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2-01-25李宝林
李宝林
(吉林省九台市纪家镇畜牧站,九台 130500)
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猪群中繁殖系统疾病愈来愈突出,已成为大中型养猪场重要的疫病之一,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文献报道,母猪流产、死产等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哺乳仔猪的1/4。我国在不同地区、不同猪场、不同年份造成的损失不完全一致。一般仔猪损失占1/4左右,个别地方仔猪损失率达到40%,甚至80%以上。往往造成一个时期的仔猪断层。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综合症,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产弱仔、畸形胎、少仔等为主要特征。当前我国流行的母猪繁殖障碍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在这些病毒性疾病中又主要由伪狂犬病、蓝耳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和猪瘟等引起,特别是在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情况下,加重了这些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1 流行特点
1.1 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最易感。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猪是PRV的原始宿主和贮存宿主。康复猪可通过鼻腔分泌物及唾液持续排毒,但粪、尿不带毒。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食入污染病毒的饲料、气雾经鼻腔与口腔感染;被PRV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2 蓝耳病
蓝耳病即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自然条件下,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猪对PRRSV均具有易感性,但以孕猪(特别是怀孕90日龄后)和初生仔猪最易感。感染猪和康复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在康复后的15周内可持续排毒,甚至超过5个月还能从其咽喉部位分离到病毒,病毒可通过鼻、眼分泌物、胎儿及子宫甚至公猪的精液排出,感染健康猪。
空气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风媒传播通过气源性感染可使本病在3km范围内猪场传播。
1.3 猪细小病毒病
该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PV)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性疾病,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均可感染。感染的公猪、母猪和持续性感染的外表健康猪、感染或死亡的胎儿、木乃伊胎,或产出的仔猪都带毒,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污染的猪舍是病毒的贮存场所。感染猪排毒可达数月,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体外,感染母猪由阴道分泌物、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毒,公猪通过精液长时间排毒。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环境等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配种传播,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1.4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人兽共患、虫媒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猪群感染最为普遍,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幼猪较易发病,妊娠母猪感染后流产和产死胎,初产母猪发病率高,严重流产、产死胎等。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染。本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当地蚊虫的活动性有关,夏秋季节发病严重。乙脑发病具有高度散发的特点,但局部地区的大流行也时有发生。
1.5 猪瘟
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病猪和隐性感染的猪为主要传染源。
CSF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播,一般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感染或通过损伤的皮肤、阉割时的创口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出弱仔、死胎、木乃伊胎等,分娩时排出大量病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以深秋、冬季、早春较为严重。
2 综合防控措施
2.1 消毒灭源
建立消毒制度,完善消毒设施,建设消毒池、消毒间或消毒通道;人员出入要严格消毒,防止病原由外传入;对圈舍、场地等定期消毒,坚持每周2次的消毒制度,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并定期更换消毒药品种,不要长期单一使用一个品种的消毒药,以确保消毒效果。
2.2 保障生物安全
场址选择要做到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远离屠宰场、养殖场、人口密集区以及交通要道,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布局合理,净道、污道、走猪台设置科学。猪舍之间、猪场与外界之间建立安全屏障,减少外来疫源。猪场一定要建有消毒池、消毒室或消毒通道,禁止外来人员随便出入。在种猪引进时,一定要搞好隔离检疫,最好引进精液,尽量减少因引种带来的危害。
2.3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选择合适疫苗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的薄弱环节和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免疫程序。在疫苗选择上要考虑灭活疫苗和活疫苗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2.4 定期免疫效果监控
由于当前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容乐观。因此,在做好免疫的同时,活疫苗免疫1周后、灭活疫苗免疫3周后要进行免疫效果评价,不合格者要及时补免。
2.5 调节猪群的群体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维护猪肠道的菌群平衡
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保健药物,致使许多猪群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肠道菌群失调,肝肾功能受损,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猪体免疫力下降,给病毒的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在控制细菌性疾病继发感染时难度加大。在尽量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同时,饲料里适当添加益生菌和免疫增强剂,对于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提高猪群整体抵抗力有积极的作用。
2.6 检疫净化种猪群
对种猪群要定期开展病原学检测,检测出的隐性带毒种猪要坚决淘汰,逐步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无繁殖障碍病原体的种猪群体才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
2.7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群体抗病能力
要树立“七分管三分防”的动物疫病防控理念,不能把疫病控制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疫苗的免疫上。
[1]王铮,孙继国.宋洁,等. 母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病之流行特点与防制措施[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8):25.
[2]胡永献,马林风.刘朝玉. 母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病的传播特点及防控对策[J]. 中国动物保健.20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