置中大都关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设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相关专业,但各专业间缺乏横向联系和整体规划性,且专业内课程设置偏离,较少注重医药和人文课程[4]。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工商管理(药事管理)专业为例,此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能够掌握医药企业管理、药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及一定的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药事管理基本理论和医药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法规等,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与人际沟通及分析和解决药学事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主要课程中以管理学相关知识为主(约占42%),其次为通识教育课(约占27%),医药类、管理与医药结合、人文素质总共约为22%,学科之间人文与医学、管理学相融合的课程极少,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方向)课程设置统计表
1.2 人文课程总数偏少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相对还是偏少。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其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广西医科大学课程库中总共有1 047门课程,其中人文学院设有102门课程,约占9.74%,剔除政治、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课程外,人文相关类课程只有78门,约占7.5%,略少于国内平均。而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5]。
1.3 人文课程设置不够系统、规范
在2003年中国第二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战略研讨会上,东南大学孙慕义教授提出:人文医学的主干课程应列为医学本科教育的必修课,包括人文医学、医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导论、医学史、卫生经济学、医学美学;人文医学的其他课程应作为选修课课程开设,如医学人类学、医学情报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管理学、医疗政策学等[6]。虽然目前高校多少都设有医学人文素质相关课程,但据了解,一般高校设置的课程中只有部分文科专业有卫生经济学、医学心理学、医院管理学等少数课程,而大部分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以思想教育类理论课为主,人文医学课程很少,且几乎是以选修课、任选课形式出现。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北京中医药大学认为该类课程主要在管理学院而不是人文学院,人文学院主要是思想政治类课程和英语法律课程。经调查,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人文素质类教育课只有大学语文与医古文和医学伦理学两门课程,其专业课程分类如表2所示。
表2 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课程设置统计表
1.4 师资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人文社会医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人文素质教育应该由具有医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的教师承担。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医学专业出身,非医学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英语等通识教育类教师和管理、法学等其他专业教师,人文类课程几乎都是兼任的教师。医学院校急需既了解医学,又具有丰富人文社科知识的教师,师资结构亟待改善。
1.5 校园人文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人文教育不仅仅要教一些沟通技巧等实实在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让医学生、医务工作者时刻能在脑海中有一种人文意识,使其在从事医务工作时能时刻提醒自己,医务工作者不仅仅要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向“零失误”靠齐,还要时刻注意到我们的医学伦理。因此,良好的人文氛围能很好地辅助人文素质教育的进行。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很大一部分都是专门的医学院校,一直单一的从事医学专业教育,没有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做到有机结合,也并不像很多国外的大学,医学教育都是依靠综合性大学拥有较好的人文氛围。
2 人文医学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分析我国人文医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影响,总体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 医学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偏离,人文医学教育未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学教育备受苏联的影响,沿用了苏联模式,实行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离。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追求的纯粹是医学技术知识的攀升,而观念和定位的偏离,使得人文医学教育难有立足之地[7]。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2.2 我国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医学教育制度不全
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自高中到博士的教育都实行文理分科、专长教育,而这种教育模式同样也在医学院校盛行。因此,在我国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现象。在我国,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存在于非综合性大学中,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各个专业学院之间也同样存在,导致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人文教育、基础教育得不到重视的现象。
2.3 医学院校独立建制,人文医学教育实力不足
自1951年新中国政务院批准建立第一所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学院(后与天津第二医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医科大学)以来,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这样,医学院校的独树一帜为现在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欠缺埋下了隐患。医学院校实力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医学院基本设立在综合性大学里,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人文科学设置优势,发展医学人文教育。美国有医学院校127所,其中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中有114所,占总数的88%,而且美国最好的十所医学院全部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中;法国42所医学院全部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中;德国有医学院校30多所,除3所外,均隶属于综合性大学;日本有医学院校80所,其中附属于综合性大学的有45所,占总数的56.2%;而在我国,17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60余所设置在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中,其比例仅为35.2%,加之高校合并以来只有几年,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人文学科优势对医学人文教育还没起到应有的作用[5]。
3 实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创新的建议
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唤起医学生和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意识,并转变他们的观念,有了人文意识和观念的转变,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将会事半功倍。
3.1 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唤起人文意识
要加强人文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的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首先转变观念认识,赋予医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中,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最低基本要求的第一要求”,并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8]。因此,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医学院校应该从学生一进学校开始,从医学生庄严的宣誓医学誓言的那一刻就应该逐步通过入学教育在学生脑海中刻下高度重视人文修养的烙印。据了解,国内有关七所医药院校的校训中全部都含有人文修养在其中(如表3所示),校训的讲解教育正是给医学生烙下人文烙印的途径之一。
表3 医学院校校训表
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医学史和校史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医学和学校的历史与文化积淀[9],在学校建设文化长廊,医学史、校史展览馆(厅),医学名人雕像。鼓励学生创建人文社团,举办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学习、研究、人文知识应用活动,使学生在增加对学校的了解和热爱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
3.2 人文医学教育创新的途径
3.2.1 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raning,PBL),是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西方医学教育主流模式之一[10]。
基于问题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做到“授人以渔”,而且能让学生能真正的将学习的内容深深印在脑海中,形成潜意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等部分高校已经在探索试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2.2 通过“三段式”教学,渗透人文价值观念中山大学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全面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包括完善组织结构,重组“243”型课程体系,探索“三早”医学教育型模式,重视环境、制度、氛围建设等。中山大学改变传统的课程理论灌输,形成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形成闭卷考试与论文评述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人文价值观念渗透到了学生的脑海中[11]。
据了解,“三段式”教学方式在很多高校也在开展。例如: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中采用的就是“三段式”教学,学生在课程中需要就目前较为热门的话题或者其他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学生充分讨论后,在社会上采取小样调查,然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总结,但这种教学方式还没有较为普遍的铺开。
3.2.3 通过“人文讲坛”,弘扬人文精神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在2000年创建的“人文讲坛”采用开放的课堂、专题式论坛、名家学者参与、网站发布推广等形式,形成解放军总医院“培养一种情感、培养一种思维、培养一种趣味、培养一种智慧”的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12]。这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先后光临讲坛的包括卫生部部长陈竺、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巴德年院士等70多位大家、学者、政府官员,他们“身教”的特殊魅力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而事实也证明,他们的亲临也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果和影响力,弘扬了人文精神。
3.2.4 通过培训,提升医师人文修养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以上方式或其他方式培养其人文素质,提升人文修养,但对于已经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师则只能通过进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医科大学人文医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广西广大的职业医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高人文职业技能和提升自身修养的平台,弥补了在校期间人文意识没能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遗憾。
人文医学教育已经受到广泛的高度重视,各大医学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已有的传统人文教育观念,高度重视自身人文修养和素质。各级政府应支持、引导和规范医学人文教育,适当增加医学教育投入或者合理合并医学院校,增强实力;各大医学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人文医学教育模式,努力提高本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并尽量提升影响、扩大范围,承担起各自区域内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医学教育;在校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也应努力利用各种途径,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为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文医学教育创新虽然在很多医学院校涌现,但还有很多医学院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且不同水平、区域的医学院校所适用的教育创新方式不同,针对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院、综合性专科医学院校、中医药院校所适用的教育创新方式也可能都有所不同,这些都有待于做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详细研究。
[1]刘泉峰,吴慧华.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5):704-705
[2]朱衍馨.从医患关系的现状及成因论加强医患沟通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6-78
[3]袁贵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9-13
[4]杨海秀.广西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概况[R].广西人文医学发展报告,2010:31-38
[5]朱健,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C].复旦教育论坛,2008,6(3):90-93
[6]刘虹.为了医学和世界嘱托──中国第二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战略研讨会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4,17(2):35-36
[7]王国祯,龙艺.中外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31-633
[8]CMB.全球医学教育最低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25
[9]廖虎,杜亮,廖邦华,等.加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328-331
[10]刘晓燕.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7-8
[11]王淑珍,王庭槐,吴素香.中山大学建设医学人文学科教育平台的时间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学杂志,2007,27(3):31-32
[12]赵美娟.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长沙:2010: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