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痛风文献18篇述要*

2012-01-25殷海波赵际勐王海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痛风病痛风尿酸

樊 蕾,殷海波,赵际勐,王海南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笔者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以“痛风”为关键词,发现中国近代(1909~1943年间)与痛风有关的期刊文献18篇,对其加以分析整理并查阅同时期相关论著,希望能得出中国近代痛风病病种、诊断、治疗、方药等理性认识,并可以为痛风病疾病史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现对其试分析如下。

1 分类

1.1 定义痛风及简述治疗

此类文章共 4 篇:(1)《痛风 Gicht,Gutta.》[1];(2)《痛风 Die Gicht之症状及治疗》[2];(3)《痛风——尿酸性关节炎》[3];(4)《痛风》[4]。除第 3篇叙述的病因、症状、治疗涉及中医药内容外,其余3篇皆为西医诊断和治疗的介绍。

1.2 痛风治疗及新药推介

1.2.1 中医药治疗 此类文章共10篇:(1)《问痛风症治法》[5];(2)《答余姚周行劳君痛风治法》[6];(3)《答周巷劳树堂问令母痛风》[7];(4)《答周树堂君询母痛风症治法》[8];(5)《答周树堂君问疼风①原文题目即是“疼风”,经查阅《医学中衷参西录》,确为“疼风”。疑为张锡纯对痛风之称法,也佐证了近代中医界痛风病名不规范。治法》[9]。上述5篇可分为一类,皆选自于《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后4篇是对首篇的解答;(6)《治痛风》[10];(7)《我之痛风经过》[11];(8)《治痛风》[12]。第8篇与第6篇标题、内容完全一致,只是作者姓名稍有出入;(9)《经验熏洗痛风方》[13];(10)《番木鳖治痛风有特效》[14]。

1.2.2 西药治疗及新药推介 (1)《喜美灵之治痛风》[15];(2)《“息尔风”确系痛风偻麻质斯理想特效药》[16];(3)《急性关节痛风之新疗法》[17];(4)《“撒利沃碘”治愈慢性痛风之成绩》[18]。

2 内容

2.1 病种

2.1.1 痛风 在这18篇文献中,与现代痛风病定义相接近的有3篇,一是“痛风之病,因新陈代谢之变化而起,形成尿酸多量。尿酸者,为易致诸脏器发生炎症之物也。一曰尿酸性病习”[1];二是“痛风为一种尿酸性关节炎”[2];三是“痛风是尿酸性关节炎”这是毫无异议的[3]。上述3篇文章都指出,痛风病最重要的临床特点为尿酸异常,这与现代对痛风病的定义已很接近。

2.1.2 风湿性疾病 原文病名德文为“rheumatismus[4]”,英文为“rheumatis[17]”,中文译名为“偻麻质斯[4、9、15、16、18]”或“关节麻质斯[14]”,与今之风湿性疾病名称一致。

2.2 病因

2.2.1 西医病因 文献中并未将病因和诱因明确分别,提到的有饮食不当、嗜酒、铅毒、遗传、感染、运动不足等,如“奢侈生活及嗜酒;从事于排字、画家等职业者(铅毒痛风)[2]饮酒无度,身体肥胖者、运动不足者,皆有诱发本病之可能。且感冒等外感病亦能促发痛风……又有说本病与遗传有关[3]。

2.2.2 中医病因病机 对于中医之因机,无外乎风、寒、湿、热、痰及脾不足。如“湿流关节、饮酒当风、汗出入水[4]”;“气血凝滞、湿火伏于经络、风热湿火稽留关节灼蒸[7]”;“好思多虑,耗心血而伤脾阴、中有痰滞、血热过甚而生风[8]。

2.3 症状

西医学所述之症状多与现代医学相似,如描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多于夜间猝然作痛,尤以拇趾中足骨趾关节发生剧痛为多,被侵关节高度肿胀,发赤紧张,附近静脉亦因其而郁血怒张。同时,恶寒发热(38.5℃ ~39℃)——发作持续至翌朝,则疼痛缓解”[2]。再如描述痛风石“痛风结节之成溃疡也,该部皮肤发赤肿胀,终破坏而泄出白垩色之物质,按之质坚如石,以镜检之,知为微细之针晶而成[1]。而中医学所述之症状,从相关描述不能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相鉴别。如“忽患两足麻木,旋即肤冷疼痛,痛如虎咬,继而两手亦然[13]”;“腿膝酸疼,渐次步履艰难,最近膝盖部红肿疼痛,腿部酸麻;肩膊酸麻,手肩不能动作,肩胛骨疼痛异常,夜不入寐[16]”。

2.4 诊断

18篇文献中涉及诊断方面的内容只有2条,其中之一谈到尿酸盐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并提到高氏(ガルロッド)丝条试验法为最优[1],以尿酸盐作为痛风病的诊断依据延续至今,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19]。

2.5 治疗

2.5.1 饮食起居注意 中西医论文中均提及饮食起居注意方面,如“切忌进胸腺、肝脏、肾脏、脑髓之实质及干酪等物,贫者痛风,宜令多食肉类,铅毒痛风,内服沃剥,行硫磺浴,忌触接铅类物……慢性关节痛风,当行食盐浴、硫磺浴、寻常浴等,内脏痛风,须适当处置。[1]”“除对于 purin类食物均须严禁外,其他肉食及酒精性饮料亦均应加以节减。白肉(犊、山羊、鱼)及赤肉(牛、豚)虽可摄食,但肝脏、肾脏、胸腺、脑等食物则须力加避免,至于牛乳及鸡卵则可不必禁止。一般对于有害肾脏机能之食物,务须极力避免……对于身体运动亦当相当注意,即行肌肉运动(登山、室内体操、从事园艺)及水治疗法是也。至于急性发作时,则由静卧、关节掩包、食饵疗法、药物疗法等,使其炎症消退后再施行理学疗法。[2]”

2.5.2 西药治疗 (1)局部外敷药。“撒里矢尔酸①根据其中文音译和对症治疗分析,似为salicyl(水杨酸);软膏,而以撒里矢尔酸棉覆之[1]”;(2)“局部可涂布 1%Salicylsaurelanolin,10%Ichthyolvaselin,10%Kreosotalkohol,Antiphylogistin②这4种成分未查到。第1种应为水杨酸制剂,第2种应为鱼石脂和凡士林混合物,第3种直译为酚醇,第四种直译为抗燃素,估计为一种防腐剂,类似尼泊金;等”[2]。

口服制剂:一是リチウン盐类,人工リチウㄙ水、リチウㄙ泉等,リツヂン、リツニトル、ピペラチン、ウ リ ツ ェ ヂ ン、ウ ロ ト ロ ピ ン[1]Piperazin、Lysidin、Sedinal、urotropin[2]等溶解尿酸及其盐类的药物;二是盐酸吗啡、Colchici(秋水仙碱)、Aspyrin(阿司匹林)、Antipyrin(安替比林)、pyramidon(氨基比林)、Salol(水杨酸苯酯)[2]、Salicyl[17](水杨酸)等止痛药;三是 Atophan(cinchophen)③阿托分(辛可芬);、Novataphan(Atophan Ethylmethyl)④新辛可芬;[2]Phenacetin[17]( 非 那 西丁)等促进尿酸排泄减轻关节肿胀疼痛药物;四是国 产 药 物 Sinophan[2、16]、Chartong[2]、Safein[2]、Sanfoid⑤这4种药未查到有效成分,根据词根推断可能为新亚药厂生产的经结构修饰的辛可芬类药物。[2]、Saliodon[18](撒利沃碘,水杨酸钠碘化钠混合注射液)、Simalin[4,15](喜美灵,民生药厂生产)等;五是 Vibixin[17](惟皮革新、维生素 B1)。

上述药物除秋水仙碱临床尚在使用外,其余已较少使用,秋水仙碱也可作为特征性诊断药物[19]。

2.5.3 中药治疗 外治方:(1)海风藤、忍冬藤、蕲蛇蜕、丝瓜络、扦扦活等煎水沃洗[8];(2)樟木屑一斗,急流水一桶,煮沸将屑入大桶内泡之,放足在内,外以草纸围之,勿令汤气入眼[13];(3)老生姜用高粱酒点燃,擦拭患处[11];(4)大生姜切片,放麝香少许于其上,隔姜灸[11];(5)灯芯用油点燃向患处骨部刺下[11]。

口服方药:多采用清热利湿活血之品,兼顾健脾益肾,如芍药、泽泻、赤猪苓、通草、知母、葛根、酒芩、酒炒黄柏、乳香、没药、乌药、茴香、青皮[3]、番木鳖(马钱子)[14]。比较有特色的是张锡纯之方,用“阿斯必林一瓦半,生怀山药(炒者无效)一两,鲜茅根去净皮切碎二两(若无鲜者可用干者一两代之),后两药煎汤,阿斯必林送服”[9]。

3 学术背景

翻阅近代有关书籍可以看出,从那时起中医、西医、中医科学化(和/或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对痛风病的理解便有着鲜明的特色。以王一仁、秦伯未、朱振声为代表的中医学家将此病称为历节病、历节风,多不提及与尿酸的关系,只是王一仁认为历节病与尿酸性关节炎相似[19];秦伯未则认为历节病是痛风之一,且是痛风中最厉害的,而兼发热的历节病可能是急性关节炎[20];朱振声指出历节风疼痛的特点是周身骨节疼痛,日轻夜重[21];《杂症治要秘录》一书指出,痛风乃行痹之属,治宜桃红四物,欲成毒者宜败毒散[22]。近代西医对痛风病的观点则比较一致,将其归为代谢病项下,其主要特征为:(1)反复发作的急性发作性关节炎,最后变为慢性关节炎;(2)尿酸的肾排泄及purin代谢的终末产物排泄异常;(3)过度尿血症;(4)关节内及关节周围式皮下组织之尿酸钠结晶沉着[24];(5)血中含尿量极多[25],治疗可应用 Colchicine,Cinchophen[24]。《邱氏最新内科学》[26]将痛风归为盐类代谢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在1910年初版及1929年再版的《华人病证》[27、28]里并未找到任何有关痛风的文字,在该书29页有一句话“急性风湿关节病虽然在国外很常见,但是中国人很少得此病”,是否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性关节炎在近代中国的发病率比较低,中西医生缺少病源,所以对此病的研究甚为初步。以陆渊雷、余无言为代表的中医科学化医家将中风历节病、历节风病与西医痛风病联系起来。陆渊雷认为痛风系新陈代谢病,夜间剧昼日无痛,古医书称为历节[29];余无言认为,历节风病又名痛风(尿酸性关节炎),病位在肝肾,指出营卫俱虚为新陈代谢之源,三焦无御为尿酸不化沉着之根,还介绍了当时西医内服外治的药名[30]。改进中医代表人物恽铁樵认为,历节病为西医的关节炎,病灶在三焦,因由西医方法干预,所以历节病都成变相病证,与古书吻合者甚少[31]。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叶霖认为,历节痛即痛痹,俗名白虎痛风,得之内湿居多[32];而唐宗海谈及中风历节病时未言尿酸[23]。

4 小结

据现代研究,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1组异质性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和痛风石形成,严重者伴关节畸形或尿酸性尿路结石。原发性痛风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占95%,女性多于绝经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痛风的临床自然病程可分为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期[33],而中医学界对痛风的定义为病名,亦有名痛痹、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者[34]。可见中西医所言之痛风并非同一种病。有学者指出,中医痛风与现代医学痛风性关节炎是相关性疾病[35]。

通过查阅中国近代中西医对痛风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与现代医学理论比较,试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近代痛风病病名还不是十分规范,实则包括现代痛风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二是最晚至1909年,中国境内已知痛风病重要鉴别诊断方法即尿酸盐析出;三是近代中西医已认识到痛风病的重要发病诱因,即动物内脏和酒的过量摄入;四是近代已认识到痛风病的一些流行病学特点;五是近代中西医提到的痛风病前驱期是否为现代的无症状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为同一期,则文献中提到的前驱期疗法对于痛风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六是随着现代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近代使用的一些药物已被吲哚类、芳基丙酸类、芳基乙酸类、烯醇类、吡唑酮类、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等非甾体抗炎药及别嘌醇、丙磺舒等抑制尿酸合成、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所取代;而中医药则表现出极具特色的诊疗恒定性。自朱丹溪以降,中医对痛风病的病因认识无外风、热、痰、湿、瘀,治疗上清热祛湿、活血通络为要,近代在中医痛风病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医药的这种恒定性,有效地继承了自己的学术特点,拥有完整恒定的疾病诊疗模式,保留了大量的对后世临床有现实意义疾病诊疗经验,控制了药物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因此,深入而有成效地研究中医疾病史,对于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疾病控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汪惕予.痛风 Gicht,Gutta[J].医学世界,1909,(10):1-6.

[2]谢家骏.痛风 Die Gicht之症状及治疗[J].新医药刊,1937,(57.58):25-30.

[3]奚剑青,孙兆贤.痛风——尿酸性关节炎[J].新中医刊,1938,(1):10.

[4]风铎.痛风[J].民生医药,1940,(46):32.

[5]周树堂.问痛风症治法[J].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1921,(62):5.

[6]也佚.答余姚周行劳君问痛风治法[J].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1921,(65):5.

[7]胡天中.答周巷劳树堂问令母痛风[J].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1921,(66):7.

[8]张汝伟.答周树堂君询母痛风症治法[J].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1921,(68):7.

[9]张锡纯.答周树堂君问疼风治法[J].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1921,(72):11.

[10]李健颐.治痛风[J].康健报,1928:129.

[11]梁仲贤.我之痛风经过[J].康健报,1928:323.

[12]李建中.治痛风[J].丹方杂志,1936,(11):42-43.

[13]王伯明.经验熏洗痛风方[J].光华医药杂志,1936,3(7):32-33.

[14]许子常.番木鳖治痛风有特效[J].国医导报,1939,1(1):14.

[15]杨洪阁.喜美灵之治痛风[J].民生医药,1935,(6):37-38.

[16]张振威.“息尔风”确系痛风偻麻质斯理想特效药[J].新医药刊,1939,(77):59.

[17]何强能.急性关节痛风之新疗法[J].新医药刊,1941,(108):36-38.

[18]杨抡三.“撒利沃碘”治愈慢性痛风之成绩[J].新医药刊,1943,(125.126):43-44.

[19]王一仁.金匮读本[M].上海:千顷堂书局,1936:71.

[20]秦伯未.金匮要略类病释[M].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金匮分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53.

[21]朱振声.痛证大全[M].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内科分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97.

[22]佚名.杂症治要秘录(1905)[M].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内科分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04.

[23]唐宗海.中医汇通医学五种·金匮要略浅注补正[M].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光绪34年戊申)1908.

[24]内科学(下册)[M].白求恩医科学校,1946:55.

[25]赵师震.近世内科学[M].3版.北京:中华书局,1950:252-258.

[26]邱倬.邱氏最新内科学[M].上海:文通书局,1950:806-810.

[27]W.H.Jefferys,J.L.Maxwell.The diseases of China[M].Philadelphia:P.Blakiston’s Son&co,1910:29.

[28]W.H.Jefferys,J.L.Maxwell.The diseases of China(Second Edition)[M].Shanghai: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1929.

[29]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74.

[30]余无言.图表注释金匮要略新义[M].杭州:新医书局,1952:51-56.

[31]恽铁樵.恽铁樵伤寒金匮研究[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4.

[32]叶霖.金匮要略阙疑[M].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金匮分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83.

[33]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84-1086.

[34]《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医大辞典·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57.

[35]李彤,等.中医痛风与西医痛风性关节炎相关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43-344.

猜你喜欢

痛风病痛风尿酸
被痛风症“缠上”,如何科学进食
喝茶能降尿酸吗?
西北美食浆水或可降尿酸
痛风的治疗
芒果苷元对尿酸性肾病大鼠尿酸排泄指标的影响
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文献质量评价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豆腐
——痛风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