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气理论探讨二十四节气与 慢性乙型肝炎诊治的相关性
2012-01-25谢玉宝赵朋涛池晓玲萧焕明蒋俊民田广俊蔡高术吴树铎陈惠军张朝臻施梅姐
谢玉宝,赵朋涛,池晓玲,萧焕明,蒋俊民,田广俊,蔡高术,吴树铎,陈惠军,张朝臻,施梅姐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广州 510120)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我国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与此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等,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而治疗方面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天地为一大宇宙,人体为一小宇宙,大小宇宙息息相通。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向来习俗所称的二十四节气,是与天文、气象学的关系最密切,对人体的影响亦最大,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古代医家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十分重视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的影响作用。《黄帝内经》把二十四节气和五运六气中的六气相配合,扩大了二十四节气的应用范畴。六气,又叫主气、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显示着一年季节中的不同变化。现从六气的理论出发,对慢性乙型肝炎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及治疗作一探讨。
1 厥阴“风”木
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从大寒节开始,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4个节气。风从东方来,天气开始温暖,相当于每年的春季。肝五行属木,通于春气,而这4个节气均体现了厥阴风木之气、主升发的特点,肝阳、肝气亦借此春升之机而升发,故其气旺于春。肝经郁热或阴血不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此时常会升发太过,往往转氨酶及肝功能明显异常,出现身目黄染、身困体乏、胁痛、眩晕、口苦,或饭后上腹胀满不适、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表现;而肝血虚及肝郁脾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常升发不及,气机郁滞,肝气不舒,胁痛尤其明显,善太息,情志抑郁,妇女还常出现经前紧张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增评柳选四家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下卷》“肢体诸痛”中说:“胁痛遇春即发,过之即止,此肝病也。”究其原因,乃“春三月肝木司令,肝阳方张,而阴不能从,则其气有还达之处,故痛”。治疗上应根据春阳升发的特点,施以理气解郁、益肾柔肝,使肝阳升发,肝木条达,气调血和,可选用柴胡、麦芽、香附、芍药、川楝子、郁金。《本草纲目》云:“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应春气”,可加用薄荷、荆芥、木香、青皮、荔枝壳、佛手等药物。对于肝气升发太过或肝经郁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选用生枣仁、车前子、山栀子、丹皮、黄芩、夏枯草等清泄肝经湿热。饮食调养方面,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并可配合北芪、太子参、茯苓、金橘、山药、玫瑰花、茉莉花等药食两用之品,调制药膳以顺应春生之气。
2 少阴“君火”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从春分节起,包括清明、谷雨、立夏、小满4个节气。君火者,脏阴之火,虽较阳火炎热之性稍次,但火者热也,预示着夏热的到来,气候转热。此气经历一个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到木气渐弱、心气正旺、脾气渐起的过程,雨水渐多,炎热多湿,而此时通于心气。湿热内蕴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内有湿热,恰逢夏令心经火旺,外又有湿热相袭,进一步加重湿热症状,病情加重,转氨酶及肝功能明显异常,表现为身目重度黄染、神疲乏力、胁肋胀痛、胸闷心悸、烦躁失眠、舌红苔黄腻、脉数等表现;而平素体质稍差,伴阴虚阳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少阴君火值时可出现心肝火偏旺的变化,如头晕胀痛、耳鸣、急躁易怒、五心烦躁等,妇女有的还出现经行头痛、月经先期、经量过多等。治疗上应以清心泻火、健脾利湿为主,可选用黄芩、黄连、竹叶、木通、生地、茵陈、白术、甘草、茯苓等,对于肝血不足、阴虚阳亢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选用地黄、芍药、首乌、菊花、石决明、牡蛎等以柔肝养血、平肝潜阳。饮食上应增酸减苦,清心补肾助肝,调养胃气,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进食蔬果、粗粮等。
3 少阳“相火”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从小满节起,包括芒种、夏至、小暑、大暑4个节气。《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为君火的根本,推动了生命的基础运动,使人有气血津液的化生、生壮老已的全过程。盛夏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容易耗气伤津,加之暑多夹湿,絪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故在此季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易感受暑湿之邪,出现身目黄染、神疲气短、烦渴喜饮、舌红苔少等症状,甚至出现神昏谵语等。治疗多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并稍佐清暑益气之品,可选用茵陈、茯苓、白术、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藿香、车前子、黄芩、连翘、薏苡仁、西洋参、荷梗、石斛、麦冬、竹叶等,必要时可加用石菖蒲、羚羊角、麝香等清热开窍之品。又《本草纲目》云:“夏月应加辛热之药,以顺夏凉之气”,因此可酌加香薷、藿香、生姜、草果、砂仁、半夏等。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应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注意日常养生保健,以顺应自然界阳气生长旺盛的规律。
4 太阴“湿”土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从大暑节开始,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4个节气,此气降水逐渐减少,秋燥越来越明显,中医学称为长夏,通于脾气,主养四时,“长夏应脾而变化”,而湿为长夏主气,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脾气运化失职,气机不畅,临床过程中几乎可见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始至终都有脾虚症状的存在。因此,更易感受此气的湿邪,表现为脘闷腹胀、不思饮食、身体困倦、口干口苦而不欲多饮、大便稀溏、舌苔多厚腻等症状,甚至出现胸腹水、肢体肿胀等。治疗上侧重于脾,应以健脾行气利湿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山药、白扁豆、陈皮、砂仁、枳壳、泽泻等。《本草纲目》云:“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以顺化成之气”,因此可酌加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此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饮食上应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心肝脾胃。另一方面,在此气后期要预防秋燥,饮食上多吃甘润食物,如梨、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5 阳明“燥”金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从秋分节开始包括寒露、霜降、立冬、小雪4个节气,天气开始转凉,秋高气爽,以燥气当令,相当于每年的秋末冬初。肝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于五行属木,此气属于阳明燥金,金克木,表现在人体上是以肝气变化较大、肝病发病较多为特点。《素问·藏气法时论》曰:“病在肝……甚于秋。”刘玉芝[1]曾对郑州地区1953年到1983年30年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病毒性肝炎以秋季发病率较高。慢性乙型肝炎常在此时发作,病情加重,转氨酶及肝功能明显异常,常表现为皮肤瘙痒、口干咽燥、干咳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苔干燥、脉浮细等症状。特别是肝肾阴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易发病,因此气属燥,阴虚遇燥令,阴虚更甚,自然病情加重,表现为口鼻干燥、鼻衄、两眼干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治疗应当侧重于肺,以养阴润燥、润肺益胃为主,可选用麦冬、沙参、玉竹、冬桑叶、知母、贝母、鳖甲、石斛、山药、杏仁、百合、玄参等药物。《本草纲目》云:“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可酌加芍药、乌梅、五味子、蛤蚧等。平素养生调理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因此宜收敛阳气,保养阴气,同时要注意做好“春捂秋冻”,要注意适时地冻一冻,使身体适应外界逐渐转凉的天气,以便顺利过渡到冬季;饮食宜以养阴、润燥、生津食物为主,如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等。
6 太阳“寒”水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从小雪节开始,包括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个节气,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相当于每年的严冬,因此以寒水当令。由于太阳寒水当令,此气通于肾气,五行属水,水能涵木,因此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此期肝功能相对稳定,转氨酶水平及异常率都较低,病情相对稳定[2]。但脾肾阳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却例外,因此气主封藏,肾气主之,此时阴气坚凝,则阳气潜藏,这时此类患者往往会出现病情加重,多见畏寒肢冷、腹胀朝宽暮急、口淡不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伴有晨泄、肢体浮肿、舌质多胖、边尖齿痕、脉沉而弦弱等症状,妇女还常常出现痛经、月经量少、带下过多甚则闭经、癥瘕等疾病。治疗应侧重于肾,以温补脾肾、温阳散寒为主,兼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剂,可选用附子、干姜、肉桂、茯苓、白术、木瓜、生姜、桂枝、黄芪、木香、吴茱萸、补骨脂、香附、肉豆蔻、茴香等药物。《本草纲目》云:“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可酌加黄芩、知母之类,有利于提高疗效。调养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因此要顺应自然界阳气潜藏的特点,以敛阴护阳为根本进行调整。饮食方面宜多进食温热性食物,避免进食生冷黏硬的食物,可多食牛肉、羊肉、猪肉、鸡肉、核桃、芝麻、板栗、枸杞、熟地等。
天时、气象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人体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认识,了解和掌握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及共同规律,这是医者可辨别死生的重要手段。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制算,颇具中华文化特色,节气的演变与人体内阴阳的变化息息相关,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调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把二十四节气和六气理论相配合应用到其中医治疗上,这对及时控制肝炎患者的病情,有效阻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医药的长期治疗及调养均具有重要意义,也更体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未病、防未病思想。今后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二十四节气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治及调养的关系,从而寻求出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这也必将使中医理论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1]刘玉芝.“五运六气”与预防医学[J].江苏预防医学,1998,4:31-34.
[2]池晓玲,欧爱华,萧焕明,等.肝功能四季变化规律初探[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