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促进对策
2012-01-24,,,,
,,,,
(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衡阳 421101)
2012-07-16
刘龙生(1965-)男,湖南衡阳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水稻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l:hnbdhlls@163.com。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1-04A)。
衡阳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促进对策
刘龙生,曾良贵,黄益国,吴松青,张明
(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衡阳 421101)
近年来衡阳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种植机械化水平与全国仍有较大差距。从政策层面、技术体系、社会需求等方面阐述了衡阳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并对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政策、技术、运行机制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快推动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水稻;种植;机械化;衡阳
水稻是衡阳市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然而水稻生产环节多、劳动强度大,弯腰曲背插秧割稻是困扰老百姓多年的负担。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和扩大种植面积,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产量,节约生产成本。而水稻种植机械化更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环节,是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先进技术,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 衡阳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衡阳认真贯彻部、省精神,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着力提高装备水平和区域性整体推进为抓手,以培训机手和培育作业市场为基础,以农机农艺融合为保障,有效形成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工作合力。目前,全市拥有中小型拖拉机83 215台,耕耙、开沟等配套机械61 264套,植保机械53 937台,联合收割机6 487台,水稻生产过程的耕耙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机械化收获水平也达75%。而至2011底全市机械化种植水平仅为7%,远远落后于其它作业环节,已成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环节。
从2000年开始,正式启动水稻机插秧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以标准化育秧技术、高性能插秧机技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的一整套技术体系。2011年,全市插秧机拥有量2 125台,机插面积3.12万公顷,水稻机插率7%,涌现出机插率达到80%的乡镇2个,机插率达到80%以上的村36个。全市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水稻机插秧技术快速推广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工作重点,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央、省财政大幅度增加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本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推进“三农”工作和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和支持,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广大农民在看到实效、得到实惠后,逐步转变观念,主动接受机插秧技术,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2 政策的强力扶持,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变
近年来,市政府为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逐年对农业这个弱势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这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不但带动了各级财政的支持,也激励了广大镇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仅以2011为例,全市发展插秧机321台,总投入1 203.97万元(含补贴、培训、服务等费用),其中市级财政投入216.75万元,占总投入的18%,但由此从省财政争取到的专项资金达318.3万元,占26.5%,引导县级财政配套151万元,占12.5%,吸引镇村集体和农民投入516.92万元,占43%。另外在“十一五”期间,由于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促使部、省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市农机化项目建设的投入。两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5个,争取国家资金400万元;省级项目18个,项目资金1 218.64万元。由于政策的扶持效应,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机手们通过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区农户的服务,甚至跨县、跨市去寻找作业市场,收入不断增加,使机插秧服务这个新兴产业渐呈燎原之势。
1.3 完善的技术体系,使水稻机插秧技术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多年实践并经农业专家证实,机插水稻是采用中小苗、以宽行窄距浅栽为主要特点的移栽方式,其分蘖节位低,不易倒伏,抗病能力强,与人工插秧相比,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优势。实践证明,机插水稻每公顷节本增效可达1 200~1 500元,仅2011年就可为农民节本增效近5 000万元,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1.4 部门的扎实工作,使水稻机插秧技术得以普及和快速发展
多年来,全市农业、农机部门在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中,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业已形成了从试验研究、示范宣传、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维修服务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推广工作机制,并建成了一支市、县、乡镇三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立体式服务网络,覆盖到全市每一个机插水稻田块。全市围绕育秧、机插、大田管理等技术环节开展试验研究12项,召开现场会超过200场次,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150期,接受培训人数达到17 654人次。
1.5 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民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
由于近年向工业化城市转变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转移。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28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妇女化和老龄化日益突出,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如衡南县三塘镇大广村水稻面积133 hm2,全村有1 450个农业劳动力,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已不足500人,而且性别、年龄结构极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为此,该村积极推广机插秧技术,到2011年全村已拥有插秧机16台,机插面积占90%,全村外出打工人员无一因水稻无人栽插而返乡,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不足,消除了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仅2011年,水稻机插秧节省的人工,就相当于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 000人外出打工一年的时间。
1.6 种田大户、机插秧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已经成为推进机插秧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如衡阳县安邦农机合作社投入500万元建起自动化育秧工厂,一次育秧可机插266 hm2大田。这类形式的合作组织在全市目前有153个,已经成为推进机插秧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2 加快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至“十二五”末期,力争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40%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全力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但在快速发展中仍将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2.1 育秧难度大,农民顾虑多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主要务农劳力年龄偏大,且大都以妇女为主,他们受传统育秧的影响,认为机械育秧技术既烦又难,还不如手工抛秧、手插简单,特别是软盘育秧有20多道工序,操作繁琐,技术性强,各项要求严格,农民掌握难。
2.2 农机与农艺难融合,育秧瓶颈难解决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单纯是插秧机的机插技术及机插种植技术要求,需要的是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与协调。目前,机插秧最薄弱环节是配套育秧农艺,包括选种搭配、种子处理和浸种催芽、育秧软盘泥土的厚度、均匀播种、秧苗管理等,都必须掌握好。而部分农民只相信自己亲手插的秧靠得住,总认为机插秧不过关、不可靠、不高产,加上农机技术、农艺技术推广分属农机和农业部门,使得机插育秧技术瓶颈反而更难解决。
2.3 插秧机价格偏高,机手经营风险较大
目前,各地推广的插秧机大部分为进口产品,其技术先进、性能可靠,但价格也相对较高。而本市农民的收入相对较少,投资能力相对较差,并且,在现有的农村群体中,有资金能力的农户,大多已率先购买机具或转向其他行业,有投资农机意向的人,其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尚处于观望状态,需要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况且投资插秧机作业时间较短,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2.4 机插市场步履艰难
由于机插水稻与人工插秧相比,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优势,且人工插秧成本高、质量差,在插秧集中的时间雇工还比较困难,所以广大农民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需求日趋迫切。但机插市场在有些地方难以扩大,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本地属丘陵地形,大多数田块小又不整齐,插秧机难以“放开手脚”,造成机插市场步履艰难。
2.5 技术保障力量薄弱,售后服务跟不上
由于现在推广的插秧机都是一些新型高性能插秧机,其性能和技术要求较高,如操作不当易出故障或影响机插质量。而已购插秧机农户又多数对机器的使用维修和日常养护技术缺乏,经验不足,如发生较大故障,只好请厂方来人修理,既误农时,又影响插秧机的作业效率。特别是生产厂家及经销商重销售轻服务,加上一个地方销量不多,“三包”服务成本高,有的“服务”也只是流于形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机插技术无法得到保障,农民对机插技术望而生畏。
2.6 地区之间机插秧技术发展不平衡
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已涌现出一批机插秧快速推广的典型,有36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水稻插秧机械化。如衡南县三塘镇、衡东县大浦镇成为全省第一批插秧机示范乡镇,但也有部分乡镇插秧机仅有1台,机插率不足1%,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够,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农民经济实力不强,农业技术指导不到位。
2.7 基层技术力量难以满足形势需求
本市基层农机队伍年龄结构不甚合理,老化现象严重,部分乡镇甚至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情况;专业结构也不理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政策不到位,待遇不落实,经费严重不足,这支队伍与当前农机化发展难以适应,对技术性强、要求高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掌握不够,难以承担大面积推广中的组织宣传、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维修服务等工作,直接影响了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也制约了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进一步加快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对策
根据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机插秧水平必须达到40%,新增插秧机超过5 000台。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农户的思想顾虑
水稻插秧机推广的主体是种粮大户和农业服务组织,要全面推广机插技术,必须充分调动这些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新型插秧机的优越性,让更多的农户了解机插技术,认识机插技术,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其一是组织现场演示。组织召开由乡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有意使用机插技术的农户参与的水稻机械插秧现场演示会,让广大民众在现场了解插秧机的可靠性、适用性。其二是召开经验交流会。给机插农户提供平台,充分发挥机插示范户的作用,请机插示范户讲解他们已通过实践证明了的机插育秧技术、机插节本增产的好处及注意的问题。其三是宣传鼓励农机合作组织向农村散户推广“育、耕、插、割”包干服务模式,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同时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让农民种粮放心,经营安心。四是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和现场参观,使农户对机插技术有全面的认知了解,为今后机插技术的推广夯实基础。
3.2 找准农机、农艺结合点,突破育秧技术难关
找准农机与农艺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集成创新,突破育秧难关。实践证明,机插秧好坏的关键在于育秧。如何攻破育秧难关,摸索出一套经验,是推广机插技术的关键。为此,农机、农艺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讨解决机插技术难题。只有得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机插的低成本、简易育秧方式和育秧生产流程,才能形成机插秧用种、用土、用料、肥水配比、秧龄期、病虫害防治等配套的农艺技术体系。
3.3 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机插秧技术推广的协调工作
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是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瓶颈”环节的有效办法,各级政府要关心支持。建议市及各县(市)分别成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以主管农业的市(县)长为组长,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把机械化育插秧列入各级考核范围,责任落实到人。
3.4 加大扶持力度,保障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持续发展
扶持资金是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重要导向,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插秧机总量。尤其要充分利用当前中央、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目前,本市水稻机插率仍然很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必须依靠国家投入导向,地方财政配套,才能有效地引导基层服务组织和农民投资插秧机,大力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建议今后几年,要加大对插秧机的补贴力度,步行式插秧机每台0.5万元,高速插秧机每台2万元,每公顷机插补150元。否则,将会导致购买插秧机的人数急剧减少,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陷入停止乃至倒退状态,必将造成多年来所做的努力、投入的大量资金付之东流,最终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失败。
3.5 完善运行机制,充分提高插秧机的使用效率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没有效益,就没有出路。在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中,必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机手效益。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充分挖掘插秧机的潜力,发挥其使用效率;二是要积极发展水稻跨区机插秧,千方百计为机手组织作业面积,切实提高单机作业量,增加机手收入;三是积极扶持引导机插合作社、协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户的发展,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在提高机具利用率和机手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加快机插秧技术推广步伐;四是加快农田整治力度,使插秧机在田间能施展“拳脚”,机插市场能快速扩大。
3.6 重点依托“两户”,发展壮大购机队伍
在插秧机推广上,坚持以依托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为购机主体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充分利用当地的报刊、电视、广播、集贸市场、现场会,广泛宣传水稻机插秧技术和先进典型,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培植壮大购机队伍。应考虑对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积极引导自发形成的新型服务组织向规范的方向发展,对发展5台插秧机以上的大户在补贴力度、技术指导、维修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切实保护农户购机积极性。大力扶持水稻生产机械化合作社发展,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投入力度。
3.7 注重点面结合,促进机插秧技术推广的平衡发展
一些地区尽管经济实力较强,却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上决心不大,进展不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提高,低水平的农业条件必然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而这些地区农户人均收入高,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愿望也很迫切,所以镇村两级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了解农民需求,支持农机推广,克服发展困难,千方百计满足农户对机插秧的需求,使全市水稻机插技术整体推进,平衡发展。
3.8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农机服务体系
新型机具的引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农业机械的维修,都需要一支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来提供。在当前加速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农机的推广更需要一个坚实完整的组织作保证。因此,各级政府要正视基层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重视和关心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从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引进农机技术人才,培养农机后备干部,增加对基层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尽快改善当前不良情况,稳定现有机构,补充新生力量,充分调动农机人员工作积极性,用一个健全的农机组织来管理协调这一行业的建设。
[1] 何金均,王立臣.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2):45-47.
[2] 赖清云,金 军.常州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8,(11)35-37.
F326.11
C
1001-5280(2012)05-0557-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