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症状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2012-01-24赵新苗
赵新苗
抑郁症状是血管性痴呆伴发情绪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1]。Allen等报道发生率为0~87%,多数为30%~40%。目前痴呆临床治疗较困难,常伴发抑郁,正确及时评估痴呆患者的抑郁程度,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本研究分析痴呆伴发抑郁症状的临床资料,以期给出正确治疗,使患者功能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患者,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的痴呆患者,头颅CT或MRI示脑萎缩。患者意识清楚,检查合作,并同照料者或知情者提供信息。排除标准:脑血管病变;恶性肿瘤;有甲状腺疾病,营养不良等内科疾病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存在可能影响诊断和病情评价的听、视缺陷和语言交流困难;长期服用镇静剂、抗抑郁剂等。共入选36例,男性14例,女性22例;病程(5~180)月,平均(43.05±33.53)月,中位数37月;年龄60岁~85岁(71.75±5.94)岁。教育程度:小学12例,初中12例,大专及以上12例。诊断为多发脑梗死性痴呆21例,其他9例,未定6例。
1.2 评定工具及方法 单盲交叉设计,即由研究者随机抽取病例后,由4位不同职称评定员,在不知患者诊断情况下,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作交叉评分。HAMD共24项次,大部分项目采用5级(0~4分)评分法。总分>35分为严重抑郁,21分~35分为中度抑郁;8分~20分为轻度抑郁,<8分为正常。将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也纳入研究,以评估诊断对评分的影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8.0软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受试者量表测评结果 HAMD评分为(18.80±11.13)分,其中15例患者存在抑郁症状,占总数的41.7%(15/36);数字广度测查(GDS)评分为(12.60±5.96)分,其中13例患者存在抑郁症状,占总数的36.1%(13/36)。
2.2 HAMD条目分析(见表1) 能力减退、精神性焦虑、有罪感、抑郁、睡眠障碍较常见,工作与兴趣减少、绝望感也较多。
表1 HAMD条目分析(≥2分)
2.3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评定员的量表评分为应变量,以痴呆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受教育程度、病期、评定员职称、量表种类(GDS和HAMD)为自变量,在a=0.05水平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评定员评估抑郁症状的因素有GDS、病情严重程度和教育程度,而与HAMD、病期等无关(见表2)。
表2 影响评定员评定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 论
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痴呆伴有情绪症状识别率不足60%[3,4]。抑郁与焦虑是痴呆最常见和复杂的症状之一。临床有些痴呆患者是以抑郁为前躯症状的,常表现为无精打采,心烦意乱,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失眠多梦等,但自身观念及行为少见。
目前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可能与血管性痴呆患者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即使在没有抑郁症状下,也有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症状,如精神运动衰退、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性欲丧失、社交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有关,也与使用的诊断工具有关,还可能与种族差异有关[5,6]。
本研究应用两种不同的抑郁评定量表,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用HAMD评定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1.7%;而用GDS评定,其发生率为36.1%。两种量表的评定结果均相对高于国外文献,但与国内结果一致。在症状发生率上,进一步分析HAMD条目,能力减退、精神性焦虑、有罪感、抑郁、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提示临床评定时应注意这些症状。为了分析影响评定员评定时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病情严重度、受教育程度及GDS对评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由于病情越严重、受教育程度越低,患者的情绪主诉表达受限,从而减少了评分。而GDS则因需要患者作出“是”或“否”的回答,如果患者不配合或受病情的影响,影响其评分结果,故GDS不适用于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症状的评估。HAMD和病期并没有影响评定员的判断,这与HAMD是由评定者作判断有关。
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症状并不少见,应引起足够重视。HAMD是有效的评估工具之一,在评估时应注意病情的严重度、患者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如能及时治疗抑郁症状,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
[1]费玉娥,金雪光,李亚玲.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情绪障碍的比较[J].浙江预防医学,2088,20(5):85-86.
[2]陈光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J].江苏医药杂志,2000,26(5):389-391.
[3]Aalten P,de Vugt ME,Lousberg R,et al.Behavioral problems in dementia:A factor analysis of the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3,15(20):99-105.
[4]张新凯,张明园,李春波,等.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心理社会危险因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22-25.
[5]谷凤云,刘琳.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6):962-964.
[6]张新卿,董会卿,闵宝权,等.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