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常见呼吸道疾病病因及预防
2012-01-25胡远景
胡远景
(安徽省萧县圣泉乡畜牧兽医站,萧县 235200)
夏季是猪常见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临床上主要出现3种类型的呼吸道疾病,包括猪支原体病、猪血液原虫病(如,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其中,以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发生最为频繁。
1 症状及病理变化
1.1 支原体病
该病又称为猪气喘病,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本病在养猪场多发,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患猪体温、食欲通常无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咳嗽和气喘。一般在早晚或吃食时明显,呈现连咳,呼吸增数,后变慢而加深。全身皮肤苍白,病猪贫血。
本病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温骤变时,猪群发病率上升。剖检病理变化特征是肺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实变。
病变部切面湿润而致密,常从小支气管流出微浑浊灰白色带泡沫的浆性或粘性液体,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病变部的颜色变深,呈淡紫色或灰白色带泡沫的浆性或粘性液体,半透明的程度减轻,坚韧度增加,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
1.2 附红细胞体病
本病多呈隐性感染,当疾病、饲养管理不善等应激因素引起猪群抵抗力下降时易暴发本病。潜伏期一般为6~10 d。
仔猪: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其中,小于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达42℃,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耳廓边缘的浅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症状。有的可见整个耳廓、尾及四肢末端明显发绀。
育肥猪: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贫血症状较少见。常见皮肤潮红,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微细红斑,尤其以耳部皮肤明显,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死亡率较低。
母猪:母猪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 d。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高热达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 d,产奶量下降。感染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剖检病死猪,常见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脏器显著黄染,呈泛发性黄疸。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黄染、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胸腹腔及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质脆,细胞呈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胆囊肿大,含有浓稠的胶冻样胆汁。脾肿大,质软而脆。肾肿大、苍白或呈土黄色,包膜下有出血斑。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肺肿胀,淤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少量针尖大出血点,心肌苍白松软。软脑膜充血,脑实质松软,上有针尖大的细小出血点,脑室积液。
1.3 副猪嗜血杆菌病
该病的急性病例往往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常见后肢关节肿大,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1.4 巴氏杆菌病
本病又称猪肺疫,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可对养猪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患猪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41.5℃;咳嗽,常由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呼吸促迫,呈犬坐姿势;颈部的咽喉区域常肿胀,可见该处高热红肿;耳、颈及腋部皮肤有出血点,按之不退色。剖检可见肺呈纤维素性肺炎变化,切面呈大理石样。
1.5 链球菌病
本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最急性病例就败血症型,往往头天晚上未见任何症状,次日早晨已出现死亡。一般病例,体温41℃~42.5℃,但此时仍有食欲,易被忽视。病情较重猪只出现呼吸促迫,咳嗽,叫声嘶哑,嘴角有白泡沫,流浆液性鼻液;眼结膜潮红,有脓性分泌物;关节肿胀,热痛,曲屈困难;四肢、耳末稍及腹部皮肤有出血斑;血尿,粪便干硬附有粘膜、粘液。剖检患猪发现,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猪皮剥离后,可见全身肌肉似煮熟样。肺充血、出血肿胀,表面有纤维蛋白附着。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紫黑色;肾脏表面多为灰褐色,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表面有纤维附着物;胆囊充满胆汁。
2 病因分析
猪呼吸系统疾病的频发与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支原体感染有关。
(1)猪蓝耳病毒和猪支原体可以破坏猪呼吸系统的防御屏障,降低呼吸道免疫系统的整体免疫应答能力;(2)猪蓝耳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破坏了巨噬细胞的完整性,而缺失的肺泡巨噬细胞中增加了猪圆环病毒的复制,进而导致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最终增加了猪群对猪常见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病原的易感性。(3)热应激、霉菌毒素等“刺激”呼吸道,可以使呼吸系统抗病能力降低,引发疾病。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群饲料供给,定期消毒,全进全出,避免应激,清除病原微生物。
3.2 药物预防。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预防量的强力霉素、替米考星、头孢菌素、黄芪多糖类的药物预防。
3.3 做好病毒性病的疫苗免疫工作,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