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药对诊治胆囊炎及胆结石的认识
2012-01-24李俊林
李俊林
(甘肃省甘南州藏医药研究院附属藏医院,甘肃 合作 747000)
胆结石属藏医中“痞瘤病”范畴,是精华未消而从肝落于胆府。致使胆液结为石头样硬块称胆府痞瘤,此病多余饮食不当有关。发病以女性或壮年人居多,尤其在高原牧区发病率居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本文就试图浅谈高发原因及预防和治疗。首先应了解胆囊功能及主要症状,以更好的分析高发原因,设计预防原则和治疗方案。
1 胆结石发病因素,分类及主要症状
藏医学《四部医典》中,胆府痞瘤病及精华未消化而从肝落于胆府,致使胆液结为石头样硬块。而现代医学中认为胆结石是胆汁中部分成分(胆固醇、胆色素等)沉淀凝集形成的病理物质,其发病因素是胆固醇代谢紊乱,细菌感染和饮食不合理,过多进食肥、油腻、不易消化食物,另外胆囊炎长期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等等,均可引发结石发生。根据结石性质可分为胆固醇类结石、胆色素类结石和二者混合型结石。根据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总管结石、胆管结石、胆囊颈部结石等。主要症状是大多数患者出现剑突下或右上腹不适,伴头痛恶心,呕吐,口苦,尿黄,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有胆绞痛发作史及右肩背部放射性疼痛史
2 发病性质
由于受地理环境,饮食习惯,性别与因素,此病发病率也有所特点,根据本人在高原牧区工作及调查发现,女性发病率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气候:高原牧区大气压及氧分压低,气候寒冷、干燥、缺氧为胆结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饮食:牧区生活饮食独特,三餐不定食,暴饮暴食,饮食主要以酥油藏粑、牛奶、牛羊肉等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结构为主,导致体内胆固醇含量增高,当胆汁在胆囊中进行浓缩时,过高的胆固醇可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积聚形成结石。
环境:牧区生活环境相当低下,饮水问题易导致胆道感染,特别是蛔虫感染可导致结石发生。
在全国性膳食种类和胆结石发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于上述结论相同。即近年来动物脂肪、蛋白质和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摄入增加,纤维素摄入减少,胆结石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此病易有“重女轻男”的特点,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女性体质特殊,生活规律独特,喜静少动,因为运动和体力劳动少,胆囊肌的收缩率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结石。②多次妊娠,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形成结石。③体质肥胖者发病居高,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岁以上体胖女性是胆结石最高发病人群。
3 藏医养生学
认为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饮食相关。《四部医典》中讲到治病四法,即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其把饮食放在首位,善于享用饮食则有健身益寿之功。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对于养生也有很大影响。俗话说:“病从口入”也就是说疾病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引发的,故有藏医学中第一种病为消化不良的说法。同样,科学的饮食也可以吃出健康的身体。所以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结石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根据高原牧区胆结石高发原因分析,我们因合理搭配饮食,高胆固醇类、高脂肪类食物如动物的肝、肾、肥牛羊肉等与易消化食物,高纤维食物,如蔬菜、瓜果等搭配食用,另外多食与易消化食物,如山楂、乌梅等。曾有“花生能降胆固醇”一说,宋代苏轼《茶论》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因为茶叶富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帮助消化,清热降火的功能,这对于青藏高原人的饮食结构,特别是牧区以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十分有益。因此,很早以前人们就深知:“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的茶道了。起居也对胆结石的发生很重要,如四季养生,餐后散步,避免发胖等等,可有效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4 治 疗
4.1 饮食疗法:饮食治疗的目的是达到抑制结石的生成和缓解结石梗阻引起的疼痛,辅助药物治疗,应宜进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蒲公英菜,宜饮酸奶无盐稀面粥等。忌辛辣、油腻、榨菜及脂肪多的食物,少食糖等。
4.2 药物疗法:《四部医典》中人和猪大粪,密封煅烧,加硼砂、熊胆、糖、荜茇等散剂与五味石瘤丸早晚服用。常用藏成药有十味黑冰片丸,十味消石散,十一味金色散,石榴健胃丸等。中药如生大黄、金钱草、茵陈、郁金、积壳等组成的排石汤。西医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如鹅去氧胆酸和其他生物熊去氧胆酸等。
4.3 手术疗法:经B超检查确定结石位置,大小等。一般结石大于2cm者手术治疗切除胆囊,也可经腹腔镜微创手术。另外,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此种方法必须有严格的适应症。
从上述我们得出结论,胆结石受地理环境,性别,特别是饮食问题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健康的饮食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该病得调查分析向人们告知,其目的是让人们重视科学的饮食养生,避免或降低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