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庐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2012-01-25何正萍汪洪福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桐庐县建成区园林植物

何正萍,汪洪福

(1.浙江省桐庐县市政园林建设管理处,浙江 桐庐 311501;2.临安市清凉峰镇人民政府城建办,浙江临安 311323)

生物多样性是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这些物种所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1]。生物多样性水平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它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维持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及美化环境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地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体现[2]。作者从植物方面对浙江省桐庐县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分析,就生物多样性规划原则、目标和总体规划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桐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1 现状

1.1 植物多样性现状

1.1.1 森林生态系统

桐庐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森林覆盖率为73.4%,林业用地1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7%。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等。森林植被类型有境南山区较为明显的垂直分布和从南到北、自东向西的常绿阔叶林水平分布2种。

1.1.2 湿地生态系统

桐庐县湿地资源丰富,主要由江河湿地和库塘湿地组成。其中,贯穿县域的富春江和分水江是最为主要的湿地资源。据调查,桐庐县的江河湿地和库塘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植被群落有:枫杨林群落、银叶柳群落、水杉林群落、池杉林群落、芦苇群落、芦竹群落、斑茅群落、菰群落、荻群落、白茅群落、狗牙根群落、结缕草群落、假俭草群落、蓼子草群落、菖蒲群落、空心莲子草群落、凤眼莲群落等。

1.1.3 物种多样性

据调查统计,桐庐全县维管束植物种类共157科608属1 149种及亚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26属39种,裸子植物8科27属49种,被子植物129科555属1 061种。木本植物有664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种类最多,构成森林植被林木层的基本成分。在桐庐县属国家保护植物的物种有1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1种:南方红豆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15种:金钱松、榧树、长叶榧、榉树、金荞麦、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樟树、浙江楠、野大豆、红豆树、花榈木、珊瑚叶、香果树。

1.1.4 遗传多样性

桐庐县生物资源有着优良的遗传品质,植物物种遗传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类农林经济特产品上。桐庐县的农林产品品种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其中著名的有百江板栗、钟山蜜梨、雪水云绿茶等,雪水云绿茶为桐庐名茶。其他的主要林产品还有杉木、油茶、油桐、乌桕、毛竹等。

1.2 城市植物多样性现状

1.2.1 城市绿地景观

据调查统计,现桐庐城市建成区总用地为1 583.29 hm2,建成区有绿地面积558.22 hm2,其中,公园绿地74.3 hm2,生产绿地14.11 hm2,防护绿地16.37 hm2,附属绿地154.22 hm2,其他绿地299.22 hm2,以风景林地为主。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为51.03 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6.79 m2,绿地率为35.25%,绿化覆盖率为39.52%。城市绿地景观的均匀度指数为0.54,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65,优势度指数为0.62,说明风景林地和附属绿地面积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占有较大比重,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滨水公园绿地等的建设不足。

1.2.2 园林植物物种

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止,桐庐县城市各类园林植物共约261种,隶属68科。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在部分公园中已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较为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桐庐县外来引种的植物以木本为主,共计32种,占城市现有园林观赏植物的12.2%。其中,从国外引入22种,包括广玉兰、二球悬铃木等。从国内其他省市引入10种,包括水杉、红花继木等。外来植物的引入可丰富园林植物多样性,为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更多的素材,但外来植物有益有害,个别种会造成生态入侵,如桐庐县部分湿地中疯长的凤眼莲等。

1.3 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1.3.1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桐庐县十分重视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濒危、珍稀名贵物种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目前,全县建设有集风景旅游、森林资源保护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等。桐庐县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20 hm2,省级生态公益林2.60 hm2,以及1 600 hm2县级生态公益林。桐庐县现有县级自然保护小区5处,面积共计3 352.04 hm2,重点对猕猴、天然阔叶林以及南方红豆杉、长叶榧等物种进行保护。还新建剪溪坞森林公园、阆苑石海森林公园、白云源森林公园等县级森林公园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1.3.2 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

古树名木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建设史等有着重要的价值。桐庐县古树名木资源较丰富,经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古树名木2 002株,其中一级古树135株,二级古树221株,三级古树1 643株;名木3株。这些古树名木均已挂牌建档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位于建成区的古树名木有662株,其中,一级古树占9.52%;二级古树占12.99%;三级古树占77.49%。

2 规划原则

桐庐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为:根据桐庐县的自然条件、历史、社会经济和现代城乡的发展趋势,优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遵循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区域性植物资源,在保护现有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引种试验与推广,来丰富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原则;物种资源种群的保护与其生境的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在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物种资源及其生境实施重点保护的原则;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即通过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清生物多样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生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3 规划目标

3.1 近期规划目标

对生物多样性建设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进行充分的保护,控制城市各大污染源,降低生物多样性各个组成部分的丧失速率,包括:生物群系、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物种和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

在县域及建成区所确定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外围,根据用地情况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

完成凤川-富春江镇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小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

完成城市森林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并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完成320国道、23省道、16省道、20省道、杭千高速公路两侧和富春江、分水江两岸在建成区范围段的城市防护林带,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对建成区裸露山体进行生态复绿,营建和恢复生物栖息地,构建动植物生态系统,提高植物景观多样性。

在建成区舞象山所在的山体林地建设以乡土植物多样性为特色的桐庐植物园,以舞象山的山系植被为本底,在此基础上,主要种植经过繁育基地引种驯化的优良乡土园林植物和濒危的植物物种,使其成为推广乡土园林植物以及向青少年普及植物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重要载体。

以大奇山、桐君山、金竹岭、龙门山等山系植被群落为本底,在大奇山建立引种繁育基地,引种收集浙西地区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乡土树种,包括濒临灭绝及珍稀名贵的物种,为新一轮的园林城市建设筛选优良的乡土园林植物,改善建成区各大绿地景观面貌,并借此达到保护物种及遗传多样性。

在尚未进行混凝土工程型驳岸建设的富春江、分水江等城市江河湿地两岸尽量营造自然生态型的驳岸,恢复近岸区的生物栖息地,营造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对混凝土工程型驳岸也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营造。

在保护、应用好现有城市园林植物资源的基础上,近期即2010年底前完成15种优良乡土园林植物开发利用和5种优良外来园林植物的引种工作,其中乔木型树种控制在10种以内。

3.2 远期规划目标

建成区每个生态区域的生物通过近期和远期的保护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原有85%的生物种类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城市整体植物景观和谐丰富,群落结构安全稳定。

消除生物多样性受到的主要威胁,包括外来入侵种、气候变化、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所带来的威胁。

在近期园林植物引种基础上,在2020年底前完成65种优良乡土园林植物开发利用和15种外来优良园林植物的引种工作,以实现总规划期限内100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引种目标,其中80种为优良乡土园林植物,20种为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外来园林植物。

保护农作物、家畜及人类培育能获取产品的树木、鱼类和野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他经济物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保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本土经验。

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维持生态系统中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好处和服务的能力,减少对生物资源的不可持续的消耗和消费,在不影响保护对象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增强生物多样性自身的经济活力,支持人类的福利。

4 总体规划布局

4.1 县域布局

生物多样性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是植物以及植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地域面积更为广阔的县域范围,无论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还是景观多样性等方面都远比城市尺度范围来得丰富。就县域范围而言,城市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只是其整体保护体系的一部分。根据桐庐县各类生物资源分布现状和特点,以及各生物资源对整个城市乃至全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程度,把握好建立核心保护区、恢复被破坏的生物栖息地、建立各大保护区的缓冲区、营造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建设生物廊道等关键环节,提出在县域范围规划形成“六园五区两江三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着重围绕县域植物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

4.1.1 六园

六园主要是指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瑶琳森林公园、剪溪坞森林公园、阆苑石海森林公园、白云源森林公园、桐君山景区,是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4.1.2 五区

五区主要是指龙门山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小区、新合乡长叶榧自然保护小区、金竹岭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小区、岭源猕猴自然保护小区、凤川-富春江镇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小区,对濒危、珍稀名贵物种具有重要的作用。

4.1.3 两江

两江是指分水江、富春江,它们和富春江水库、肖岭水库等水库是桐庐县域范围最为重要的湿地资源,通过建设对其生物资源加以重点保护和利用。

4.1.4 三带

三带是指杭 (杭州)千 (千岛湖)高速公路防护林带、320国道防护林带、16省道-20省道防护林带,防护林带的建造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一起创造出优美的绿带轴线,创造了很高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4.2 城市布局

桐庐县在重点保护好县域各大湿地和景区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着重围绕城市植物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根据桐庐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利用城市生态学原理,在建成区整体上规划形成“一环两轴四带六斑”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营建物种丰富、外貌自然、景观秀丽、生态和谐的城市新森林,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桐庐县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4.2.1 一环:环城风景林

在桐庐县城市的东、西、南、北部外围分布着大面积的风景林地,它们内部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物种丰富,是城市重要的氧源、生态调节库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底。建成区周边的风景林地构成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外围环状生态屏障,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营造和保护起到重要的生态作用,让风景林地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桐庐成为名符其实的森林中的城市。

4.2.2 两轴:富春江、分水江蓝带轴线

城市河流是生物物种迁徙的重要廊道之一,城市湿地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应该充分保护好各类湿地资源及其生境,尽可能地构建自然型驳岸。桐庐县位于钱塘江的中上游,境内山溪性河流众多。建成区范围内水资源较为丰富,富春江穿越桐庐县城,与分水江在桐君山交汇,两江构成建成区内最主要的江河湿地,并与两岸的绿化带一起勾勒出了两条水文蓝带轴线,是桐庐县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4.2.3 四带: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防护林带

桐庐县建成区有主要道路经过,它们对动植物的繁衍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营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规划在320国道、05省道、16省道、杭千高速公路以及环城公路两侧种植各类防护、景观树种,形成4条城市防护景观林带,一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另一方面为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护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防护植物的选择以及防护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

4.2.4 六斑:各大公园绿地斑块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斑块是指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斑块即为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的主要载体,应对其各类生物资源及其生境进行合理的保护。桐庐县建成区的斑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以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桐君山景区 (含桐君山公园)、舞象山休闲绿地(桐庐植物园)、城中山风景林地、中心广场、放马洲公园等6块城市核心绿地斑块为主。此外,再增加一些居住区绿地和街头绿地等斑块。

5 小结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一些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3]。通过对桐庐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探讨,解决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问题,为解决其他类似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难题提供借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1] 贾文轲,郝日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J].江苏林业科技,2009(2):34-37.

[2] 陈日红.建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J].防护林科技,2011(3):101-103.

[3] 陈波.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途径 [J].浙江农业学报,2009,21(1):71-76.

猜你喜欢

桐庐县建成区园林植物
基于VBANUI夜间灯光调节指数的河南省城市扩张研究
近30年南宁市建成区时空扩张特征分析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操场上真热闹
2013—2018年金普新区建成区空间形态扩张规律
基于Landsat的南通市建成区扩展研究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