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98例的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
2012-01-25张朝永
张朝永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发病急、病情重,需急症手术治疗。尤其ACST常见老年人且有严重伴发病、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死亡率高[1],术后并发症多、病程长、肝功能恢复缓慢。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98例重症急性胆管炎术后患者,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唐山市中医院2000年7月至2010年6月入院就诊的98例ACST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68~95岁,平均75.8岁;胆总管结石7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胆总管下端肿瘤梗阻16例;既往胆道手术病史32例,并有内科疾病45例(心脑血管疾病28例,糖尿病32例,肾功能不全11例,肺感染5例);热毒炽盛型78例,气阴两虚20例。参照《黄家驷外科学》中ACST诊断标准[2]。症状和体征符合1983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提出的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诊断标准,存在胆道梗阻,出现休克或有以下两项者:(1)精神症状;(2)脉搏>120 次/min;(3) 白细胞>20.0×109/L;(4) 体温>39.0 ℃或<36.0 ℃;(5)胆汁为脓性伴有胆道压力明显增高;(6)血培养阳性或内毒素升高。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护肝、止血剂、营养支持及对症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自术后24 h后经胃管注入自拟凉血解毒、疏肝利胆、益气养阴法中药汤剂(茵陈 30 g,黄芪 30 g,柴胡 15 g,沙参 15 g,麦冬 15 g,人参 10 g,白头翁 10 g,败酱草 30 g,黄芩 15 g,生大黄 15 g,郁金 15 g)。 每次150 mL,每12 h 1次,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改口服上述中药汤剂。术后第1、3、5、8日分别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
1.3 疗效标准 以体温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休克纠正为判断标准。显效:用药后24 h内症状、体征明显缓解,神清合作,血压正常或明显回升,体温下降不再上升,腹部体征减轻,黄疸不继续加深。有效:治疗后24~48 h内全身症状缓解,体温减轻,血压趋升或达正常,黄疸不再加深或减退。无效:24~48 h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2 结 果
术后并发切口感染6例,切口裂开1例,并发胆漏1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98例患者96例痊愈 (治愈率97.9%),2 例死亡(死亡率 2.04%)。
3 讨 论
ACST是胆道外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病死率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行有效的胆道减压引流。传统手术并发症多,病死率高,ACST的病生理变化[3],主要是胆道梗阻和感染,胆道高压,大量细菌进入血液,导致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中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及肝功能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尤其对于老年或有严重伴发病、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死亡率高[4](国内报道为 3%~10.7%)。 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肝脏的苦否(Kupffer)细胞的同时能力进一步降低,进入门静脉的内毒素不能在肝脏解毒。胆管部分或完全梗阻,为化脓性细菌迅速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胆汁淤留和脓性产物聚集,使胆管内压力增高,大量细菌和内毒素即可随同脓性胆汁通过毛细血管、狄氏间隙和扩张的肝窦进入血循环,引起胆源性败血症或微循环灌注不良,若治疗不及时,可进一步发展为多系统脏器衰竭(NSOF)[5]。笔者认为老年ACST体温不应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一旦出现体温不升或高热,脉搏快,呼吸加速,则表示血压下降已是本病晚期,是高危症的晚期信号。本组3例温度低于36℃,5例为低热,4例体温正常,3例腹部无压痛。
ACST归属中医学“黄疸”、“胆胀”范畴,多因肝胆气郁,胆失通降,郁而化热,蕴热化毒入血,肝胆疏泻失职,发为“黄疸”、“胆胀”。临床辩证多属于热毒炽盛型:症状起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壮热烦渴,呕吐频繁,尿少便结,院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谙语,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大或弦数。笔者认为重症急性胆管炎术后病机为气阴两虚,热毒入血,肝胆疏泻失职。中药以凉血解毒、疏肝利胆、益气养阴法为治则,方中茵陈、黄芩、败酱草、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退黄;生大黄凉血化瘀舒肝利胆行气,柴胡、郁金疏肝解郁为血中之气药;生黄芪、人参大补真气;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强心利尿,增强胆汁分泌。现代研究证实:茵陈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增加胆汁分泌;大黄中所含大黄素、大黄酸能促进胆管舒缩[6],有利胆汁的引流;茵陈疏肝利胆中药具有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消除过氧化脂质,减少肝细胞损伤的功能[7],对肝脏起到保护们用,加快肝功能恢复;大黄等通下中药能排除胃肠积滞,加速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的排泄,减少其在肠道内的存留时间,并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细菌和内毒素的吞噬功能,减少了内毒素的吸收[8],对于肠道多种致病菌有直接抑制作用;大黄、柴胡等具有降低胆道压力,保护肠粘膜功能,防止肠道内细菌移位,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与释放,活血化瘀,提高机体免疫力及类似强的松龙样抗炎等作用[9],减少内毒素吸收和炎症介质的产生与释放,能有效保护重要器官功能;大黄、厚朴等通下中药能排除胃肠积滞,加速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的排泄,减少其在肠道内的存留时间,并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细菌和内毒素的吞噬功能,减少了体内毒素的吸收,从而加强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诸药合用,具有强大的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理气止痛之功效。黄芪、丹参药能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活血通脉,消栓抗凝,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这种有机的中西医结合方法,体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达到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10]。中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经过临床证实显示了独特的治疗效果。体现中医中药的独特作用,处理好扶正与驱邪的关系,视正邪的盛衰,病情的轻重,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迅速改善全身状况。凉血解毒、疏肝利胆、益气养阴法在ACST术后恢复方面有其的独特疗效。
[1] 秦明放,赵宏志,王庆,等.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阶梯性方案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2):88-90.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6,1289,1039.
[3] 李汉智,王志涛,张洁靖,等.中西医结合治疗8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19-20.
[4] 石景森,王炳煌.外科黄疸疾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45-253.
[5] 陆星华,钱家鸣.肝胆疾病[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7-288.
[6] 朱培庭,张静哲,王以实,等.胆宁片、胆通、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5,1(4):205.
[7] 蔡骏,高炬,蔡滨,等.疏肝利胆清热通下法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5(4):199.
[8] 解基良,郑显理,吴咸中,等.大承气冲剂防治急性腹内感染内毒素血症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4,1(1):61.
[9] 崔乃强,赵琪,葛智慧,等.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所致MODS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6,2(5):315.
[10]陈积圣,霍景山,陈贵花.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措施[J].新医学,2007,38(10):67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