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概念诠释的路径

2012-01-25于智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出版社概念

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在诠释学研究范畴中,概念的解释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如何进行中医概念诠释?作者认为可通过以下“路径”进行。

1 知文

知文就是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本义。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早期文字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2]。清·陈沣《东塾读书记·小学》:“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3]。可见,要想正确地理解中医概念的含义进而开展诠释研究,首先要正确理解概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尽管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异,但在表意上则通。古人谓汉字符号能通神,相传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4]。意即汉字泄露了天机。可见,研究诠释中医概念,正确理解字义是前提和基础。

应该指出,中医概念诠释要避免“分析还原法”。因为有些中医概念是固定词组,不能单独分开用文字学的方法研究,然后再组合。例如,丹田≠丹+田,人中≠人+中,三焦≠三+焦。

2 达意

达意即准确把握概念表达的意思。《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5]。明·唐顺之《与严介溪相公书》:“所恨才不足以称心,词不能以达意”。可见,追求词句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做到词能达意,从古至今都是件难事。而词不达意的毛病却屡屡发生。以至于宋·惠洪灾《高安城隍庙记》也发出:“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词不达意,余尝叹息之”的感慨[6]。诠释中医概念,在理解了文字的意思之后,还应当理解语句或词组表达的正确含义,做到“知文达意”,“知书达理”。

如何才能达意?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因此,读懂文本文字,理解全书大要,揣摩概念内涵,参考阅读历代医家注释,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基本上能够做到达意。

常见的词不达意多由于堆砌文献,缺乏鉴别取舍;字句不晓,心无定见;脱离语境,生拉硬扯,恨不能把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都用上,似乎要把意思表达清楚明白,结果是越说越乱。这是中医概念诠释需要避免的。

3 溯源

溯源即“追本溯源”,也可表示为“追溯我们自身本性,回归本源”。中医常用“源流”、“沿革”等词语表达,基本意思相同或相近。对中医学概念的诠释,溯源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它是探寻古今相关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在重视本原与发源地的同时,更注意寻找源的主流和走向的重要步骤。因为走向才是主干,是学术的发展点和主流!

中医学术为何重视对源流的回溯?宋·王巩《王氏谈录·小篆奇古》云:“小篆源流可究,便于施用。[7]”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自序》:“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8]。两者论述角度不同,但“便于施用”,“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的目的则一,这是对“溯源”的最好注释。

中医研究的溯源一定要目标明确,不能文字堆砌、文献罗列。溯源应在知文、达意之后进行,如此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言之有物,否则只能使自己茫然无定见,现有研究出现的问题大多源于此。

4 明理

明理就是说明道理,明察事理,懂得道理。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此全引成词,以明理者也”[9]。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下》:“文章之用,或以述事,或以明理”[10]。

古人常说的“读书明理”和现代所谓的“读书求知”有很大的不同。“求知”主要是指学习各门自然、社会及人文学科已知、未知的知识。“明理”在古代却有特殊涵义,所欲明之理不仅仅是“事物之理”,还包括“做人之理”,因为中国古代的学问主要是“学习做人”的学问。具体到概念诠释,“明理”蕴含三方面的内容:说明事理;明白道理;贯穿医理。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万事万物不能脱离它的“理”,以“理”为中心,万事万物皆在乎中。连接“理”和“事”的纽带是人,事理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的是对天人的关系以及历史古今发展变化轨迹的把握,也是明理。《御制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所谓:“统万法惟一理,贯万古惟一心”,以及“至道无形,至理有要。盖要者,以一而为众,以众而为一;以大而为小,以小而为大;愈烦而愈简,愈多而愈约”等[11],都是强调“明理”的重要。《本草新编》:“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12]”实深感医理之难明。

5 悟道

悟道实际上是指思考领悟真理的过程,同时检验理论的实际可行性,其重点在一个“悟”字。清代程钟龄将其著作命名为《医学心悟》,并在“自序”中指出:“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亦在强调“悟性”的重要。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知道了不一定能“悟”到,诠释中医概念尤其如此。《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天台宗以‘开示悟入’四字,来表示行者达到佛知见的深浅程度”,在此也可用来表示对中医学的领悟过程与深度。

就中医概念诠释而言,实际是指要开阔思路,开拓视野,用心体会,深刻领悟精神实质,达到《佛学大辞典》所谓:“悟,证悟之意;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的境界。通俗而言就是处事灵活权变,随机应变,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素问·八正神明论》:“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描述的是“慧然独悟”时的感受[13]。

6 启微

以“启微”为名的中医著作较多,代表性的有元·倪维德的《原机启微》,明·蒋示吉的《望色启微》,清·洪炜的《虚损启微》,日本片仓元周著于(1792年)的《伤寒启微》等。可见中医重视“启微”。

何谓“启微”?启,开启;微,精深精妙;启微,亦即探讨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微言大义。为何要“启微”?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14]。《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15]。意思是孔子去世后,他的学说就开始绝传,待到他的七十弟子去世,儒家学说的真意就彻底不存在了。

中医概念诠释之“启微”,蕴含着应回归本原,从各种背景材料、语言解析、理论贯穿、义理彰显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推演新思路、新线索,进而直中要害,发前人之未发的意思,也是于无字句处读书的体现,是神交古人,批判地继承,创造性发挥的过程,仅仅对古今资料的综述是做不到这点的。

7 析疑

中医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对同一个概念也常常见仁见智。对此我们既不能随意取舍,也不能盲目无定见。因此必须析疑。析疑就是分析解释疑难,剖析疑难,解析疑义,纠正谬误,以正视听。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所谓:“惜李集无有斐然继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订之,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对“析疑”的目的论述颇详。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有言:“师以质疑,友以析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16]。强调从师是解答疑难,交友是辨析疑难,成才离不开师友。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柳亚子《胡寄尘诗序》:“相与激清扬浊,赏奇析疑,其事颇乐”[17]意与此同。

中医概念诠释同样应该重视“析疑”,诠释者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做出选择,以体现个人的思想见解、学术主张与取舍。不能人云亦云,也尽量不采取“存疑待考,以俟知者”的文献学研究的方法。

8 致用

致用亦即经世致用,简而言之,就是指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不要空谈。中医学研究尤其应该如此,绝不能以实用之学,沦为空谈之术,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不是简单的实用主义,而是时代对中医的要求,也是中医成败存亡的关键。

《周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孔颖达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18]。对中医学研究而言,理论研究也好,概念诠释也好,最终都应付诸实用,学以致用。

章太炎先生曾针对当时学界治《伤寒论》之学的做法提出质疑与批驳,认为多是“以实效之书,变为空谈”,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9 小结

(1)概念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带,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概念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为了正确理解、使用概念,有必要进行诠释;(2)概念的发展包括对原有概念的递加累进,对新旧概念的更替变革,其结果都会引发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感受方式、认知方法乃至价值判断、意义探寻的重新思考。由于中医概念具有历史积淀的凝重性、内涵的丰富性、学科的独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现代诠释方法虽可资借鉴,但中医概念的诠释路径尤其值得探寻,这是“理解、解释、应用”的前提;(3)中医概念诠释尤当注重意义创新的开拓性研究,因此强调诠释路径与过程的合理性,是一种方法的创新;(4)中医概念诠释需要解释,但不等同于字典词典的解释,因此不纯粹是一种“解释”,甚至不再是“解释”,它是通过解释来创造新的思想。

[1]汉·许 慎.说文解字·叙[M]//苏宝荣著.说文解字.今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94.

[2]余金华(注释).颜氏家训全文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9.

[3]清·陈 沣.东塾读书记·小学[M]//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22.

[4]西汉·刘 安编,陈惟直译注.淮南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08.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97.

[6]宋·惠洪灾.高安城隍庙记[M]//倪宝元.成语范例大词典.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237.

[7]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一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166.

[8]徐灵胎.刘洋校注.徐灵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5.

[9]梁·刘 勰.郭晋稀注译.文心雕龙[M].长沙:岳麓书社,2004:296.

[10]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39.

[11]大方广佛华严经.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8:32-33.

[12]清·陈士铎.柳长华,徐春波校注.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

[1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

[14]汉·刘 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M]//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第 5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11.

[15]汉·班 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1.

[16]清·李 惺.西沤外集[M]//姚 力,刘 坚.中国诗词文赋名句全书.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869.

[17]柳亚子.胡寄尘诗序.新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晚清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53.

[18]阮 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2.

猜你喜欢

出版社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概念飞行汽车,它来了!
我等待……
存在与守恒:《红楼梦》中的物极必反概念探讨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On the Problematic Sounds of English Interfered by Shaanxi Dialect from M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