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生态养殖技术
2012-01-25张建孙华
张 建 孙 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镇畜牧兽医站,南通 226352)
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规模猪场成为养猪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对周围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存在污染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研究了规模猪场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养猪生产实践中,解决了生猪生产的实际问题。包括规模猪场生猪饲养技术、重大疫病免疫技术、无公害肉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1 规模猪场生猪饲养技术
1.1 仔猪开食时间
由原来的12 d提前为7 d,初生仔猪完全依赖母乳获得营养,随着日龄的增加,其体重和所需的营养物质与日俱增,而母猪的日泌乳量在产后3周达到高峰,3周后泌乳量逐渐下降,仔猪2~3周龄单靠母乳不能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补充营养的唯一方法是给仔猪提前补充利于仔猪消化、适口性好、粗纤维含量不超过4%的优质饲料,饲喂时间相对固定,少喂勤添。哺乳仔猪提前开食,能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完善消化机能,能为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仔猪哺乳期改变
由原来的28 d改为现在的21 d,有利用提高断奶重,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
1.3 保育期缩短
由原来的80 d缩短为现在的60 d,哺乳仔猪断奶后进入保育期,需要较好的环境条件和较高的饲养管理水平,否则,会出现仔猪大批腹泻,体重下降,仔猪死亡数量增加,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导致商品猪均匀度差。
1.4 育肥期缩短
由原来的180 d缩短为现在的150 d,育肥期适时换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配制不同的饲料,以满足其生长需要,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饲喂要做到“三定”,即定时、定量、定质,不能随意变动,养成固定的条件反射,有利于饲料的充分消化和利用。
2 免疫程序
2.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商品猪:选用活疫苗于断奶前后注射1头份,4个月后再免疫1次;种母猪:用活疫苗肌肉猪舍1头份;种公猪:用灭活苗肌肉注射1头份,断奶后初免,1个月后加强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1次。
2.2 猪瘟
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1次;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4~6个月免疫1次。
2.3 口蹄疫
仔猪:28~35日龄首免,所有猪首免后1个月再免疫1次,以后每4~6个月再免疫1次。
2.4 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2.4.1 预防 ①免疫接种前对接种动物进行健康检查。②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注射前对疫苗的质量,保质期进行检查)。③气候突变,暂缓接种。④大群接种时应先从小群试验。⑤注射部位要准确,操作要正确,接种剂量要适当。⑥接种后防疫人员要就地观察一段时间,防止出现应激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2.4.2 处理措施 ①对正常反应不予处理。②局部出现炎症时要进行消炎、消肿、止痒等。③对血管、肌肉受损伤病例应采用理疗、药疗和手术处理等方法。④对严重反应的病例要进行抗休克、抗过敏、抗炎症。抗感染、强心补液、镇静解痉等急救措施。同时,弄清反应的基本情况,如症状、病变、反应面、数量、反应率、死亡率疫苗种类、厂家、批号等并向上级报告,对合并症病例用抗生素治疗。
3 无公害猪肉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只有严格按照无公害猪肉进行养殖、生产、销售,才能真正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无公害生猪养殖取决于3个关键环节:(1)合格的饮用水。要定期采集水样送检,确保水质符合农业部《无公害畜禽饮用水》要求。猪场应有无害化处理净化设施。(2)要对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及配合饲料进行严格监控;(3)建立并保存免疫和全部的用药记录,包括生猪编号,发病时间、症状治疗、用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等,建立免疫和药物可追溯制度。
4 猪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是生猪生产的必由之路“三改两分再利用”治理技术推广势在必行。该技术不仅能解决生猪规模养殖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而且能节水、节工、节本,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料。同时,产生一定的清洁能源。
4.1 三改
即水冲式清粪改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
4.2 两分
即固液分离技术、雨污分离技术
4.3 再利用技术
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可直接供给周边农户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或供给有机肥料厂生产有机肥料,或通过建沼气池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
5 小结
5.1 规模猪场的养殖技术能解决仔猪提早开食,哺乳→保育→育肥的合理过渡时间,提高规模猪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2 规模猪场重大疫病防控技术能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5.3 规模猪场无公害全程控制技术能从源头上杜绝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安全。
5.4 “三改两分再利用”治理技术能解决了规模猪场选址难、排污难、污染重、防疫难等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