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2012-01-25谢延祥
谢延祥
吉林省洮南市医院,吉林洮南13710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谢延祥
吉林省洮南市医院,吉林洮南13710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临床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踝部、足跟以及小腿损伤致骨、肌腱、内固定钢板外露,创面的修复较困难。但如不修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可造成截肢。以往修复这类损伤多以带下肢主要血管的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为主,手术操作难度大,易发血管危象。同时还要损伤一主要血管。2002至2011年,我们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6~65岁,平均38岁,内踝或外踝皮肤缺损12例,足跟皮肢缺损11例,小腿下1/3胫骨外露9例。皮瓣面积最大15cm×9cm,最小5cm×6cm。神经血管蒂最长10cm,最短6cm。致伤原因,机械绞伤15例,车祸伤8例,烫伤3伤,冻伤2例,医源性损伤4例。
1.2 手术方法以腘窝中点到外踝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皮瓣的中轴线(轴心线为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及小隐静脉形成的血管神经束),依受区的形状、大小、距离,在此线上设计皮瓣。蒂部的旋转点为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浅出深筋膜处。设计远端蒂皮瓣时,旋转点外踝尖上3cm或平外踝尖。
①切取顺行皮瓣:先切开皮瓣远端(不超过外踝上5~7cm)及两侧皮肤,直达深筋膜层,切断腓肠神经远端,并结扎小隐静脉及伴行血管,自深筋膜下分离掀起皮瓣直到皮瓣蒂部,皮下脂肪层分离显露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和小隐静脉,将其两侧筋膜组织多保留1~2cm宽于蒂部内。
②切取远端蒂皮瓣:先切开皮瓣远端及两侧皮肤,直达深筋膜层,切断腓肠神经近端,并结扎小隐静脉及伴行血管,自深筋膜下分离掀起皮瓣,切开皮瓣蒂部皮肤,皮下脂肪层分离显露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和小隐静脉,将其两侧筋膜组织多保留3~4cm宽于蒂部内,蒂端自深筋膜下分离切至外踝上3cm外或者平外踝,结扎小隐静脉,做皮下隧道或切开皮肤,转移至受区。蒂部也可以切取带一窄的皮条,这样旋转后与两边皮肤缝合,更利于皮瓣血运和蒂部创面的闭合。
2 术后处置与护理
术后观察皮瓣血运、色泽、温度、弹性、蒂部与受区皮瓣下常规引流。术后24小时拨除引流,换药时避免皮瓣蒂部受压下肢抬高以利静脉淋巴回流。皮瓣中央区外露以利观察。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和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5000IU每日一次皮下注射),局部烤灯以利血液循环。根据与受区愈合情况决定拆线时间,一般术后14天拆线。
3 结果
32例中28例全部成活,4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局部涂中成药“玉红膏”愈合。经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但遗留有足外缘皮肤麻木,感觉迟钝。
4 讨论
1992年,首次报道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之后国内外学者相继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腓肠神经有其自身的营养动脉―静脉系统。除营养神经外,还营养附近皮肤和皮下组织,营养血管束自伴行动脉,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动脉肌间隔穿支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cm,外径0.6mm,穿支分弓状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肠腓外侧动脉发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腓肠外侧皮神经,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营养神经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cm,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主要依靠皮神经营养血管伴行静脉及深筋膜浅面的静脉网等途径,最后在蒂部以“迷宫式”回流。小隐静脉内存在静脉瓣,只允许静脉血向心性流动,不能逆流,因此小隐静脉不能帮助皮瓣静脉回流。但作为术中掌握解剖层次,寻找腓肠神经的标志很重要。
皮瓣的宽、窄对血供影响不大。一般3cm宽即可,皮蒂部过宽可造成皮瓣通过隧道紧张,影响血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供血恒定可靠,血管蒂长,旋转弧度大,切取皮瓣容易,不牺牲主要血管,术后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踝及小腿下段、创面的理想方法。
[1]侯春林,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图解,3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侯春林,张世民编著,筋膜皮瓣与盘膜蒂组织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顾玉东主编手外科手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R541
A
1007-8517(2012)21-0111-01
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