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质学说在失眠中的应用
2012-01-25林菁
林 菁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7
失眠在祖国医学上称为“不寐”, 《内经》中又称为“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为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家庭不稳定因素等日常各种矛盾的日益增多,使得人们的精神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失眠随之产生,失眠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对失眠症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在失眠的辨体调治方面起了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大大提高了失眠的中医诊治效果。
1 体质学说概括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说,以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等为基础理论,对人的体质的形成、分类、诊断、治疗与养生保健等做了系统的描述,其以“人”为研究中心,把人的体质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古代虽然早就有关于人体质的分类,只是没有系统的理论,如《灵枢-通天》篇记载“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载:“先立五形金水木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清代叶桂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五·湿》记载:“某三六阳微体质、湿痰内聚。便溏脘闷,肌麻舌干。清理湿邪,气机升降自安。”卷《七·痢》记载:“陆湿热内蕴、中焦痞结。阳气素虚体质,湿注自利不爽,神色昏乱,将变柔痉。”现代体质学说将人的体质做了很多种类归纳,包括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其中以王琦教授提出的九分法[1],最为被人认可,即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2 体质学说与疾病的关系
首先,体质决定疾病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中医非常强调人体体质的强弱与疾病的关系,认为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能否发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质[2]。正如《灵枢·论勇》篇说:“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此因薄皮弱内,不胜四时之虚风,皮厚肉坚,不伤于四时之虚风。”说明体质的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内在原因。临床常见的“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痨嗽”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体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因此重视患者的体质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再者,体质可以加强临床医生辨证的准确性,指导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病证证型众多,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而且变化迅速,并且发病时多以复合证型的形式。随着病情演变及药物的干预,症状不断变化,证型也发生变化,使得临床分型意见不一。因此,明确体质类型,对于病证证型的判断可起指导作用。
3 中医与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根本机制在于营卫之气的循行。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而主动,神动出于舍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而主静,神静入于舍则寐。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中医睡眠理论综合了自然界和人体多种影响因素,反映了睡眠多元性的发生机制。这一机制的中心环节是营卫二气的作用,营卫之气的循行失其常度,则可导致不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将失眠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景岳全书·不寐》中将失眠病机概括为有邪与无邪两种类型,“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王熹《外台秘要》和孙思逸《备急千金方》等提出了胆寒不得眠。《圣惠方》认为胆虚不眠为“五脏虚邪干淫于心”强调了心在失眠病中的地位。[3]现代中医认为,导致失眠的病因主要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劳倦过度。其中尤以情志所伤最为多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思虑太过,气血虚弱,房劳伤肾,脾胃不和,痰浊内生,抑郁恼怒引起的心神失养,心肾不交,痰热上扰,肝火上炎,心神不宁均可导致失眠。《中医内科学》将失眠分为五种证型:即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和心胆气虚证[4]。
4 体质学说在失眠中的应用
不同体质的人,睡眠情况常常不同。平和体质的人较少发生失眠,因其阴阳调和,难以为病邪所伤,如《内经》所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虚质的人多嗜睡,其阳气虚少,卫气久留于阴,故人多卧而欲寐。而阴虚质的人由于阴液亏虚,久病劳倦会愈损其真阴,卫气久留于阳,阴阳不调,心肾不交导致失眠。痰湿质的人常因脾胃失常而痰聚生热,痰热扰乱心神,继而引起失眠。湿热质的人常易感外邪,或喜食肥甘,湿热蕴于肝胆,肝火上炎,心神不宁而致失眠。气虚质的人常心脾气虚、神疲乏力,元气亏虚生化推动无力,神形失养而致失眠。气郁质的人常肝郁气滞,善太息,气机运行不畅;或忧郁脆弱,敏感多疑,思虑过度,耗血伤神而致失眠。血瘀质的人常因性格内郁,血行不畅,气血不能濡养心神而失眠。特禀质的人因特殊的生理病理,或先天不足,或过于敏感,亦会产生失眠。
相对辨证证型来说体质更稳定也更简化,各种易变的证型相当于一个点或片段,而相对稳定的体质却贯穿始终。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证型,决定证候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因此在诊治失眠时,首先通过四诊合参了解病人的阴阳气血盛衰,对病人的体质类型做出大致判断,再针对不同类型体质和辨证的结果,对应采取针、药或针药结合的治疗,如针灸治疗失眠方面,在取治疗失眠基本穴位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体质进行配穴。阳虚质可多用温灸法配关元、肾俞、大椎温阳益气安神,阴虚质可配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痰湿痰热质可配中脘、丰隆、阴陵泉化湿清热安神,气虚质可配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益气养血,气郁质可配风池、行间、四关穴、膻中以行气解郁安神,并可配合相关的心理疏导,以调整患者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改善体质,真正做到治病求本,标本同治。
因此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结合体质学说指导失眠的治疗,对分析失眠病机,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从而指导失眠的辨证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验案举例
患者女,50岁,失眠月余,或睡而不实,易醒。素体偏瘦,既往有慢性胃炎,胆结石病史。自觉心悸,神疲乏力,嗳气,纳差,大便干,小便正常。查体舌红少苔,脉细数。余以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以针合谷,内关,公孙,神门,灸中脘,足三里治疗数次,嗳气纳差稍有改善,但其他显效不大。后来笔者考虑患者平素性格较急,皮肤偏干,时诉口燥咽干,易上火,不耐夏热等表现,符合阴虚体质的特征范畴。辨体施治,故以针内关,三阴交,太溪,神门,灸中脘,涌泉之法交通心肾,一次即有明显疗效,当天睡足七小时。治疗数次后睡眠基本正常,心悸乏力,大便干结等症也均有明显改善,未复发。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6~293.
[2]吴曙琳,陈伟.从体质学说谈如何避免误诊误治[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2).
[3]李爱剑,王景.失眠症发病机理及与体质关系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5).
[4]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