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临床治疗探讨
2012-01-24李欣
李欣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CT)又称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管壁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致使脑局部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病变部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偏盲等[1]。临床上治疗脑血栓一般为溶栓、抗凝、防治脑水肿等,本文就脑血栓的治疗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的60例脑血栓患者中,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51~64岁,均符合脑血栓疾病诊断标准。入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运动失调等,均经头颅CT证实为单一或多发性梗死。
1.2治疗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①保证患者的入量及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防治脑水肿,使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125~250 ml静脉点滴,2~4次/d,一般情况应用5~7 d为宜(心、肾功能不良者慎用,应用后注意查尿及尿量)。③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剂量100万~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30 min,治疗时间窗应控制在发病6 h以内。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静脉滴注。
用血塞通40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15 d为1个疗程,停药1~3 d后可进行下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用药1个疗程内患者意识较清,吞咽动作恢复,语言基本流利,感觉由迟钝变为灵敏,肌力由0~Ⅳ级以上,下肢功能恢复,上肢可做简单动作。②有效:用药1个疗程内患者的意识时清时差,吞咽动作开始好转,感觉仍较迟钝,肌力在Ⅱ~Ⅳ级之间,下肢运动开始恢复,上肢运动进展不大。③无效:用药1疗程各种症状无明显改变[2]。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SPSS 11.10软件。
2 结果
对照组30例患者中显效7例(23.3%),有效20例(66.7%),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显效 +有效),为90%。观察组30例患者中显效12例(40.0%),有效17例(56.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为96.7%。观察组中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血栓。血液在人体血管内流动,流速越快,沉淀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淀越多。血粘度增高势必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纤维蛋白等物质便在血管壁上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沉淀物越积越多,若再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会导致脑血栓形成。人体内生成两种物质,一种是凝血物质如二磷酸腺苷和凝血黄素A2、纤维蛋白及钙等,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块,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另一种是抗凝血物质,如纤维蛋白溶酶和前列腺环素等,有抗凝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平时人体血液中的凝血和抗凝血物质两者处于动态平衡,既不易形成脑血栓,又有止血作用。脑血栓患者由于这种平衡失调及多种因素作用,造成了血液易于凝集。根据药理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对凝血系统有明显延长血浆凝血时间,显著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作用。该药是一种抗凝药物,能增加血管流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液动力学,对脑缺血后海马CAI区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能抑制血栓形成,提高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 (t-P A)活性,有效延长凝血时间,对缺氧所致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3]。
本文中,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观察组中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血塞通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1]邹萍,魏武.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2):596-597.
[2]陈军华,张明.川芎嗪治疗脑血栓形成60例分析.医学创新研究,2008,5(6):131.
[3]韩恩凤.应用血塞通治疗脑血栓形成30例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