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山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1-25蔡学忠和喜花和花益
蔡学忠 和喜花 和花益
(1.云南省福贡县饲草饲料站,福贡 673400;2.云南省福贡县上帕镇畜牧兽医站,福贡 673400;3.云南省福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贡 673400)
1 概述
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美丽的“三江并流”景区腹地,东连维西、兰坪2县,南临泸水县,北接贡山县,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国境线长142.218 km。国土面积2 724.64 km2,坡度在25°以上的土地占89.47%。耕地面积6 180万亩。县内最高点在碧罗雪山的嘎拉伯山峰,海拔4 379 m,最低点在与泸水交界处的怒江江面,海拔1 010 m,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山地地貌。全县辖6乡1镇,57个村委会1个社区,全县总人口102 229人,是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发展滞后的地区。2011年,地方国民生产总值61 046万元,农村家庭经济总收入16 7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832元,粮食产量32 090 t,农民人均有粮358 kg。全县大小牲畜存栏18.5万头(只)。其中,山羊存栏4.79万只,大小牲畜出栏12.4万头(只)。其中,山羊出栏6.84万只,肉类总产量5 500t。其中,羊肉产量为791 t,仅14.38%。
2 现状
福贡县呈北高南低的地形,境内河流纵横,山多,山区面积大,全县草山草坡宽广,牧草资源丰富,县草原面积为131.71万亩,有效草场面积有91.19万亩,有效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66.22%。主要以山地灌木草丛类、山地草丛类、山地疏林草丛类为主,具有发展黑山羊养殖的良好物质基础。福贡县山羊养殖分布广,山区、半山区或坝区均有饲养,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1 800 m的山区、半山区。2011年全县山羊存栏4.79万只,出栏肉羊6.48万只,羊肉产量791 t,占肉类总产量的14.38%,发展潜力大。
3 前景
由于山羊肉具有鲜味美,臊味小,肥瘦适度,营养价值高,蛋白质丰富且易消化的特点,尤其是羊肉中胆固醇含量较低,是高血压病人的理想食品。羊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医疗和食疗保健作用,常吃羊肉对肺结核、气管炎、贫血、产后气血两亏及其他虚寒病症均有补益和治疗作用。羊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羊肉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国内、外羊肉市场需求缺口极大,因此,大力发展山羊养殖,市场前景广阔。
4 存在问题
4.1 养殖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
广大山羊养殖户文化层次低,加上受到传统养殖习惯和经济条件制约,科学养羊意识差,商品观念淡薄,只注重存栏,不注重出栏率和商品率,饲养管理粗放,草、料品种单一,山羊摄入的营养严重不足,造成饲养周期长,饲养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局面。
4.2 规模养殖户少,养殖分散
山区和半山区大多数农户都放养山羊,较为零散,分散养殖所占比重大,规模化养羊程度不高,生产水平差,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气候,难以成市场,很难吸引到外地大的客户来收购,也不利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3 近亲繁殖,品种退化
由于种羊不按品种要求进行科学选择,不重视选择精良遗传性状,长期采用自繁自养、自然交配的繁殖方法,造成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品质下降,地方肉羊品种生长速度比较慢,出栏个体小,胴体产肉率低,不能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入世后的市场格局的需要,市场竞争力不强。
4.4 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低,防疫意识淡薄
部分养殖户的科技水平低,管理粗放,造成生产周期长,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给山羊养殖带来负面影响;疫病防控意识差,疫病免疫密度不高,疫病爆发隐患与较大的养殖风险。
4.5 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足
现在的养殖业,虽然有多种形式的补贴资金,一些地方政府也对规模养殖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但养殖业与其他行业有很大区别,融资非常困难,因为畜禽本身是流动的,不是固定资产,不能抵押贷款。发展资金不足,满足不了群众发展黑山羊生产的需要,同时资金周期短,1年就得偿还本金利息,大部分群众只能卖种羊还贷。
4.6 养羊业产品的加工、销售体制不健全
目前,福贡县山羊生产、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仍然处在一种脱节的状态。山羊基本上都以活体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未进行任何加工处理,或仅作屠宰加工,产品得不到增值。而且销售渠道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市场疲软,农民手中的山羊卖不出去,或因价格偏低农民有观望惜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养羊积极性。
5 对策建议
5.1 强化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养殖水平
科技是发展山羊产业重要的推动力量。实现山羊产业化经营,必须建立在科技推广培训和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基础上。福贡县山羊发展绝大多数分布偏远的贫困山区,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素质十分紧迫。通过职业学校、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发放图书材料等方法,对福贡县广大山羊养殖户进行科技培训,使其转变养殖人员思想观念,用市场观念、经济理念经营管理羊群,增长养羊科学技巧,学会运用新技术,提高广大山羊养殖户的科学饲养水平,促进山羊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5.2 扩大规模养殖,逐步推广集约化养羊生产
目前,福贡县山羊生产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饲养规模从十几只到几十只左右,不形成规模。因此,必须增加养羊户数,培育一批山羊专业大户,形成一个区域连片开发、整体发展的生产模式,带动整个养羊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产品规格化,草场改良化,饲养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经营专业化的现代养羊生产。
5.3 加强良种选育,提高山羊质量和经济效益
5.3.1 建立良种山羊繁育场,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提高产品质大力引进良种山羊,建立良种山羊繁育场,对本地山羊进行改良。充分利用良种山羊具有生长速度快、产肉率高和本地山羊具有适应性和抗病力强、耐粗饲料等优势来提高山羊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5.3.2 公羊异地调配应用,防止品种退化 在县内乡(镇)之间各山羊养殖户中调配合格的种公羊应用,可避免近亲繁殖、山羊品种退化,进一步优化羊群结构,是提高繁殖力、出栏率和商品率的有效途径。
5.4 狠抓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
5.4.1 推行季节性养羊业,促进经济增收 山羊是一种生产周期短的草食家畜,因此要用科学技术安排好山羊的繁殖季节,使当年出生的羔羊,在春、夏、秋季牧草丰盛期可采食到丰盛的牧草,增重迅速。在当年冬季枯草期到来之前出栏,使之最大限度减轻草地冬季的承载压力,并保持稳定的生产力。
5.4.2 根据不同羊群饲喂不同配方、不同数量精料 配种前和配种期间重视繁殖种羊的饲养管理,提早补饲,以提高种羊的配种能力达到提高受胎率和多羔率。母羊产前、产后加强补饲,羔羊15日龄开始诱食补饲优质青干草和混合精料,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和育成率。
5.4.3 规范羊厩改造,积极推行放牧与补饲、半舍饲或舍饲分群相结合饲养技术 改变山羊的传统饲养方式,提高山羊的生产性能,推行公、母和育成羊分群放牧与补饲。羊舍改造要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简单实用,羊舍改造设有运动场,厩舍与运动场面积比大体为1∶2,设有漏缝羊床、配套补饲料槽、饮水设施,繁殖母羊设羔羊保育舍,羊舍应注意冬春保暖,夏秋凉爽和通风干燥。
5.4.4 合理组群,适时出栏 要“以草定羊”选择合理的羊群规模养殖,不贪多求大,不粗养乱放;保持羊群合理的种群(公羊占3%、后备公羊占5%、后备母羊24%、繁殖母羊占68%)和母羊年纪结构(1岁占18%、2岁18%、3~4岁50%、5~6岁14%);把不作种用的羊只和淘汰的种羊(公羊去势)组成育肥羊群育肥,在年末新羔羊出身前(11~12月)全部出栏。
5.4.5 改变传统的自由放牧方式,推行分区轮放 把牧地划分成若干区,根据山羊的数量划区轮流放牧。有条件的地方应提倡推广围栏放牧或半放牧、半舍饲养方式,防止生态恶化,又可延长采食时间,有利于山羊的育肥,提早出栏,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5.5 多渠道开辟饲料资源,保障山羊产业的物质基础
5.5.1 实行人工牧草 充分利用经济林下空地、冬农闲田、房前屋后、荒山荒坡等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如苜蓿、紫花苕、多花黑麦草等品种。
5.5.2 大力开发秸秆养羊,增加饲草来源,减少山地草场负担,提高经济效益 大力推广秸秆氨化、青贮、微贮技术,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加工示范,可以增加饲料来源,减少放牧时间,降低自然草场的负载力,提高经济效益,对山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5.3 抓好草场建设,充分发挥草地的生产潜力 未被开发利用的草地资源,应有计划地开发,对于负载过大的草地,适当控制山羊的发展数量,使之逐步趋向以草定羊,建立优良的山羊群结构和平衡草畜季节供求的草地生态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草地资源优势,为福贡县山羊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5.6 扎实开展好疫病防治工作,降低山羊死亡率
要根据黑山羊传染病流行情况和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定期进行预防注射、驱虫和药浴,增强黑山羊对疫病的抵抗能力。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乡镇兽医站要在引种、饲养、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协助养殖业主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净化等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7 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福贡县贫困程度高,财政自给率低,养殖户经济基础薄弱。在发展山羊养殖的过程中,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综合利用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加大对山羊养殖的投入力度,为农户发展山羊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5.8 面向市场,拓宽外销渠道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基地为依托,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城乡、村一体化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和外商投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成立固定的畜产品流通机构,使养殖业经济尽快走上“市场+公司+基地+农户”运作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