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则寒之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2012-01-24左明晏许从莲杨毅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12期
关键词:肺系苦寒浙贝母

左明晏许从莲杨毅

(1.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湖北襄阳441000;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61)

肺系疾病常见的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属于中医学“感冒”、“咳嗽”、“肺胀”、外感发热”等范畴。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肺系疾病多以“热”证多见,在立法处方时运用中医“热者寒之”理论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辛寒解表清热,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王某,男性,31岁,职员,因感冒发热3 d于2006年3月12日初诊。发热稍恶寒,咳嗽,咳痰,痰不易咳出,头昏头胀,咽痛,纳食不香,脉浮数,舌淡红。曾在某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静脉滴注头孢唑林纳针,热不退,咳不止。中医辨证为感冒,风热犯肺证型。拟辛凉(小寒)解表退热之法为主。方用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6 g,牛蒡子10 g,桑叶15 g,芦根15 g,苦杏仁10 g,甘草6 g。每日1剂,服药3剂,发热消退,咳嗽减轻。上方去金银花,续药3剂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按:风性善行而数变、易袭阳位、化热最速,火(热)性炎上,肺为五脏之天,火热致病,易袭肺脏。风热相合,居上留表,邪留于上,升而越之,风宜散,火宜清,辛升越凉清散,故临床常以辛药与凉(小寒)药为主,寒药清热,配以辛药上行疏风而清热,专治肺卫表证,故临床配伍常用辛凉(小寒)金银花,配以桔梗、桑叶之类,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屡试屡效。

2 苦寒泻火清热治疗支气管扩张

简某,男性,48岁,教师。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病史10余年,2004年4月17日因感冒出现咳嗽、咯痰,偶有痰中带血,曾在当地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予抗感染治疗1周后病情未好转。4月26日就诊,咳嗽,咳痰黄绿色量多,痰中带有少量鲜红血丝,胸闷,不易咳出,口干口苦,唇红,脉滑数,苔黄腻,舌红。中医辨证咳嗽,痰热壅肺证型。拟苦寒泻火清热之法,方用黄芩15 g,栀子15 g,瓜蒌皮15 g,浙贝母15 g,白及15 g,仙鹤草15 g,芦根15 g,青黛15 g(包煎),甘草6 g。服药3剂,咳嗽、咳痰减轻,未见痰中带血。上方去白及、仙鹤草,续服7剂,病愈。

按:汪仞庵指出:“热痰者,痰因火而成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实:属里实热之证当苦寒清热化其痰”;吴谦曰“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而治痰则无之也”。支气管扩张归属中医学“咳嗽”范畴。认为“咳嗽”常以痰、热为病,痰邪无论阴化阳化,终归阴邪,具有留滞之性,火热熏灼,痰随火升,痰热狼狈为奸,祸患肺脏。痰热互结,居留于肺,攻而逐之,痰宜消,热宜清,苦散降寒清消,方中选用用苦寒泻火之黄芩、栀子,配用瓜蒌皮、桑白皮等,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颇有实效。

3 咸寒软坚化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胡某,男性,62岁,工人。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12年,反复发作,2008年12月17日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色黄白质粘稠量少,难以咯出,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干,舌黯红苔黄腻,脉沉弦稍滑。中医辨证肺胀,痰热郁肺证型,拟咸寒软坚化热之法。方用海浮石15 g,芒硝10 g(分次冲服),瓜蒌皮15 g,浙贝母15 g,芦根30 g,青黛15 g(包煎),苦杏仁10 g,甘草6 g。服药3剂咳嗽、咳痰、喘息气粗等症减轻,大便正常,上方去芒硝,续药7剂病情得以控制。

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肃降无权,大肠传导失司。大便秘结,肠道运动障碍,进而影响膈肌运动,影响通气。肠道运动障碍能促进内毒素吸收,加重肺损伤,影响换气,加重缺氧。中医临证,患者常见肺系与大肠痰、热郁结,形成滞热、结热、瘀热,使咳、痰、喘久治无效。遵取《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意,临床常以咸药与寒药为主,寒药清热,配以咸药重在软坚祛瘀而化痰,离奸痰热,痰消热孤,以达到清热祛痰,降气通便之效。方中选用咸寒清热之海浮石、芒硝,配以瓜蒌皮、浙贝母之类,泻肺通腑,通过泄大肠以清肺热,恢复肠道功能,使膈肌运动增强,内毒素吸收减少。用于治疗肺系、大肠滞热、结热、瘀热之证,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4 甘寒生津清热治疗高热性肺系疾病

王某,男性,38岁,干部。患者于2009年3月27日因受凉后出现寒颤发热,寒颤lh后缓解,先后在当地医院用多种抗生素及解热药,发热仍不退,病情未见改善,而转我院治疗。体温38~39℃之间,最高达40℃,伴有咳嗽,头昏胀,咳黄白粘痰,量少,纳差,胸闷,神倦乏力,口苦口干,喜冷饮,二便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中医辨证外感发热之痰热郁肺,热盛津伤,邪热留肺。拟甘寒生津清热之法。方用生石膏30 g,芦根30 g,知母15 g,黄芩10 g,瓜蒌皮20 g,桑白皮10 g,栀子10 g,海浮石15 g,桔梗10 g,藿香10 g,茵陈10 g,炙甘草10 g。服药3剂,体温降至正常,精神转佳,饮食增加,舌苔渐化。连续观察l周,体温稳定,症状消失出院。

按:高热性疾病常见有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败血症等,属中医学“外感发热”、“温病”、“伤寒”等范畴,常因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先贤叶天士提出“保一份津液,存一份生命”,指出外感高热多以热邪熏灼肺脏,耗气伤津为病,水亏火愈旺,火旺肺愈伤。水火不相容,水灭火,水旺火自灭。火侮水,火旺肺愈亏。水火既济,甘生水寒败火,甘寒相配,既清热有生津。临床配伍常用知母、生石膏,配以瓜蒌皮、浙贝母之类,水涌火灭,专治“发热”、“寒热”、“壮热”之证,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败血症等,累建奇功。

5 结语

遵取“热则寒之”治疗大法,分析“热”性的相兼或相关,灵活运用辛凉(小寒)解表退热、苦寒泻火清热、咸寒软坚化热、甘寒生津清热的方法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往往可以受到良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肺系苦寒浙贝母
观菊赏鹦有怀
咏棕树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浙贝母花配伍宁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
苦寒吟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
张念志教授治疗肺系疾病验案两则
浙贝母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和二氧化硫残留量分析
黄吉赓应用膏方治疗肺系病经验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