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本气街”理论——针灸辨证论治的雏形

2012-01-25刘炜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卫气条文经脉

王 桐,刘炜宏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标本气街”是总结人体部位与病候之间特定联系的理论,与临床关系紧密,该理论所形成的诊疗模式应该是针灸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雏形。现存有关经脉“标本”、“气街”的完整内容首见于《灵枢经·卫气第五十二》。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当时“标本气街”理论运用广泛,而且初步形成了具有辨证论治性质的临床模式。

1 《内经》中“标本气街”理论的应用情况分析

“对于任何一种古代科学理论或假说,以今天的科学水平衡量,如果有潜在的科学价值的话,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记录事实或规律的‘描述部分’,而不在于提供尝试性解释的‘说明部分’[1]”。通过对《内经》的仔细阅读,选择以下两条文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条文1: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灵枢经·四时气第十九》。

解释:本条文的病候描述“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中运用“控”、“引”、“上冲”等动词描绘患者的形体反应。黄龙祥[2]认为,这是对阴疝病候的描述,阴疝的典型症状有阴肿、腰痛不可仰、行动不便。现代医学解释阴疝中也有“腰痛不可仰,患者常取轻度髋屈曲和内收姿势”。“引腰脊”即引申为俯身弯腰之意。“上冲心”是由于腹部拘挛疼痛导致患者改用胸式呼吸,这种现象就被描述为“上冲心”。故本条文的病候即为小腹急性拘挛疼痛且疼痛牵及睾丸,伴随胸式呼吸加重,患者采取俯身位以缓解疼痛。

治疗思想解读:本条文有胸部症状如“上冲心”、腹部症状如“小腹控睾”,治疗取“肓原”穴(即气海穴)、手太阴经腧穴、足厥阴经腧穴以及足阳明经腧穴即小肠下合穴“巨虚下廉”,其中运用了3种理论指导:①“标本气街”理论。治疗所取腧穴有属腹“标”部范围的如“肓原”穴,也有四肢“本”部范围的如“巨虚下廉”等,而且“肓原”穴位于少腹部位,通于“气街”理论中腹气街,手太阴经腧穴通于的胸气街,足厥阴经腧穴以及足阳明经腧穴“巨虚下廉”通于胫气街;②经脉理论。“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灸治则思想的表达。取手太阴经、足厥阴经皆因病候涉及到两经循行所过,如手太阴经“上膈属肺”,足厥阴经“环阴器,抵小腹”;③“下合穴”理论。巨虚下廉即小肠下合穴。

条文2: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灵枢经·癫狂第二十二》)。

解释:此条文有3个证候“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说文解字》曰:“息,喘也。”《素问·玉机真脏论第十九》曰:“胸中气满,喘息不便。”“气满”是病机而非病候,故此条文病候为腹部胀满、肠鸣、呼吸不畅。

治疗思想解读:本条文胸、腹部症状同见,胸部症状如“胸满不得息”,腹部症状如“腹胀满,肠鸣”,治疗所取腧穴位于“下胸二胁”及“背腧”。本条文在“标本气街”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所取腧穴部位“下胸二胁”及“背腧”,与“气街”理论中“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的部位相近,以上治疗部位皆属“标”部范围。对以上两条文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①对疾病认识的清晰与模糊不同。条文1对疾病的认识相对明确,“邪在小肠”直接将疾病定位于脏腑。从描述上看,说明诊治疾病已经在脏腑疾病观影响下;条文2仅仅用“厥逆”、“气满”表明对疾病的认识;②治疗所取腧穴定位确切与否。条文1取治部位明确有腧穴名称如“肓原”、“巨虚下廉”以及经脉穴,表明对经脉、腧穴的认识比较深刻;条文2取治部位描述用语是体表部位结合医者手下感觉如“动手”及患者感觉“立快”,无明确的腧穴名称;③条文分析的详略不同,反映病候之间联系与否。条文1分析具体,病候描述相对有技巧,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候之间的联系,说明分析者具备经脉循行知识,经脉理论在指导治疗方面有体现,还具备一定的解剖知识如小肠“属于脊”,其分析从容有条理,并总结出“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的治疗指导思想;条文2无分析说明,病候描述未显示病候之间有什么关联,取治腧穴用模糊部位来表示,如“下胸二胁”等。由此可见,条文2的记录时间可能在条文1之前,故辨证思维还不甚清晰。但还是可以看出,“标本气街”理论指导作用在两条文的治疗中皆有体现。也就是说,在针灸治疗经验总结过程中,即便是有其他理论指导如经脉理论等的介入,“标本气街”理论始终发挥着指导针灸治疗的作用。

2 “标本气街”的生理基础——卫气

《灵枢经·禁服第四十八》曰:“审察卫气,为百病母。”卫气即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如“卫气逆行”导致“清浊相干”而乱(《灵枢经·五乱第三十四》);“卫气……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灵枢经·卫气失常第五十九》),也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故以经脉“标本气街”为主要论述内容的《灵枢经·卫气第五十二》以“卫气”为题,表明文中所论的“标本”、“气街”等内容的生理基础为“卫气”。

2.1 卫气与“标本气街”的联系通路——经络和腧穴

卫气与“标本气街”的联系途径有二:一是经脉,二是腧穴。

2.1.1 卫气通过经脉与“标本气街”建立联系

经脉的功能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灵枢经·本脏第四十七》),其所行之气血出于胃,而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故经脉则为五脏六腑之大络,如“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灵枢经·玉版第六十》)。而“营卫”因与“气血”同源而与经脉关系密切。其中,尤其是卫气,通过“浊”气而与经脉关系更加紧密。《内经》在“谷”、“气”概念的基础之上,运用“清”、“浊”概念区分“人气”。如“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灵枢经·阴阳清浊第四十》),并通过浊气的运行与经脉构建联系。如“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灵枢经·阴阳清浊第四十》)。谷浊气清,清阴浊阳;清上入肺,浊下走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诸阳皆浊,手太阳甚;诸阴皆清,手太阴甚,足太阴浊。“清”、“浊”既然与经脉关系紧密,而“营”、“卫”采用“清”、“浊”的概念内涵则自然也与经脉建立了联系。如“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经脉所受之气有清有浊,而经脉易感之气仅为浊气。如“清而浊者,则下行”,“肺之浊气,下注于经”,“浊者下行诸经”(《灵枢经·阴阳清浊第四十》)。而浊气为卫气,故卫气与经脉联系显得更加紧密,故经脉“标本”也与卫气的关系密切。

2.1.2 卫气与通过腧穴与“标本气街”建立联系 卫气位于脉外,即皮肤、肌肉之中。如“卫在脉外”(《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经·邪客第七十一》)“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灵枢经·卫气第五十二》)。腧穴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而成为具有诊治意义的特殊部位[3],因与卫气皆位于体表部位,故神气即为散布于腧穴部位的水谷之精气-卫气,如“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经·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故卫气通过腧穴与“标本气街”紧密联系。

3 “标本气街”理论构成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雏形

3.1 “标本气街”理论临床应用情况

《内经》中取“标”、“本”部以及四“气街”的条文颇多,由于“标”部多位于头、胸、腹部,故取“标”部之处通于“气街”之处。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曰:“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其中所取的“腋”、“膺”即为“标”部或“气街”部,“四末”即为“本”部;《灵枢经·寒热病第二十一》曰:“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喑气,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其中所取的“天牖五部”为“标”部或“气街”部;《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中治疗六腑病取治巨虚上廉、巨虚下廉、足三里、委阳、委中、阳陵泉皆为“本”部;《灵枢经·五邪第二十》中“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所取的“膺”“背”部为“标”部或“气街”部;《灵枢经·杂病第二十六》中“气逆上,剌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所取的“膺”、“胸”部亦为“标”部或“气街”部。

《内经》时代之后,“标本气街”理论在针灸临床上亦有指导作用。如《标幽赋》记载:“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取治腧穴即“本”穴所在。头气街之百会、风池,既可以治疗头痛、眩晕,又可以治疗深层脑的病证;胸气街的中府、肺俞,既可以治疗胸背痛,又可以治疗咳喘;腹气街的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治疗腹痛、腹泻;胫气街的气冲、髀关、足三里、昆仑,治疗下肢痿痹[4]。

3.2 《内经》中“标本气街”理论特点分析

3.2.1 诊治一体化 通过诊断“标”、“本”部位脉的虚、实以了解病候情况并在诊断部位进行治疗,如“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其中“本”部并不确定且多在腕、踝部与井穴,其范围一般较大;“标”部多在头面、胸腹部位,且扩及背部之背腧穴。经气汇聚的通路分为四气街,即胸气之街、腹气之街、头气之街、胫气之街[5]。“标”、“本”部位通于气街的部位,“头”、“胸”、“腹”是“标”所在,“胫”是“本”所在[6],因而十二经气亦通于四气街。故《灵枢经·动输第六十二》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故也可通过诊断四“气街”部位并给予治疗,如“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3.2.2 治疗特点为“通调”“厥、热、眩、热痛”4个特征性病候,其特点为“不调”,故经脉“标本”的治疗特点为“调”。“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新积”6个特征性病候,其特点为“不通”,故四“气街”的治疗特点为“通”。

3.3 《内经》中“标本气街”理论已具备辨证论治雏形

从思维方式上考察,“标本气街”理论已具有辨证论治的雏形[7],“标本”对人体纵向划分,“气街”对人体横向划分,一纵一横,将人体内外构建成一个立体网状结构,形成病候分区和腧穴分区。如头痛、眩晕等症状,病候位于头部,既属于头气街的病候分区内,也属于标部的分区内,可以局部取穴(标部或气街部位)或配合远端(本部)取穴进行诊治,对胸、腹部等症状亦在相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诊治。

后世对“标本气街”理论的具体运用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病证所在确定病候分区,然后在“标本气街”理论指导下结合经脉辨证、脏腑辨证、形体辨证等[8]选取相对应的腧穴分区进行诊治。如头部病候如头痛,通过对头痛进行经脉辨证后,选取“标”、“本”、头“气街”部腧穴进行治疗,正面头痛(阳明头痛)者,可取合谷、解溪配头维;侧面头痛(少阳头痛)者,可取外关、侠溪配率谷、丝竹空;后头痛(太阳头痛)者,可取后溪、昆仑配天柱、玉枕;头顶痛(厥阴头痛)者,可取太冲或行间配百会等治之;胸部病候如心痛、心悸、怔忡等症,可取神门、少海配心俞、巨阙等治之,咳嗽、气喘、胸痛等症可取太渊、尺泽配肺俞、中府等治之;腹部病候如肠鸣、腹痛、泄泻等症可取合谷、曲池(或上巨虚)配天枢、大肠俞等治之[9]。

故“标本气街”理论是以卫气为生理基础,对人体治疗点与病候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性总结,通过特征性病候和脉诊集诊断、治疗于一体,其治疗特点为“通调”。“标本气街”理论是针灸整体治疗观的具体体现,奠定了针灸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

[1]黄龙祥.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J].中医杂志,2002,43(10):746-748.

[2]黄龙祥.从“厥阴脉”概念的形成过程看经络学说的意义与价值[J].针刺研究,2003,28(4):280-287.

[3]向诗余,廖曼.对《内经》中腧穴的认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294.

[4]沈雪勇,陈华德.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5]邓良月.中国经络文献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119.

[6]李惠芬.浅谈经脉根结、标本、气街及其临床应用[J].云南中医杂志,1986,6:28-29.

[7]卓廉士.标本刺法说[J].中国针灸,2011,31(1):75-78.

[8]王宝华.《内经》针灸辨证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9]肖少卿.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1987,4:40-42.

猜你喜欢

卫气条文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五)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