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研究
2012-01-24徐庆国刘红梅
徐庆国,黄 丰,刘红梅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长沙410128)
英国的2003年政府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其引伸的低碳农业概念是指农业生产与经营中排放最少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是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先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两者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又具有汇集和转化温室气体的功能,同时其过程还要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而作为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在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中均占有相当大比重,有的甚至占绝对比重的县域经济,如何改变原有高碳农业增长模式,破解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贯彻和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壮大县域经济”号召,全面推进党的“十七大”后提出的小康社会和两型社会建设,达成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与长远发展意义[1~6]。
1 构建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潮流发展的必然因果链,只有构建低碳农业,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1 是应对县域资源有限客观现实和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
我国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地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GDP比重、就业数量等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08年底,我国县域(不含县级市辖区)国土面积占全国93.5%,人口占全国71.7%,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41.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占全国36.8%。因此,我国县域经济选择的发展道路,将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等都十分短缺。如土地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仅0.085 hm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针对我国县域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靠消耗资源发展经济势必难以为继,而低碳农业是具有低耗性、持续性、高优性、协调性、系统性等特征的经济模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因此,要保持我国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发展潜力巨大的低碳农业。
我国不仅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而且,过去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其农产品生产和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因此,更加剧了我国资源紧张局面。如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1 kg/m3,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城乡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我国县域经济今后走低碳农业发展道路,对节约资源大有可为。它也是当今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具有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必要性。
1.2 是建设和谐“两型社会”的需要
2007年12月,中国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和谐社会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和谐、资源与环境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传统县域经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恰恰破坏了这种和谐,会逐渐引发生态危机、能源紧张和社会矛盾。低碳农业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友好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也是人类继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满足人类需求后,进一步实现县域和谐社会构建和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县域低碳农业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本质上是相通的。为此,我们必须引入现代国际理念,注重借鉴汲取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县域低碳农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1.3 是增强县域经济与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县域低碳农业与经济持续发展也是增强我国县域经济及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农业与县域经济直接面临国际及国内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农业与县域经济要生存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式低碳农业持续发展道路。一是发展县域低碳农业,可以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业效益,从而增强县域经济竞争能力。如我国目前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二是发展县域低碳农业,可在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和实施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县域低碳农业中采用符合国际贸易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可扫清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三是发展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维护国家声誉和体现国际责任的要求。200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不仅在维护第三世界发展权和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方面走在世界的前沿,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体现对全球低碳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和尽责任及义务的要求。
2 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能效低下,农业生产高碳
一是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和降低了森林、草地植物的碳汇功能。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38万km2,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45.2亿吨,且以每年1万km2的速度增长;我国草地总面积的大约90%存在着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沙漠化、盐碱化的草原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3,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迅速增加。
二是过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农业灌溉方法不当。我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化肥用量赶上和超过世界施肥水平最高的比利时等国,但其利用率平均仅27% ~30%;我国2000年每公顷使用农药已达24.2 kg,但农药施用有效利用率一般仅20% ~30%;我国农用薄膜残留量每年每公顷45 kg,废弃地膜每年约有40万吨在农田里;占我国有效水资源利用量77%的农业用水未采用节水灌溉。
三是农业生产废气大量排放,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合理。据估算,2000年农业源排放甲烷占我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氧化亚氮占我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90%以上。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有7亿吨,除一部分还田外,更多的是当作废弃物焚烧;农业集约化养殖产生畜禽粪便,每年约18亿吨,往往任意堆放。这些有机废弃物中大约含有6 000多万吨农作物必需营养成分,氮磷钾总量甚至比目前我国化肥产量还要高;还有大约6亿吨目前我国土壤急需要的有机碳。
2.2 县域经济结构单一脆弱,低碳技术运用不足
一是县域经济结构单一。目前,我国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第一产业农业过重、第二产业工业脆弱、第三产业服务业滞后现象。县域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生产技术和装备差、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县域经济大多由自然经济和农耕经济脱胎而来,又持久受计划经济与财税分税体制、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和工业、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等因素影响,财政大多为“吃饭”财政,基本保证本级财政公务与事业支出;有的县域财政还长年赤字。因此,导致县域产业自我消长,无财力进行规划引导和转换升级,产品结构单一。
二是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县域经济发展后劲脆弱。我国由于县域范围内的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上县域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不健全,县域经济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极弱,品牌与名牌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此外,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无论是区位交通条件和人文栖身环境,还是资金、科技、信息、政策等条件,都不能相提并论,使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城市经济外流。县域经济招商引资极其艰难,新型产业项目难以落户县域,使县域经济成长缺乏后劲支撑。
三是缺乏县域人文特色,低碳农业技术不受重视。我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还未充分认识文化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更多关注眼前经济增长,忽视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与道德文化建设;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道德引导;加上县域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使县域低碳农业技术应用受到极大程度制约。
2.3 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理念尚未形成,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
一是县域经济缺乏低碳农业与持续发展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由于缺乏对消费的合理引导,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消费习惯,“一次性消费”、“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和习惯不仅阻碍和破坏了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而且,更增加了达成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理念的难度。
二是县域经济缺乏财政金融和主干财源支撑。首先,目前财政分配与分税体制使县域获得的资金相对较少。而且,大多省财政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地、市截留县级财政资金现象普遍存在。其次,金融对县域融资存在极大困难。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大城市、央企与省属大企业、重点项目,县域企业大多为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急需的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扶持县域经济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者,我国县域财富化水平不高,缺乏龙头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带动,对县域财政贡献率低,难以形成主干财源;县域企业规模偏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创税能力低,也难以形成主干财源;而以县城为代表的小城镇基础差、承载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县域第三产业也难以形成规模,形成主干财源的前提也不具备。
3 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一是实施规划导向。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首先依靠正确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应从我国各县域具体实际出发,及时制定科学可行的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建立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统计和绩效考核办法、评价指标体系和执法监管体系。
二是实施舆论与教育导向。首先,应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传播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各种措施与方法,使县域各级干部和广大民众牢固树立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理念,并能将这些理念渗透到各自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努力促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从而培养适应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区域特色文化。再者,应建立有效的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县域农村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覆盖面;还要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努力造就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和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普遍提高县域公民的整体素质。
三是实施政策导向。我国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相关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及时制定和颁布实施一系列低碳农业法规;各县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可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进行政策导向。
3.2 加快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积极努力调整县域经济结构。用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理念指导调整县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与资源消费结构以及产业布局调整、产业转型、开发区建设等。中西部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粗放型县域经济应向集约型、循环型经济转化,加速转化产业模式,从资源输出型向资源综合利用型转化。应积极扶持和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低碳农业和以旅游、物流为主的服务业。要彻底淘汰、关闭那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
二是努力开展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努力进行低碳农业技术开发与试验示范推广,组织科技攻关,突破低碳农业技术瓶颈,为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着力推进低碳工业园区与新型城镇建设。鼓励县域各类企业采用新原料、新工艺,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淘汰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推进清洁生产;还要按照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标准,积极发展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县域企业进园区集约经营,形成关联度彼此衔接的产业链;县域民众逐步集中新型城镇居住,节约用地,实现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种资源的共享,达到县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小甚至“零排放”。
3.3 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我国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多数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农业依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不发展,县域经济难以发展。为达成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切实发展低碳农业。
一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要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强调施用有机肥,调控化肥施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治理退化、沙化、碱化“三化”农地和黄红壤等低产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改良天然草地,扩大人工草地;推广农业生产与生活废物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探索绿肥秸秆过腹还田替代化肥,生物与农业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用少耕免耕替代翻耕;生产高效低毒或无毒和低残留农药及可降解薄膜;施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
二是调整农业技术,采用先进农业低碳管理措施与新能源。应优化作物布局,改革耕作制度;提倡化肥深施,推广缓释长效肥;加强农作物抗病虫育种工作;发展农业灾害预报防治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生物质能燃料替代石化燃料消费,发展沼气和风力发电、秸秆发电、太阳能等清洁低碳能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利用,如扩大秸秆作为草食动物饲料、工业或手工业原料的比例等。
三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循环农业。应突出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达成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发展乡村旅游。
[1]郭荣朝.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汝南县为例[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9):104-105.
[2]徐庆国,刘红梅,黄 丰.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作物研究,2010,24(4):224 -227.
[3]岳葆菲.以低碳经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专刊):6-9.
[4]刘国斌,许义娇.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探析[J].经济纵横,2011,(5):55 -58.
[5]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363 -367.
[6]杨建勋.西北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甘肃庆阳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