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术丸合越鞠丸作汤剂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体会
2012-01-25鲁向辉
鲁向辉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3)
消化性溃疡是指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为主的慢性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发病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溃疡常为单个,也可有多个。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以青壮年发病率为高,且十二指肠溃疡较为溃疡多见。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心痛”,“吞酸”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慢性,长期性,周期性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节律性疼痛为本病的特点。需要进餐来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1]。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缠绵不愈。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病在胃腑,与脾的运化关系密切,并受到肝胆,大小肠等脏腑的影响。病机不外虚实两大方面。因实致痛者,可由于气滞,食积,痰饮,寒热停于胃腑所引起。因虚致痛者有先天禀赋不足和实邪内停,日久致虚两种情况。《景岳全书》认为“胃脘痛者,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临证指南》指出“停饮心吞酸,食滞当嗳腐。”这是前人对于本病的论述,恰好说明了虚实两方面因素互相影响导致本病的情况。总之,本病证候有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之别,虚则责之于脾胃气阴不足;实则责之于寒,热及气滞,血瘀,湿热中阻。久延不愈则寒热错杂,损络伤阴之变丛生。临床辨证须详询病史,四诊合参,明辨标本缓急。对于本病治疗的原则,笔者认为尽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转归不外是脾失升运,胃失和降。胃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当胃腑的通降功能不能顺畅,胃痛即作。所以采用或“通”或“补”或“通补并用”的原则加以治疗。方剂采用枳术丸合越鞠丸作汤剂加减治疗,效果良好。
考枳实与白术合用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名枳术汤,为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之证而设。始为汤剂,后由张元素变用作丸剂,二药比例也有原来的枳实倍白术变为白术倍枳实。二方虽皆用枳,术,但用量与剂型不同,其功效则消补有别,缓急各异。对于消化性溃疡这种虚实寒热错杂的疾病采用本方治疗实在是不二之选。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产生出的方剂甚多,都是针对脾胃病为主的各种兼证而设。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病机包含了诸如气滞,食积,痰饮,寒热等诸多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又从传统方剂中选取了越鞠丸与本方合用以加强疗效。越鞠丸一方出自《丹溪心法》,是治疗气郁乃至血,痰,火,湿,食诸郁轻症的常用方,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诸多症状具有针对性的效果。方法既已确定,在临证时就需要医者相机而用,以取得最大的疗效。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五药相须,共收五郁之效。然当问何郁病甚,便当以何药为主。至若气虚加人参,气痛加木香,郁甚加郁金……火胜加萸,连,则又存乎临证者之详审也[2]。”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最好能够在疾病未发或初起之时加以重视,及早预防和治疗。节饮食,适寒热,慎用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药物,都是预防和减轻本病的重要措施。
[1]方能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S].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50.
[2]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