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定养生主论》养生思想发凡

2012-01-25程志立刘理想柳长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医者养心

程志立,宋 歌,刘理想,柳长华△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泰定养生主论》一书颇为实用,全书共分16卷,备述养生通理,兼赅百病症治、杂治活法、痰证论治、取效验方、经验略例,其内容涵盖人生所经历的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等各个阶段调摄将养的节宣宜忌,并指出人生于天而养于天,但是天不能司其养,养生在人而首贵养心,心主神明则天与人应,泰定因天光,主明则下安。所以作者谓“道旁逢一人,性命将沦委,子若欲救之,急须与道理”[1]。由于该书旨在人人共晓养生而有主,“非敢固望人人共为枯槁幽栖,然后尽善,但于一切据方用药之时,知有所主之心耳”[1]。所以,其中的养生思想较之痰证学说的成就和“对证检方,按方施药”的历用得效方药更为重要,故本文试图从作者初衷而阐发之。

1 《泰定养生主论》及其作者

《泰定养生主论》作于泰定元年至泰定四年(1324~1327),又因庄子泰定之论,故命名为《泰定养生主论》。作者王珪生于1264年,逝于1354年,字君璋(亦作均章),号中阳老人,自称“丹房”、“逸人洞虚子”,人称“王隐君”,江苏常熟人,祖籍河南开封,元代著名医学家和养生学家。

王珪生性灵悟好学,多才多艺,善于鼓琴,工于绘画,钦慕丹术,志尚老庄,不仅医术高明且精于摄养,早年游宦江湖,23岁时就以“材异”征辟为“辰州同知”。为官期间,他随身携带麒麟竭膏等常用方药,“虽道路遇病人,即便与人治之”[1]。38岁时弃官归隐,幽居虞山养亲,屏绝世累,一心修道事医,通过精心内观,反复思虑,研制成衮痰圆、豁痰汤、龙脑膏等方,自疗宿疾痰证大愈。44岁时,王珪筑室于虞山东南麓,澄心观道,探究丹术。因见“其为枉病枉死,盲医瞎灸,莫知所由[1]”者甚众,故60岁时开始撰写本书,历时4年完成。嗣后又实践辟谷之术,享年90而卒。时人评价“制行高,见道明[1]”,大有道骨仙风。

2 《泰定养生主论》的主要养生思想

2.1 养生以养心为上,养心以孝道为先

《泰定养生主论》提出,养生首以原心为发明之始。笔者认为,心为身中君主之官,养生当以养心为主,但是由于人身皆具七情六欲,若要身存,必当满足身之物欲,而心依身存,故而心之神明易为物欲所蔽而成病,而且人心之病,如面不同,即使再为动听的语言也很难将其所有的“心病”通治,所以养心就十分重要,应当正其心、广其志、返其流、攻其蔽,不溺于常见,不以养人者害人,不为物欲所蔽,不能为身外琐碎之事物而累及灵府,但是要使人心无蔽,则必存乎天理而顺乎人情,行仁义、息奔竞、黜聪明、涵智慧。笔者认为,庄子所谓“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即是说心为道之区宇,泰定则道居慧生,慧性即是天光,天光发则心主神明,养生之道,莫此为要。所以对养生而言,“以身为国,以心为君,精气为民,抱一守中,心不妄用”[1]。且应当首先行乎孝道,“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1]。其次才是体认喜怒哀乐末发之先的中庸之道,思而无邪,心不妄用,毫发无间,常存神明,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标。

2.2 人有婚孕婴幼壮老,养生亦当各有所重

《泰定养生主论》认为,养生除了克除私欲,发明本心外,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等阶段都应加以调摄将养,宣摄避忌应当各有所重。

2.2.1 婚孕胎产,完实无伤 人之一生,生老病死,都是出乎自然。天运推移,地气顺布,五行胜复而各有其时,不得其宜则伤及本始,故男女婚合,必须等其阴阳充实而后婚合,则能孕育有子而坚壮强寿。就像生病的蚕蛾不能作茧,毁坏的花蕊不可能结果一样,如果女子天癸始至,已近男子,就会阴阳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就会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不寿。所以少年男女不可情逸志荡,行淫无戒,而是要修身存神,配合以时,这才是悠远之计,安乐之本。

其次,女子妊娠后,应当与丈夫异寝,始终无犯,起居运动,不失其常,游目适怀,常观良金美玉,瑚琏簠簋之器,山川名画之祥,听诵经典,毋闻恶声,毋见恶事,朴素真常,以吉合吉,则胎气真纯而生圣贤君子。如果临月交合,或者心地不能真正清静,就会神志情思离决,使胎儿有异证恶疾。在胎孕期间,孕妇饮食要得宜,否则遗祸无穷。如果吃鸡鸭蛋太多,就会使胎儿失音;吃蟹太多,就会使胎儿横生;吃鸭子太多,就会使胎儿倒生;吃煎煿烧炙辛酸厚味醴醪过多,就会使婴儿生胎毒恶疾、风热搐搦、疮疽焮肿、丹毒瘰疬等病。

此外,在孕妇面前不要说利害异端和胎产艰难之事,不要让好说是非之人接近,以免孕妇心生恐惧,过喜过怒,畏忍搐缩,开阖参差,而气血乖张影响胎儿发育和生产。如果孕妇嫉妒叫号,嗔恨恐惧,行、立、坐、卧、劳过久,则胎儿轻者有病苦之忧,重则有性命之祸。如果产毕,不可即使产妇仰卧,而是先高枕使其气顺血尽,方可偃卧。而且要频进疏通温平活血之药,荡涤清利,才能日后无患。

2.2.2 婴儿诱性,蒙以养正 婴幼摄养,全在于其父母之所教习。婴儿出生有识之初,就应该各随风俗,诱其正性,童蒙养正,勿令侧目,勿教指抵,不可无礼骂人调笑,更不能高举猛出扶起放倒,不然婴儿就会“乖张恶性,自此万端,惊气入心,触机而发”[1]。尤其是乳母饮食切要清淡,婴儿饮食无求异味,不能惟恐儿啼而恣其所欲。否则“才有所偏则所闻不正,偏食至病,偏爱无尊,习以性成,戕贼患害”[1]。一旦婴儿罹患不治之症,父母爱亦徒然,就会后悔莫及。

笔者认为,幼儿虽然幼稚无知,但是善恶却从有识之初形成,所以要教读《千字文》、《蒙求》、《孝经》、《论语》等经典,尽早让其耳闻心解,“正大先入其心”[1],这样熏染将来孩子纵然误入歧途,也终有浪子回头的一天。

2.2.3 少壮任命,知止养和 少时之人,血气未定,应当去邪就正,戒在淫色。但是也要抑扬权变,使之“无旷夫怨女过时之瘵也”[1]。及至壮年,血气方刚,戒在争斗,因为胸中才有胜心,即伤内和。所以少壮摄养之道,必须明白心是人身之灵明主人,一切好欲欺侮凌夺肆态,皆是血气方刚所使,当以心制之。在名利场中,要得失任命,知止知足,当以技艺应世谋生,以仁义行事,道圆不执,德方不移,志无不在,则必有所得于心,有所据于事。笔者指出,量才负荷,不流于物,安乎本分,才是摄养的真谛。若才不逮而强思,力不胜而强举,情欲伤怀,职事求荣,耽名求利,就会伤身伤神而致病。此外,平常沐浴当防散气泄真,男女房事不可恣意生乐而当慎泄。笔者认为,贫贱而健康快乐,比之富贵抱病胜过万倍,所以养生应当素富贵则行乎富贵,素贫贱则行乎贫贱,存心节欲,则养生有主而寿考可期。

2.2.4 老年达命,怡情养福 年老养生之道,戒在牵挂名利之得,贵在洗涤胸中忧结,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无益之书莫读,不急之务莫劳,贫富安危,随遇而安。年过六十,当闭固勿泄。凡肥盛强密者,或虽清瘦而素禀强实且有痰证者,自壮至老,衣食与药,应当清淡爽口,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果宜枣柿藕,菜宜韭萝菔。饮食则饥时先进热物,然后并宜温凉及时,勿恣食黏滑烧炙煎煿辛辣燥热之味。清癯虚弱者,或肥胖而素禀滑泄虚寒易感者,自壮至老,衣服与药皆宜温厚。性寒伤胃、腥膻鲙炙生冷油腻之物,应当少食。融智慧,黜聪明,宅天和,却百邪,自然清福可享。

2.3 养生要各安其份,知医保生,济世利生

王珪指出,患者与医生应当各有心主,各安其份,方能病者安养,医者安行,各任其事。

2.3.1 病患者当息业返神,去取谨慎 作者指出,人之有病,原因各别,丰年多病,饥岁少疾,或与生俱生的禀受之病,或业力所致的果报之病,或外邪所侵的六淫之病,或情志太过不及的七情之病,或金疮颠扑的外伤等病,即使再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尽除。所以患者一定要明白“暴病不可荏苒,沉疴不可速瘳。欲速则更医必骤,医众其论必繁”[1]。所以人应当迁善改过,归于清静,才能药饵易效,重病即轻而轻病即愈。不可强求药须香甘,事必如意,若听不得逆耳之言,则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最终只能“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1]。故一旦有病延医用药,应当未计其利先计其害,择医必其谨愿,从其所长而用之,一定要明辨真伪,不要混医一处、偏听偏信,这样才能防止诊断、药味有差,避免误治、滥治和乱治,确保病情不会恶化。

2.3.2 业医者当深涵厚蓄,尚义薄利 作者指出,医者切不可自恃家学渊源,保守寡闻,而是要贯穿赅博,深涵厚蓄,得鱼忘荃,得意忘象,明诸理而学医,明诸心而行医,审之以慎,则可以少犯错误。而且医生司人之命,任大责重。“欲得荣利,甚不为难[1]”,所以医者应当抱着治病救人的精诚之心,临病但知脉病证治而不见贵贱亲疏”。否则,心怀利心则进退惑乱,何谈治病救人。如果医生怀有荣利之心,乘急取财,则甚于盗贼,甚至不如盗贼。故医生应当学而思之,安而行之,自甘其分”,不应当营求分外或将行医作为发财致富的手段,而是将行医作为济世利人的工作。

作者还指出,如果为医者不下克己工夫,网罗名利,取媚人情,不由经论,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会胸中茅塞,冒昧行医,久之则会不顾他人病苦死生,而是志在求利而失去医者的本分。所以善养生者应当修学医药,对于自己和家人父母都有好处。

2.4 养生当知天文、地理、人事,明辨是非曲直

作者指出,人与天地之关系,具体而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乃是调平天人之气。但是自古以来,讹谬相传,人们偏听偏信,市货以多为贵,服饵以少为嫌,实害养生。如一般认为盛夏阴气在内,不用寒凉,而不知人之血气,本无寒暑,而是因天地之寒暑舒荣闭塞,所以伤寒家治疗邪气入脏,虽盛夏而必用硝石硫黄。但是大多医者执经用药,虽或误中,多致误伤,结果旧病未去,新病又来。这都是不明天人之故,所以善于养生者一定要明知人身与天地义同而体异,“吾之天地阴阳无愆,则荣卫周密而六淫无自入也”[1]。

其次,一病而治各不同,乃地势使然,五方风土,寒燠不齐,所以随方受气,疫疠时行有差,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宜,若只知附会圣人之言,执经迷旨,则会惑众伤生,因为君子是是非非,小人是非非是。所以养生者应当“出入方宜异治,循环标本后先”[1],不可昧于人情。

此外,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天文地理通于人气之变化,所以木火土金水五行,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生变化,风暑火湿燥寒六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所以养生也应当格物致知,懂得天文、地理,明察人情,善辨是非曲直,取其是而去其非,才能利己利人。

2.5 养生应当谨守古训,躬身自省

《泰定养生主论》指出,心为谋主,周知万事。当觉之以孝弟,示之以礼乐,先道德后仁义,自本至末,致虚静,法自然,本末互施,如水火之相济,燥湿无偏,然后各务所从,而不失心性之体用,才能示人长寿之身和长生不死之性。所以善养生者,能尽心忠事,持本运末而精神不竭。不善养生者,不知息心求本,汲汲于末而穿凿人我,“方谓有得于机谋意智,殊不知智水能流不能平,意土能信不能诚,机谋能纬不能经[1]”,结果主不明而形乃大伤,何谈养生。

其次,世人养生,大多骑牛觅牛,犹如日暮途远,无不倒行,本末背驰,昏昏之情相袭不绝。皇天无私,惟德是辅。人之平生,不论贵贱,爱生恶死,物我一理,故不宜多伤物命。人若能“忌口耳之才,统博约之要”[1],尽心知性,务本流末,则养生之妙自然明达而不求而至。故养生当以先圣之道诚意正心,祟德辩惑,自然能够愈疾疗瘼,富寿安宁。

此外,人之病夭多因不谨摄养与惑信妄为,故某些患者若病势危变,巫、医技穷而无法医治者,“当忍苦含悲,听其委蜕”[1]。因为生不苟生,才能死不苟死,生而得其所,死而得其所,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3 《泰定养生主论》的养生价值

王珪一生医人无数,世人多以医生视之,反而忽略了他在养生丹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如王珪“慕丹术,尤邃于医……隐居所有柴关、丹灶、药栏之属”[1],自谓壮岁就已经“飞金津于肘后,炼玉液于丹田,未尝思想,皆出自然”[1]。而且“居环堵三十年,目瞳炯然,身不践廛间”[1]。“精凝神养气之术,尤邃于医……晚辟谷”[2]。可见王珪精通内外养生丹术,并有一定成就。养生学人若于此处着力,或于养生丹术心有所得。

另一方面,王珪在该书中“泄二教之机奥,引九流之绪余”[1],“述方内之道以正其心,方外之道以广其志,百氏之言以返其流,游谈之论以攻其蔽”[1],所以他的养生思想实际融合了儒道释等三教九流养生思想。尤其他所主张的养生首贵养心孝亲,养心又贵在因顺自然,少私寡欲,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将不逆,生不苟生,死不苟死,务本流末等思想,对于今天养生大师辈出、养生书籍屡遭热议、而学人莫衷一是的情况下,犹如指航明灯,歧路劳亭。另一方面,作者在与人道理的同时,搜求辑录奇效必验之方,以便人人得之,仓卒乏医之处,不必查色按脉,只须问疾用药,即可对证检方,按方施药。是故《泰定养生主论》一书不仅有利于大众养生误区的纠正,而且有利于大众微恙小疾的自我治疗与日常保健,在今天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养生价值。

[1]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2]诸玄仁,李顺保.王珪生平年表[J].江苏中医,1995,1:43-45.

猜你喜欢

医者养心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夏至养心喝“三茶”
立夏小满 养心除湿
芒种忙防暑 夏至苦养心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