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友仁医师取穴思路和经验

2012-01-24孙慧民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12期
关键词:王老点穴俞穴

孙慧民

(北京按摩医院,北京 100035)

王友仁主任医师是我院知名按摩专家,曾任北京按摩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学会推拿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市第4批名老中医成员。王老潜心按摩50余年,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伤科疾病及内科杂证,尤其选经取穴独具匠心,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受益良多,现总结要旨如下。

1 按摩取穴须以经络为基础,循经辨证,精准选穴

腧穴是经气之所聚,也是邪气易聚易行的所在。因其所属经脉及部位而各具特性,原穴、络穴、俞穴、募穴、下合穴、交会穴等等的命名就是对这些特性的分类归纳。而《灵枢》中诸多篇目对于“主病”、“是动则病”等的论述更是指明了按摩临床选经取穴的方向。《灵枢·官能》曰“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王老认为,中医按摩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临床诊疗必须精通诸经诸穴的循行定位、特性主病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达到根据客观病情详加分经辨证、精简取穴,效专力宏的目的。

王老认为,经络体系与经络辨证作为中医按摩的根本与基石是必须贯彻于按摩临床始终的。“舍此则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矣”。在选穴方面,王老注重“少而精”,反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治疗,指出按摩治疗,必须将足够量的手法集中于最有效的经脉和穴位上。疗效不在于取穴多少或治疗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准确、到位。这也是一个按摩医生的能力所在。正如王老临床,辨证不离经脉,治疗必先选穴。思路广阔,疗效显著。可以说,基于经络学说的辨证和取穴是治疗效果与手法效率的重要保证。《灵枢·经脉》中说“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凡是躯干肢节、五体五官诸病,均可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原则来辨经取穴。以按摩临床常见的腰痛为例,王老认为,切不可见腰痛即行局部的按、揉、推拿手法,而应根据病情所示辨明病在何经何脉,再行治疗。如腰痛病位在脊柱两侧,并向臀部及下肢后中线放射者,为足太阳经脉病,取承山、飞扬穴采用点法或捏拿法进行治疗;如病位在腰椎正中线上,那就在督脉上的腰俞穴、命门穴、大椎穴上做点拨法;若病位在胁肋、腰臀及下肢的外侧,则以足少阳病为主证,穴用居髎、阳陵泉,采用点法等手法治疗;如患者胸闷,王老点内关穴能起到宽胸理气作用,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络脉,能主治心、胸疾病;如胃酸、胃胀、胃痛王老取足三里、丰隆,足三里是胃经的本穴,丰隆是胃经的络穴,这两个穴位能治疗胃部的虚证和实证。

2 八纲辨证,指导选穴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指导思想,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既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按摩治病取穴的纲要,二者是一致的。就人体脏腑分阴阳,肝、心、脾、肺、肾、心包属于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属于阳,就脏腑对应的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形体而言也都可以阴阳区分,人体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人身上下而言,上为阳,下为阴。经脉本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和任督脉都分别有阳经阴经之区别,而按摩之法也在于 “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根结篇》)。而辨证取穴时就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选穴法则。王老对此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表里经的互用和阴阳部位间的对应治疗上。

2.1 对于表里经的应用 王老认为,表里二经,阴阳交替,首尾相衔,对所络属的脏腑有明晰的对应关系,如肝脏疾病出现症状,王老采取点期门穴和肝俞穴,配合点胆俞穴和日月穴;再如患者出现胃部疾病和症状时,王老会点胃俞穴和中脘穴再配合点脾俞穴和章门穴,能取得明显效果,体现脏腑阴阳相互转换和俞穴募穴的阴阳配伍作用。治疗中应加以充分利用。其要旨是,大凡实证以本经脉腧穴为主穴,虚证或虚实夹杂的病症取表里经腧穴为主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里者通之,表者汗之,达到阴阳之间平衡。

2.2 肢体部位阴阳对应关系 主要体现在腹背之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运用。既可用于伤科疾病,也可用于内科杂病。比如王老对于急性腰扭伤痛剧不能卧者,采用点按中脘或提拿脘腹肌肉的方法缓急止痛,几乎是即刻见效。另外,王老临床多利用腹背侧阴阳之气相引相用的原理创造性的使用单穴、单手法解除治疗后残余症状和不适感,对治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腰痛治疗后残余有腰骶酸胀无力,点天突立效;咽喉疼痒提捏 C5、C6皮上就可改善;痛经在 L4~5或 L5~S1找到痛点做拨法可缓解。

3 特定穴各具特性,配伍广泛,灵活选用。

对于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王老十分重视。比如临床常用的原络配穴、俞募配穴等规则均广为应用。同时,根据按摩以手操作、行外达内的特点,更注重交会穴、俞穴、募穴、下合穴等特定穴的临床运用。同名经脉首尾相衔,性质相同经气相通,其交会穴主要分布于头面及胸部,具有调理手足二经之气,和解脏腑功能的作用。主要用于内科疾病中虚实夹杂、功能紊乱的治疗。俞穴、募穴各具特性,依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灵活选用。王老十分重视俞、募穴的使用,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其用法为“急则取其俞,缓则取其募:脏病取其俞,腑病取其募;实则取其俞,虚则取其募”。募穴配合下合穴治疗本腑、本经的疾病。六腑下合穴分布于膝关节以下,募穴分布于腹部,两类穴位通常用于对六腑功能的调理治疗。而王老将二者结合,运用适当的手法,扩展了治疗范围,使二穴结合既能治疗本腑的疾病,又可用以治疗本经所过部位的损伤疼痛症状。例如膀胱下合于委中,其募穴为中极。王老以委中为主穴,运用通泻手法,配合中极治疗妇科产后尿潴留;以中极为主穴,运用温通的手法,配合委中治疗膝关节疼痛无力以膀胱经为主者,效果俱佳。位于四肢末端、人中沟、会阴部的腧穴,都能苏醒昏厥。十二经脉的阴经和阳经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还有任督二脉统管全身阴阳诸经,上交于人中沟的水沟穴,下会于会阴部的会阴穴。所以四肢末端的十二井穴和人中沟处的水沟穴,会阴部的会阴穴,在临床上有急救昏厥的功能。

4 侍诊体会

4.1 学会方法,应用临床 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指出了经脉上应天上的星宿排列规律,下应地上的河流溪水,是实际存在的。在跟从王老临证学习1年,亲眼目睹王老点穴后的神奇疗效,穴精而效著,越发觉得穴位是人体储存的宝库,其中的知识很深奥,就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和研究,在临床中不断探索和运用王老的取穴思路和特点,在治疗中取得例理想效果,兹述验案2例,举例说明在跟师期间运用王老中医取穴思路治疗疾病的过程和取得的效果。

病例1:患者高某,男性,65岁,2012年3月7日初诊。患者述腰部酸胀,食欲不振,便溏日3次,夜尿3次,下肢发凉,睡眠常醒来,脉沉细。该患者考虑下焦虚寒证。治疗原则:温通经脉,补虚散寒。点穴手法以温法和补法为主,点穴治疗处方:点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京门、委中、承山、飞扬、脾胃俞、中脘、章门、天枢、关元、中极、气海。穴位方解:中脘配胃俞,章门配脾俞,京门配肾俞,天枢配大肠俞,关元配小肠俞,中极配膀胱俞,所取诸穴是相应脏腑的俞穴和募穴,采用俞募配合法,脏会章门,能调理脾胃功能,腑会中脘,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该患者问题在大肠和膀胱功能降低,属于虚寒,所以点大肠、膀胱的俞穴和募穴,关元和气海有补益固本作用。肾主二便,腰为肾之府,点肾的俞穴和募穴能调节大小便和治疗腰部酸痛作用,该患者腰部酸痛在膀胱经络上,采用该经络上局部点穴和远端点穴配合使用,体现“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及“腰背委中求”的选穴原则,飞扬是膀胱经的络穴,能治疗该经脉的虚实症状。该患者用该方法治疗5次后,患者腰部酸痛消除,胃口改善,大便每日晨1次,夜间小便1次,下肢不觉发凉,比较之前有明显改善。又治疗5次后,患者精神状态良好,食欲良好、每日晨起大便1次,夜尿1次,睡眠良好。

病例2:患者赵某,男性,58岁,2012年5月9日初诊日期。患者述头晕、心慌、多梦、夜尿3次、便秘2日1次。面色白,脉细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常规放松手法配合对症点穴治疗,点穴处方:点内关、外关、神门、少海、巨阙、关元、天枢、心俞、支沟、照海。穴位方解:内关配外关能通阴维、阳维脉,少海是心经的合穴,神门是心经的输穴,能调节心脏功能,改善睡眠;巨阙穴配合心俞穴属于俞募配合,能加强心脏的功能,巨阙穴和关元穴能补虚固本作用,又能加强心脏和小肠的火力,能改善小便频数;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支沟配合照海有明显通便作用。《针灸大成》中称飞虎能通三焦之阳,照海穴能通阴跷脉,阴阳相交,大便能通畅。采用这组穴位治疗5次后,患者能睡眠通宵,夜间不起,大便每日1次,没有心慌,面色苍白慢慢退去,晨起略有头晕,较之前有明显改善。以上两个病例应用八纲辨证和经络辩证思路,取穴上采用循经取穴,俞募配合、特定穴、经验穴等对症选穴,充分运用跟师期间所学方法和思路,取得了很好疗效。

4.2 整体观念、辨证施法,对症取穴 王老临证查色按脉,整体把握,治疗上讲究整体平衡,取穴时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前病后取,取穴时思路宽,方法多。中医认为,有诸于内,必行诸于外,人体的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当人体出现一些外在症状的时候,主要针对外在症状进行治疗。病在表,则需通过治疗表证的方法,治疗得当,就能治愈,如果是脏腑疾患表现在外在的症状,用治疗表症的思路,那就效果不佳,如颈、肩、腰、腿痛疾病,一部分是脊柱关节位置不正引起,一部分是软组织损伤引起,此二者笔者认为属于表证,治疗时不需要点穴,通过调整脊柱关节位置或常规放松手法就能改善,或者说穴位的作用不明显。而有些陈旧性骨伤科疾病,表现出麻木、酸痛等症状,就可能通过经络由最初的表证状传递到里,再由脏腑表现在外的症状,或者有些内科疾病,若只是简单用脊柱关节调整和放松手法,则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在治疗这类疾病及症状时,还要运用八纲辨证和经络辨证思路,灵活精确选用穴位,必然会提高疗效。

[1]王友仁.提高临床按摩的疗效刍议[J].按摩与导引,2000,6(18):6-7.

[2]王海龙,王友仁.中医按摩取穴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1,6(30):434.

[3]王友仁.按摩与健康[M].赤峰:内蒙古科学核技术出版社,2002:236-239.

[4]石学敏,唐玉秀.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26.

猜你喜欢

王老点穴俞穴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葵花点穴手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