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论治急症
2012-01-25谭峻峰
谭峻峰
云南省墨江县中医医院,云南 墨江 654800
1 针灸急诊学的形成源于《内经》的针灸急诊应用
有临床就必然有急症,从《黄帝内经》已奠定了针灸急诊的基础,内经论述临床的病因。病机、经络、脏象、诊断,而其实践的源流往往依靠于针灸实践,原因是针灸对经络反应快,容易从脉证探求脏腑有阴阳,虚实、表里与针刺补虚泻实的关系,当古代药物尚在萌芽的条件下,而内经却能在一针二灸三服药的治病法则下,奠定了以针灸为基础的治疗学。
《内经》全书涉及及针灸、急诊等达二十余种,其中以内科病为其主要适应症,它的辨证应用讲究刺法,并广及九针的应用,为了急诊病需要大力发展放血刺、火粹刺,在医疗技术上讲究针灸并用,有补有泻,结合辨证着眼标本、虚实、升降。
2 仲景著《伤寒论》发展了针灸在内科急诊应用
仲景作为一代中医大师,不仅仅是发展中医辨证论治,更重要在临床急诊中善于应用针灸为急诊主体,针灸中药合用,前后共有条文32条,对以灸为主治争论者七条,都是对急诊重诊的创见,他善以针灸促使经气顺接,而后继之以汤药。仲景在运用针灸与内科临床又有其独创之处,他以针治三阳病以灸治三阴病,纲目分明又脉证相应,为针灸中药合治创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仲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后之丹溪、刘河间、孙思邈、滑伯仁、李时珍、叶天士都是用药又懂经络善用针灸的一代名师。
3 皇甫谧的针灸
《甲乙经》是古代第一本针灸专书,选载二百余种病,以《内经》用针为其基础,它承袭古法,取方施穴不多,用穴不过一、二,讲究抓穴要严,辨证要切。
4 晋唐发展灸法急诊的专书
《肘后方》晋葛洪所著,共有针灸组方109条,而灸法其中占90余条,以后王焘的《外台秘要》、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又发展灸法治痈疽、毒肿、狂犬咬等。
5 金元以后针灸急诊学的发展
5.1 创子午流注针法,即今之时节律医学的研究。
5.2 创寒热补泻手法。
5.3 《内经》泻血疗法的发展。
源于《内经》兴于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4 灸可泻热说的发展。
河间应用灸绝骨治狂症,渴而引饮者,是热在阳泻上,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泻督也,他使针灸从仲景的灸治三阴病中开脱出来。
6 针灸治疗高热病的探讨
6.1 用泻血治疗高热。
应用原理源于《素间·气穴论》 “营已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营卫,见而泻之无门所会。”
6.1.1 高热胸胁痛的泻络法。治胸膜炎高热泻筋缩穴合控涎丹。
6.1.2 心俞上下左右泻络拔罐治高热“瘈疭而狂”。
6.1.3 高热、体痛、耳聋、出现于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肾热病热不退,泻少阴之络,大钟,并针志室、涌泉。如内耳病的圆窗膜破裂、耳聋、瞑眩、嗜睡。
6.1.4 热病挟脐急痛、刺涌泉、阴陵。
6.2 浅刺法可以治热病。
6.2.1 肺气壅塞、喘而短气的肺心病,少商、前谷浅刺退热开郁。
6.2.2 浅刺人迎治高热支扩出血。
6.2.3 补其阴、泻其阳,治高热不退的阴虚结核病人。
大杼、天府、补痏、中膂泻三痏
6.3 刺期门治高热之胆囊炎、胆道蛔虫。
6.4 针内关、阳谷、少冲、郄门治心肌炎。
6.5 针灸治肺热病之大叶性肺炎。
尺泽、鱼际、肺俞、丰隆。
7 针灸治疗中风的探讨
7.1 治闭当慎开窍,开窍要避上实
血络已伤而脉数者填用人中、十宣开窍。脉缓为血络已缓,昏迷不苏才可谨慎开之。于其急其苏苏,不如因势利导,先导火归元,而后开之。
7.2 缺血性中风,当慎泻下
上气不足而反泻其下,更虚其上。当补其上,关键辨人迎趺阳之脉。
7.3 脱证当注视血络之虚实
从瞳神辨脑疝所即至。从太谿趺阳辨血气的上冲。脉不出血压一时性下降,不轻灸其上,要在灸肾气。
8 讨论
针灸治疗急症,当以辨证论治为其原则,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决定,辨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指出针灸治疗,凡邪气盛满时,当用泻法,以泻其实邪,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时,应用补法,以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邪不可干也,总之临床运用针灸治病时,必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配合其他方法、确立八纲、始能决定针灸治疗原则。
[1]《中医各家学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