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本是仙人药——评林育华主编的《周超凡论中药》
2012-01-25孟庆云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这是一本荟萃当代中医药学家们阐述中药学领域重要学术问题见解的论文集。以48篇论文和12编专题报道为附录。全书展示了作者们对中药价值观、理论蕴要、发展取向、现实问题及解决等方面的建议和品评。
中药素称本草,是依据中医学的概念模式用诸于临床的药物。自《墨子·贵义》论言:“譬若药然草之本”以后,因于“诸药中草类最众也”,药物之学概称“本草”。汉代宫中已有“本草待诏”与“方丞”司事皇家。《神农本草经》是最早以“本草”见称的药书,载药365种,以后药味不断扩增,至20世纪末,集全国药学家们编撰的《中华本草》一书已载药12087种之多。
21世纪是传统医药向现代医药转化的历史时期。19世纪西方医学和药物逐渐转入中国,始有西医和西药的称谓。传统的“国医”称“中医”;与之相应,把与西药相对的本草称为中药。
中药是祖先赐福于民族及人类的重大发明和发现。近年对史前遗址的发掘,证实了“神农尝百草”传说的历史事实。中药在发展中传承至今,既是治疗的武器,保健的善品,也是经济的产业和文化的徽音。
在从本草到中药的近百年演变中,呈现变异和多轨并进的态势。有道地采摘,也有引种栽培;有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论者,也有讲成分药效,惟以现代药理而判者;有慎诚炮制依法剂型,也有简行为用剂型改良;有精品严用,也有作伪术奇;有科学从业,也有江湖诡谲;有发展创新,也有变异和失湮……总的说来,中药走的是一条发展的道路。燧人氏的“炮生为熟”表明,有了人类就有医药。食药同源并非虚论,寻找食物的过程,也是寻找与发现药物的过程。农业社会重视时间节奏,药性也讲寒热温凉,以五味应五脏。采药讲求药合天时,阳年采阳药,阴年采阴药,司岁备物,得天地之精。之后发明炮制,以代天地之气。以复方配伍讲和合会通,与西药重分别独立大异。此复方以其不同剂型,用诸多靶点之迭加,或霰弹,或序贯,或聚合,整合后或涌现增效,或补偿制约,或发生生物转化。复方以此成为中医临床的骨干。诚如寇宗奭所言:“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中国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有了炼丹术。东晋道医葛洪所著《抱朴子》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学与术被称为“金液学”,是古代化学之称谓。唐代由政府组织苏敬等编纂的《新修本草》,是世界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明代李时珍积27年之功所撰写的52卷《本草纲目》被《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为“医学之渊海”。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是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18世纪以后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2011年《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记忆名录》。
进入20世纪以来,中药学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运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的分类知识整理和鉴定中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创了药理、毒理、药化、制剂、质量、鉴定等各方面实验研究,改进了一些传统工艺,制剂方面也增扩有注射剂、气雾剂、冲剂、片剂、透皮剂等20余种新剂型。陆续出版了《中药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与《中华本草》等著作,广泛开展了全国药物调查及民族医药的整理工作。目前,中药这一伟大的宝库愈来愈受到国家和世界医药工作者的关注。
本书主编林育华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药理论研究并主持《中国中药杂志》编审工作多年。论主周超凡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全国政协第7~10届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5~9届委员会委员。他以其对中医药学的挚爱及对中医药关乎卫生保健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委员提案建言献策,以学者论著阐述观点。其所论有的是长期存在的本草与现代药的“老问题”,也有近年来的新事端。大体可概括为4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发展观审视中医药。其中对传统中药理论的边缘化问题忧心忡忡,并以此大声疾呼:“中药姓中”;二是如何使有特色而实用的《中国药典》臻善发育。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药有效性、安全性、质量控制乃至再评价等诸多问题均有卓见;三是从学术上和管理体制上论及如何对待中药及注射剂等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四是对卫生保健、振兴中医药等重大问题的一些宝贵建议,其中如医保药物目录、基本药品报销制度、药品注册、新药评审、中药配方标准等诸多重要建议和提案。如重金属、粪便类中药的提案,由于具有前瞻性、安全性、建设性而为新版药典采纳。此外,本书还在“中药的应用”一章介绍了周超凡研究员从医50余年来关于医和药的实践经验及科研思路方法。
对于中药的研究发展,周超凡研究员的观点是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全书浸渍于论者理性的沉思和有勇气的对话。《素问·气穴论》有言:“世言真数开人意”,阅读本书确可豁开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