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免疫观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平衡*
2012-01-25王丹妮郭会军
王丹妮,郭会军△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郑州 4500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染病学重点学科,郑州 45000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艾滋病重点研究室,郑州 450000)
中医免疫观由来已久,甲骨文里就有“御疫”的记载,应当是免疫思想最早的表述。《内经》中不仅有关于疫病的许多记载,还有预防疫病的丰富内容。中医免疫观[1]从广义上讲,就是中医药对机体的免疫调节思想,它以辨证施治为理论基础,以调节机体的整体状况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微观调节与宏观辨证方面相结合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相应的免疫调理,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中医免疫观调整HIV/AIDS患者免疫平衡并探讨如下。
1 中医免疫观
现代中医学者[2]常把中医免疫观等同于“正气”,而笔者认为中医免疫观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正气论和平衡观。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能力及修复能力等,它与人体维持的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及抗病能力有关。中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曰:“逢热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因此,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3]从功能上来定义正气,把正气与现代免疫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正气具有现代免疫学的作用。李庆生[4]更是通过多年研究提出,“正气”既包括人体抗御致病因子的能力与物质,也包括免疫功能及微生态平衡在内的一切抗病物质与能力。
中医平衡观思想可溯源于《易经》,其中的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都集中体现了平衡原理,即运动中的平衡和平衡中的运动[5]。《内经》在生理、病理、治则等方面对于平衡观的论述也颇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的“平”与“秘”均指平衡,以阴阳为纲指出平衡是“精神治”即身心健康的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论述的是阴阳失去平衡的病理变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指的是气机升降出入失去平衡所致病理变化。治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就是协调,协调就是使其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与现代免疫学关于调节机体自身生理平衡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有着微妙的联系和吻合[6]。
2 中医免疫观与现代免疫的相通性
中医免疫观与现代免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许多共同点。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护和稳定自身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即防御、自稳和监视三大功能,简言之,免疫的概念就是识别“非己”、排斥“异己”、保存“自己”的意思,这与中医免疫观所说的“正气”和“平衡”作用基本一致。
机体在与外环境接触过程中,需“正气存内”、“阴阳平衡”,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免疫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机体的免疫平衡机制被打破,导致生理性免疫应答异常和病理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在理论上将中医的邪正相争与人体免疫功能相联系,发现正气虚衰病人的免疫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较为明显[7]。在临床的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上,中医免疫观与现代免疫学观点也相近似,扶正与祛邪两大用药原则也与免疫治疗有密切关系。虚证一般指正气不足,对虚证用扶正固本类药物治疗,以提高和稳定机体的免疫功能。实证指邪气有余,需用祛邪疗法,即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药物。一般认为,这两类药物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就是使免疫功能低下者趋向调高,而使免疫功能亢进者下调而趋于正常,扶正祛邪并用可使作用倍增。
从中医免疫观调整HIV/AIDS患者免疫平衡表现为扶正和祛邪同时兼顾的免疫调节。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艾滋病治疗应包括:对抗HIV及其他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是一致的。
3 中医免疫观指导下的治则、用药和养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类感染HIV后,人体对HIV感染的免疫反应是强烈、持续和复杂的。从HIV感染进而发展为AIDS的过程中,免疫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初期的细胞免疫高反应逐渐过渡到晚期的抗体反应为主。具体来说,HIV侵入人体后,机体最主要的变化指征是CD4+细胞数进行性下降。当CD4+细胞减少到<200/mm3时,免疫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免疫功能极度低下,临床上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病程进入AIDS期。
中医免疫观对免疫调节的认识为双向调节,即扶正和祛邪同时兼顾。根据对艾滋病的分期辨治,急性感染期时间过短,转瞬即逝,甚至很多感染者处于此期而不自觉,很少用药物来进行免疫调节;而在无症状HIV感染期,正气尚足,正邪斗争处于相持阶段,扶正和祛邪应当并重,所以免疫调节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艾滋病晚期,正气耗竭,机体极度虚弱,治疗在祛邪之外以扶正为主,当大补元气,即免疫重建可发挥延长生命、减少死亡率的作用。因此,针对病机所采取的培元解毒[8,9]、扶正排毒[10]、补泻兼施[11]等治则进行免疫调节研究有现实意义。
用中医药对艾滋病免疫调节的临床报道很多,如温补、益气、滋阴类药物以发挥扶正作用为主,清热解毒类药物以发挥祛邪作用为主。许多中药不仅具有直接抗HIV病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间接发挥综合调节作用,以期达到免疫平衡。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促进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并增强其功能,提高CD4+/CD8+比值,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另一方面对抗CD4+T细胞衰竭及异常的免疫激活。中药的有效成分大多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如淫羊藿、黄芪、当归、熟地黄等能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功能。中药复方也通过不同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努力达到免疫平衡和稳定。Watanabe等[12]研究发现,小柴胡汤能刺激单核细胞T4(CD 4)-B淋巴细胞等细胞网络系统和/或抑制T8(CD 8)细胞功能;张志军等[13]通过对40例 AIDS患者、44位 ARC患者的治疗试验,确证小柴胡汤提取剂能刺激单核细胞T4和B细胞网络系统和/或抑制细胞功能,能改善T细胞聚落形成能力以及诱导产生白细胞介素-1,确认小柴胡汤提取剂对淋巴细胞有免疫调节作用。王健等[14]将理中汤试用于 HIV阳性的血友病患者,结果表明可明显增加 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李延斌等[15]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具有增强细胞功能、诱生 α-干扰素、清除病毒的功能。另外研究报道,还有许多复方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
中医免疫观指导下艾滋病病人还应注意养生。《内经》里的诸多养生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惔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等非常适用于艾滋病病人,既可以形神共养培补正气,又可以保持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动态平衡。
[1]张玉佩,杨钦河,李娜,等.从中医免疫观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探析[J].新中医,2008,40(10):1-2.
[2]刘维庆.免疫与中医正气关系探微[J].陕西中医,2003,24(3):629-632.
[3]魏惠芳,张露芬.从整体观念谈中医“正气”的特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7):440-442.
[4]李庆生,袁嘉丽,陈文慧.中医学“正气”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平衡[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1-7.
[5]王清华.试论医《易》平衡观[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4(2):7.
[6]杨中明.论中医对免疫学的贡献[J].中医研究,2002,15(6):12-15.
[7]周小军,孙克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Th1、Th2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之关系[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17-18.
[8]王丹妮.扶正排毒片对无症状HIV感染者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61.
[9]李华伟.“艾毒伤元”的艾滋病(慢性进展期)中医病因病机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85.
[10]刘学伟.扶正排毒片对无症状HIV感染者早期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7:53.
[11]王振坤.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医杂志,1995,36(4):208.
[12]Watanabe K.传统汉方方剂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病人外周单核类细胞在体外的免疫调节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3):14-18.
[13]张志军.小柴胡汤提取剂对感染细胞吞噬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1):64.
[14]王健,许建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前景[J].武警医学,2003,4(10):285-288.
[15]李延斌.六味地黄丸的新功效[J].江苏卫生保健,200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