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概述*

2012-01-25吴剑之吴晓亮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7期
关键词:电针胃肠溃疡

吴剑之 吴晓亮

(1.山西省吕梁市上安卫生所,山西 吕梁 033000;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诸如胃十二指肠紊乱、肠紊乱、功能性腹痛等疾病有着明显的疗效和优势。近年来,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相关针灸治疗机理研究综述如下。

1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机制研究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疗法对IBS的症状改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对直肠的感觉有所改善,有评价经皮电神经刺激可减轻内脏敏感性,提高腹泻型IBS患者的直肠感觉阈,但对于便秘型IBS患者则无效。研究证明针灸对胃肠运动的作用是通过神经和体液通路街道的。神经通路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体液通路包括胃泌素,β-内啡肽和生长抑素的释放、阿片通路的作用,5-羟色胺水平的升降调节,一氧化氮酶和一氧化氮的释放诱导等,也有报道认为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有关。针灸治疗IBS运用背俞穴、大肠俞、肝俞、肾俞等,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分析,针刺背俞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治疗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脏腑疾病,考虑平滑肌收缩性的改变引起IBS胃肠动力异常,通过针刺调节肠道运动,改善症状。针灸对慢性内脏痛敏与腹泻、便秘,神经调节方面有着突出的临床效应,对与上述相关性极高的IBS,近几年来也有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目前已有正电子发射断层照相术(PET)脑成像研究提供了部分电针天枢穴治疗腹泻型IBS的研究证据[1]。电针治疗对可通过调节脑功能来达到治疗IBS症状的目的,与其病理机理有一定的吻合性。

2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CAG)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CAG主要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和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孙玉霞等[2]观察到针刺能使异常改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血清胃泌素和寿命蛋白(MOT)的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针刺可能是通过对胃肠激素的调节而达到有效治疗CAG之目的,有报道[3]称通过使用黄芪、当归等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使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含量由高值恢复正常,显示出针灸疗法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双相调节作用,且能使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高,有利于清除超氧阴离子,以达到保护胃黏膜、逆转肠化、防止癌变的目的。赵欣纪等[4]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胃黏膜血流量,降低H+反弥散量,胃黏膜屏障确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加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对抗胃黏膜损伤因子而实现的。张业等[5]认为穴位贴敷对胃黏膜确有保护作用,是临床治疗CAG的有效方法之一。

3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机制研究

众多资料表明针灸能够调节机体的胃肠功能,针灸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大肠蠕动增强,加速对粪便的推动作用,同时针灸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增强了大肠液的分泌,有利于对粪便的润滑作用。便秘患者胃肠道基本电节律常有减弱,针刺之后可使胃肠道基本电节律恢复正常,加强大肠的紧张性,使之收缩更加有力,有利于排便。研究表明[6],针刺还可调节内脏功能,增强免疫,改善机体内环境,缩短排空时间,提高肠道平滑肌张力,恢复肠道正常运动功能。

4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通过调整胃肠运动及其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达到治疗的目的,袁英等[7]观察电针治疗可以提高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实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余明哲等[8]以十二指肠溃疡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治疗可缩小溃疡面积、降低溃疡指数及促进肠道黏液的分泌;易受乡等[9]认为艾灸对应激性胃溃疡的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促进了TGF-α合成,刺激胃黏膜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而这一过程可能与艾灸诱导HSP70表达有关。有研究发现预先艾灸可以改善胃溃疡时出现的血清铜、血清锌含量及铜/锌比值的增高,促进损伤胃黏膜的愈合。江庆淇等[10]证实艾灸神阙穴可以增加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血清生长抑素和增加血清胃泌素,并有穴位特异性。郭永明等[11]采用不同针刺治疗慢性胃溃疡模型大鼠,发现热补针法能明显降低溃疡指数和升高血清胃泌素。王瑞辉等[12]应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说明电磁极针对胃溃疡的疗效优于一般电针。孙云廷等[13]运用传统医学的子午流注纳甲法可以显著增加大鼠体质量,促进溃疡愈合,改善大鼠食欲、镇痛、改善大鼠的代谢等方面的作用,在缩小溃疡面积、改善溃疡病理变化等方面也有肯定作用,并且能刺激胃黏膜细胞增殖。

5 针灸治疗急慢性胰腺炎机制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临床上常发生肠麻痹等肠道动力障碍现象,而胃肠动力学的改变又进一步加剧了肠道屏障完整性的破坏,导致严重的细菌移位,引发全身性的炎性反应和难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表明[14]电针能显著地缩短患者全结肠及各节段结肠的结肠转运时间,通过改善胃肠动力,有效调节血清中胆囊收缩素水平上升,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有所下降,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尚可显著降低AP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生性炎性介质(如 ET、TNF-α)和血管活性物质(如NO)在肠黏膜的积聚,从而减轻肠上皮细胞的坏死,保护胃肠黏膜屏障。临床观察[15]显示电针干预后,AP患者的无效病例显著减少。动物实验证明,针灸对胃肠黏膜有明确的保护作用,抑制肾上腺素能神经对肾上腺素的释放,也抑制嗜铬细胞对5-羟色胺的释放,减少胃酸分泌,抑制血管痉挛[16]。

6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机制研究

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胃肠道的“微型脑”肠道神经系统而达到治疗FD的效果,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机制下起治疗作用。针灸刺激腧穴产生的针感(如酸、麻、重、胀、温热等)传入信号,通过感觉传导神经网络在脊髓前交感链或副交感链发生联系的“短反射”,还可通过脊髓间或邻近节段来传递信息,传入信息通过神经通路刺激内源性神经递质神经肽的释放,特别是内源性阿片肽、脑肠肽中的胃泌素、胃动素等物质介导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针刺还可提高血管活性肠肽在胃壁和迷走背核复合体中的表达,从而舒张胃肠道平滑肌,调整胃动力[17]。严洁等[18]认为针刺调整胃肠激素的同时还有改善胃肠的运动功能。李宏军等[19]针刺对胃排空时间的改善作用及对小肠运动的促进作用。陈建永等[20]通过观察FD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胃电图、B超胃排空及血浆胃动素变化证明了针刺能明显改善FD患者的胃动力。刘文全等[21]通过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海、关元、天枢等穴,并记录胃电图、胃动素、口-盲通过时间3项试验,证实了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D患者胃肠动力的作用。

7 讨 论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目前普遍认为针灸治疗作用的机理是通过调节机体细胞信号物质分子(如NO、去甲肾上腺素等)发挥作用,在穴位、经络皮肤NE合成或释放是增加的,交感神经系统能够被体内合成的NO所调节,并可通过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增加脑血管血流速度,释放内啡肽、前列腺素被用来止痛[22]。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针灸可直接影响肠胃的平滑肌,刺激迷走神经,调节胃肠功能活动,其机理研究已证实,针刺对胃肠运动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对胃肠蠕动亢进、幽门痉挛及胃脘痛者,针刺可使蠕动减慢,幽门痉挛解除,疼痛消失,而对胃张力低下者可使其张力增高。普遍认为5-羟色胺在调节胃动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刺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通过对胃酸分泌的良性双向调节、改善神经调节、调节胃肠激素等达到[23]。针剌在调节胃肠运动的同时,对胃电波也有明显的影响,周逸平等[24]认为,针刺对胃电图频率和波幅表现为双向调节作用,有报道称电针可调节胃电图的间期主频或刺激身体内脏反射可诱导胃舒张,身体内脏反射中心在髓质,延髓腹外侧区神经元在反射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刺也可使脾虚模型家兔的血中胃动素含量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

[1]刘慧荣,左传涛,赵夭平,等.电针天枢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PET脑成像研究[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2005年.

[2]孙玉霞,王瑞莉,贾成文,等.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6,27(10):1301-1302.

[3]何斌,吴旭,陆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3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255-258.

[4]赵欣纪,高希,任珊.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17):20-22.

[5]张业,高希言,赵欣纪.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前列腺素 E2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35):35-38.

[6]丁曙晴,丁义江,王小峰,等.针灸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1):45-46.

[7]袁英,孙阿娟,谢元华,等.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大鼠SOD、MDA 影响的时效关系[J].针刺研究,2005,30(1):29-30.

[8]余明哲,杨光正.电针足三里对十二指肠溃疡大鼠肠黏膜保护作用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4):48-49.

[9]易受乡,林亚平,严洁,等.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运动及脑肠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17-19.

[10]江庆淇,许文波,杨丹红.艾灸对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影响及于胃肠激素的关系[J].现代康复,2000,4(12):40-41.

[11]郭永明,梁宪如,邱桐,等.不同针刺手法对醋酸型胃溃疡大鼠溃疡指数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27-28.

[12]王瑞辉,殷克敬,赵宗辽,等.电磁极针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J].陕西中医,2004,25(1):87-89.

[13]孙云廷,樊留博,邓春雷.子午流注纳甲法对慢性乙酸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8,29(1):113-115.

[14]王新宇,石现,何磊.电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07,32(3):199-202.

[15]李红,李素荷,唐纯志,等.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3):123-125.

[16]潘朝宠,金文秀,沈德凯.针刺对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及其相关的神经递质组化的观察[J].针刺研究,1990,15(1):48.

[17]许冠荪,申国明,方正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针灸对其防治的机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30-33.

[18]严洁,常小荣,林亚平,等.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5):283-284.

[19]李宏军,李国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2):88-90.

[20]陈建永,潘锋.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880-882.

[21]刘文全,王健,郝志友.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5):267-269.

[22]杜静.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在介导针灸效应中的作用[J].针刺研究,2008(1):37-40.

[23]曾洪武.电针针刺足三里穴对胃黏膜保护的中枢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

[24]周逸平,王兴族,诸凤鸣,等.针刺对人胃电图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3,8(2):125.

[25]何幕伦,杨文辉,庄礼兴,等.不同针刺手法对脾虚模型兔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的影响[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2001,8(1):36.

猜你喜欢

电针胃肠溃疡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都是“溃疡”惹的祸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胃肠病糊上就好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