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龙玉对电针的贡献及启示

2012-01-25刘海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朱氏治疗仪电针

杜 旭,刘海燕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电针疗法是指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脉冲电流,利用针和电的两种刺激,激发调整经络之气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具有可代替人做长时间持续运针且省时省力、可客观控制刺激量、提高疗效、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故电针疗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后,至今已成为针灸临床的主要疗法之一,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第一台电针机是如何诞生的?电针疗法又是如何确立的?要回答这2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朱龙玉。

1 电针的起源

在朱龙玉确立电针疗法之前,电针发展已有一段萌芽时期。大约在公元六世纪,针灸医学开始外传,首先传到邻国朝鲜、日本、印度等国,17世纪经荷兰人拉因(T.Rhyne)传至欧洲。随着欧洲西方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1810年法国医师白利渥慈(Louis Berlioz)提出针上并用电流的设想;1825年萨朗弟爱(Sarlandiere)医师首用电针治疗神经痛和风湿症;1915年6月戴维斯(Davis)应用电针术治疗坐骨神经痛(载于 Brisfol内、外科杂志上);戈尔登(Goulden E.A.)医师于1921年用电针治疗神经炎等(载于英国医学杂志)[1]。在国内,1934年唐世丞最早将“电针”应用于临床,但当时使用的是电子管产生的脉冲电流[2],这些片段资料为电针疗法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朱氏对电针的探索

朱龙玉,陕西省周至县人,1951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历任陕西省精神病院副院长,陕西省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和中医药实验研究部主任。1951年,朱氏开始对中医传统针灸疗法发生兴趣,发现按照“穴道”刺激机体,常常凡刺中神经干时一般反射的范围广,反应程度大。朱氏又联想到巴甫洛夫学说中的保护性抑制和由于强度、时间、频率和性质可以精确控制和约束而被认为是生理学上常用的最理想的刺激因子——电刺激,创造性地设想在针灸针上加电。1953年2月间,朱氏在针灸疗法基础和巴甫洛夫学说指导下,结合生理解剖学知识,在比较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开始对家兔和狗加电针进行试验探索。结果发现,电针电压在0.1~0.5V范围内,对动物无任何生命伤害;经过0.5~1h刺激,动物往往出现倦怠状态,甚至发生睡眠现象。进而在自己身上也做了试验:“在一天下午六时半施行电针,历时五分钟,晚八时就寝,一觉醒来已是翌晨六时,由于睡眠较平时大为深熟。起床后脑子异常清晰,精神十分饱满,似乎显示了大脑保护性抑制的优良作用”[1]。有了这些初步工作的感受,朱氏逐渐明晰了对电针的认识,并不断进行探索。

3 朱氏与电针机及电针疗法

朱氏创造性地将医学生理学实验中刺激神经肌肉的“感应圈”(初级线圈输出脉动直流,次级线圈输出感应电流)应用于针上通电的电针治疗中,于1953年创制了第一台电针机。因为当时是在陕西省卫生学校做的,故命名为“陕卫式电针机”。主要有直流电针机、交流电针机、感应断续脉动电针机、低频率振荡器电针机等几种[3]。为此,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委拨出专款对朱氏的研究予以支持,陕西省卫校成立了包括门诊和实验研究的专门机构——电针疗法研究室。同年中央卫生部调朱氏进京演示并组织专家鉴定,在组织上给予支持,学术上予以肯定,电针疗法进入大发展时期。

1955年《电针疗法》一文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1956年朱氏在第一部专著《电针疗法》初步对电针疗法进行了总结,并从总论、电针部位、治疗学3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还附有全身电针部位表、75张医学图片和5篇实验报告论文。朱氏认为,“电针疗法是一种对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所引起的全身反射性机制的理学疗法”,电流的刺激和针的机械刺激结合应可导致其综合性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3]。朱氏从神经生理学出发,通过试验观察电针对机体局部的感受器和神经干的影响,认为完全可以控制电针的参数来使其发挥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全身状态的调控。并且将电针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概括为电针→神经系统→调整作用→治疗效果[3]。

1956年,在陕西95个县市推广了朱氏电针疗法。1957年朱氏进行了电针镇痛实验,且截止当年学习或应用电针疗法者约3000余人,供应电针机达4000部。1958年电针麻醉临床应用成功,截止到1974年底我国针麻外科手术已达 200余万例[1]5。据统计,195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络针灸座谈会上,电针资料仅占12.2%,而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研讨会上,电针资料竟然升至57.2%[4]。

1983年朱氏的《中国电针学》出版,是对电针疗法应用研究30余年的又一次总结,全书分为电针基本原理、电针部位、电针方法、电针治疗和电针麻醉几个部分。朱氏对电针的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的‘兴奋与抑制’,可以认为是属于阴阳的范畴”,与中医传统针灸理论“虚补实泻”是相统一的[1]。电针对临床的神经精神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外科疾病、眼病、耳鼻咽喉疾病、皮肤病和其他疾病的疗效观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 朱氏的电针部位

朱氏电针的部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朱氏除沿用针灸的传统穴位外,着重提出了按神经在躯体上的分布,并沿其走形路线予以刺激,从而使刺激部位明确地建立在实验解剖学的基础之上,刺激目标明确。其认为“从针刺腧穴和神经分节的情况来看,似乎可以认为经络实质可能是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包括神经、体液及血管和支配血管的时间在内的综合机能系统”,而且发现“刺激神经疗效显著”,“对经穴和神经作了比较性的研究,就大多数实验资料分析,后者的作用较强”[1]。可以看出,朱氏深受现代神经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及前苏联巴甫洛夫等学派的影响,电针施术部位已不仅仅是传统针灸腧穴,更青睐直接刺激神经,这就给后世的研究开拓了研究领域并提出了重大课题。有学者认为,在经络的组成中包括有神经,神经只能是经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系统的内容却要比神经系统所包涵的内容更广泛[5]。因此,朱氏的这一理论依然值得重视与研究。

5 朱氏的贡献与启示

虽然我国1934年就有电针疗法临床应用的报道,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太大反响,而朱氏却从中汲取了创新的思路,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性地将其一步步变成临床现实。这才有了电针疗法的大发展,并开启了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针刺麻醉”临床手术的广泛开展和针刺镇痛机理的深入研究,其成果斐然。如1958年8月30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尹惠珠医师首次用针刺麻醉成功地进行了扁桃体摘除手术;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仪研制成功,使电针和针刺麻醉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2005年6月30日仁济医院王祥瑞主任在英国BBC电视台全程摄像下采用电针麻醉对患者缺损的心脏进行了手术修复等[6]。

在电针疗法逐渐成为针灸临床主要治疗手段的同时,朱氏开创的电针仪的研制水平也在各学科的融会中不断创新。目前已有双向恒流输出脉冲治疗仪[7]、新型低频电脉冲治疗仪[8]、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9]、经络导通治疗仪[10]、智能电针仪[11]、新型便携式电子针灸器[12]、便携式电脑音乐治疗仪[13]、补泻型电针仪[14]、BME-500 系列中医灸疗仪[15]和SXDZ-100型针刺手法电针仪[16]等出现,大大提高了电针仪的技术水平和临床防治疾病的作用,甚至克服了以往传统电针仪在治疗时采用固定的波段而易使人体产生疲劳的缺点,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实施,亟待运用新思路,综合利用现代各项高科技,推动针灸器材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满足临床日益提高的疗效要求。而由中西医的汇通、各学科的交流嫁接而形成的电针疗法,作为创新思维的一个范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朱龙玉.中国电针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4.5.11.

[2]甘笃,杨华元,曹炀.现代针灸器材与特种疗法[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17.

[3]朱龙玉.电针疗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4.7-10.

[4]钱真良,李正明.中国针灸器械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5]王萍.经络与神经[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569.

[6]曹炀,徐爱民,邢鲁栋.关于对针灸电针疗法及其器械发展创新模式的思考[J].中华针灸刺络疗法杂志,2008,5(1):48-52.

[7]皮向君,陆尧胜,沈以鸿.带电极阻抗检测双向恒流输出脉冲治疗仪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5,6(9):11-12.

[8]沙宪政,霍纪文.新一代低频电治疗仪的研制[J].医疗设备信息,2003,18(2):7-9.

[9]连至诚,靳瑞,潘正,等.蓝辉“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的治疗保健功效[J].医疗保健器具,2006,(1):19.

[10]王学民,温奇,马舜尧.基于偏瘫康复治疗的针灸电刺激仪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3):26-28.

[11]黄大勉,徐学奎.智能电针治疗仪原理与实现[J].电子技术,2006,12(2):68-70.

[12]毕彭.便携式电子针灸器的制作[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77.

[13]周铁明,皇甫正贤.便携式微电脑音乐治疗仪[J].现代电子技术,2002,133(2):32-33.

[14]张海生,王云琳,高光华.智能型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J].中国针灸,2004,24(1):56-58.

[15]刘志朋,殷涛,关晓光.中医针灸仪电针治疗电路的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2,26(3):185-187.

[16]徐文斌,李素云,徐青燕,等.浅说针灸器具的发展演变[J].针刺研究,2010,35(6):474-477.

猜你喜欢

朱氏治疗仪电针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王祥卧冰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朱氏妇科:大医无秘方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