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坡头区畜间布鲁氏菌病21年监测情况分析

2012-01-24刘国华马秀霞许卫戈鲍顺梅

中国动物检疫 2012年6期
关键词:布病布鲁氏菌感染率

刘国华,马秀霞,许卫戈,鲍顺梅

(宁夏中卫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中卫 755000)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1],畜间和人常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在畜间布病防治中,根据不同时期疫情流行的趋势、发病程度和分布特点,采取的防治方法包括检疫、免疫、淘汰和监测等措施。据沙坡头区(原中卫县)50年代资料记载,畜间布病流行较为严重。为了有效控制畜间布病,保障人、畜健康,自1959开始,采取了检疫、免疫和淘汰等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布病的发生和流行,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1990年开始采取了以监测为重点的防控措施,对畜间布病开展了系统和连续地监测观察,现将畜间21年布病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沙坡头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介于北纬36°59'~37°43',东径104°17'~105°37'之间。东邻本区中宁县,南依本区同心、海原县,西接甘肃省景泰县,北壤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总面积6 876.1 km2,有各类耕地70.3万亩,可利用牧地415.14万亩。辖12个镇(乡)、160个行政村、17个居民委员会,有1个自治区属和3个沙坡头区属农林牧场,有8个集镇农贸交易市场。2010年总人口39.58万3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5.58万人。

境内地貌类型分为北部低山与沙漠地带,中部黄河冲积平原地带,南部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地带。属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生产以鸡、猪、羊、牛为主,并有部分鹿、貉等特产动物。引黄灌区以饲养鸡、猪和牛为主,南部山区以养羊为主。自2002年以来,随着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沙坡头区建起了100余个养殖园区,畜禽饲养向规模养殖方向发展。2005年实行封山禁牧,2006年在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干旱地带发展压砂瓜产业,面积达60余万亩。2010年,羊饲养量34.16万只,猪饲养量14.46万头,牛饲养量3.51万头(其中奶牛4 623头),鸡497.63万只,其它动物饲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4.7%,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猪、牛和其它动物均实行圈养,羊半牧半圈养。牛人工授精,猪以人工授精为主、自然交配为辅,羊以自然交配为主。猪、牛产仔期随配种时间的不同产期不定,羊产羔期集中在每年12月份至翌年的2月份。

2 上世纪50~80年代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情况概述

在不同的时期,沙坡头区根据当时布病的发病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主要采取了检疫、免疫和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2.1 畜间疫情分布

2.1.1 50年代疫情分布 1959年开始首次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绵羊和山羊共7 256只,检出阳性850只,阳性率11.71%,疫情情况比较严重。

2.1.2 60年代疫情分布 从1964—1967年连续4年对羊,同时对部分牛、猪和马属动物进行了检疫。羊阳性率10.02%(2 043/20 395),牛阳性率6.04%(23/381),猪阳性率5.25%(3/56),马属动物阳性率2.86%(15/526),疫情情况仍然严重。

2.1.3 70年代疫情分布 在1974—1980年间主要进行了羊检疫,阳性率4.01%(711/17 748)。

2.1.4 80年代疫情分布 从1981—1988年间,重点对羊进行了检测,羊阳性率3.14%(610/19 422),牛阳性率2.18%(22/1 010),猪阳性率0.9%(5/555),马属动物阳性率1.56%(66/4218)。[2]

从血清学检测情况看,牲畜布病阳性感染率从50年代至80年代呈逐年下降趋势。

2.1.5 其它疫情分布 1988年,检测552只种公羊血清,检出绵羊付睾种血清阳性感染羊1只,阳性率0.18%。

2.1.6 历年检菌情况 从1980年开始进行布鲁氏菌分离检菌工作。1980—1987年,共收集羊只流产胎儿592只,其中1981年分离羊种第1生物型2株,1985年分离牛种第3生物型2株。1985年从检疫阳性的8份黄牛全血中分离出牛种第3、4生物型各1株。共分离出布鲁氏菌6株。

2.2 隔离淘汰情况 60年代,对检疫出的奶牛每2~3年淘汰1批,淘汰布病奶牛7头。70年代,对检疫出的中卫山羊进行隔离放牧和逐年淘汰的办法,并推行无布病羊群的净化试验工作,期间淘汰阳性奶牛3头,淘汰阳性羊711只。80年代淘汰阳性奶山羊2只,阳性病牛6头。

2.3 历年免疫情况 1966年首次采用S19号菌苗,70年代至80年代开始应用M5和/或S2号菌苗对羊和牛进行了预防免疫。1966—1989年间先后间隔或连续应用S19、M5 和/或S2号菌苗共免疫12年,累计免疫羊1 487 172只,黄牛2 514头。

1989年经自治区兽医和卫生部门共同组织考核验收小组进行考核验收,达到控制县标准。

3 1990—2010年的监测情况及防治措施

从1990年开始,根据农业部和卫生部关于《布鲁氏菌病全国监测工作试行方案》的要求,沙坡头区被定为全国15个布病监测点之一,连续21年(1990—2010年)对城区畜间布病进行了监测。同时,对检测出的阳性牲畜进行了无害化淘汰处理,对部分牲畜进行了免疫。

3.1 监测内容

3.1.1 监测点的选择 根据城区布病历史资料记录、地理环境特点、畜牧业生产情况、牲畜结构特点和分布状况,以及羊、牛和猪所占比重,确定监测点。21年内选择羊生产比重较大的香山乡、永康镇、常乐镇和中卫山羊场为固定监测点,其中对固定监测点镇(乡)内累计69个行政村的羊群进行了监测,对中卫山羊场进行了6次监测;选择迎水镇、镇罗镇、宣和镇、东园镇等7个镇(乡)的56个行政村、农贸市场和中卫冷库饲养、交易和屠宰场为流动监测点。

3.1.2 监测对象和范围 监测对象确定以羊为监测重点,适当对牛和猪进行监测。监测范围限于未接种布鲁氏菌苗或布鲁氏菌苗免疫后18个月以上的种公畜、各不同年龄的母畜和育肥家畜。

3.2 监测方法 包括布鲁氏菌菌检和血清学检测。收集羊只流产胎儿、胎盘和/或采集阴道分泌物检菌。采集牲畜全血分离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采用平板凝集反应法进行初筛,阳性和可疑再采用试管凝

集反应法检测,以试管凝集反应检测结果做为最终判定结果。每年检测所用布病试管和平板抗原、阳性和阴性血清由自治区动物防疫站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3.3 监测结果

3.3.1 血清学检测 21年共检测羊血清29 283份(其中:山羊15 648份,绵羊13 635份),检出阳性69份,阳性感染率0.24%(其中:山羊阳性感染率0.34%,绵羊阳性感染率0.12%);检测牛血清14 269份(其中:奶牛10676份、黄牛3 593份),检出阳性88头,阳性感染率0.62%(其中:黄牛阳性感染率0%,奶牛阳性感染率0.78%);检测猪血清9 815份,检出阳性29头,阳性感染率0.3%;检测骆驼血清10份,马属动物血清206份,均为阴性。

3.3.3.1 不同年度各种家畜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分布 羊从1990—1998年,均检出不同程度的血清阳性感染数,其中以1992年和1993年最高,分别达到1.17%(27/2 298)和1.01%(15/1 589),自1994年开始逐年下降,1999年以后再未检出。奶牛分别在1991年、1992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检出血清阳性感染奶牛,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45%(5/344)、0.18%(1/566)、0.39%(3/769),1.87%(49/2 025)和20.13%(30/149)。猪在1991年和1993年检出血清阳性感染猪,分别为4.17%(5/107)和2.37%(24/1013),自1997年开始再未检出。

3.3.2 菌检结果 21年共收(采)集检菌病料4 186份(其中:流产胎儿868份、胎盘172份、阴道分泌物3 138份、全血4份、全乳4份),经布鲁氏菌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

3.4 阳性畜扑杀情况 对21年间各不同年度检测出的阳性病畜进行了无害化扑杀淘汰处理,共处理猪29头、羊69只、奶牛88头。

3.5 免疫情况 21年共累计免疫羊933 923只、牛9 259头、猪20 000头。

3.6 根据不同家畜的检测阳性感染情况,积极采取了综合性防制措施。

3.6.1 羊的防制措施。一是利用一切不利自然环境条件(如天气干旱、草场植被生长差)、国家生态建设政策的实施(如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搬迁)和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如南部山区发展压砂瓜产业)等因素,不失时机的动员群众大量淘汰老龄、病弱及乏瘦羊,压缩羊只存栏数,缩短饲养周期,加速羊只出栏。二是由于布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疫病,继续饲养的羊开始圈养,避免了与疫源的接触,减少了自然感染以及相互之间感染的机会;圈养情况下,饲养条件和兽医卫生消毒措施的改善,使得感染机会进一步下降。三是确定把当年产羔羊作为免疫重点,使基础羊群得到了有效保护。

3.6.2 奶牛的防制措施。一是加强调入奶牛的报检、产地检疫和入境检疫,有效防止病牛的调入。二是加强当地饲养牛群的检疫监督管理,及时淘汰处理检疫出的阳性畜。三是加强挤奶台(站)和奶牛养殖园区兽医生物安全措施落实。

3.6.3 猪的防制措施。加强种猪检疫与种猪群更新换代,改变交配方式,由自然交配改变为人工授精。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缩短肉猪饲养时间,加快出栏,减少庭院式散养现状,加强养猪场兽医生物安全措施落实。

4 小结与讨论

4.1 从畜间布病的回顾性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看,沙坡头区50~70年代畜间布病发病情况比较严重。从1966年开始通过采取以菌苗免疫为主,特别是采用M5和/或S2苗免疫,同时采取检疫和淘汰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 畜间布病阳性感染率逐年下降,进入80年代后,布病感染率显著下降,有效的控制了畜间布病的进一步流行。

4.2 1990年开始采取了以监测为重点的防治措施,从1990—2010年2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各年度布鲁氏菌检菌结果均为阴性。

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羊在1990—1993年连续4年阳性感染率一度出现增高的趋势,且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和区域性;山羊的感染率高于绵羊,不同年龄组血清学检测结果比较,阳性感染率与年龄呈正比例关系,即年龄越大,其阳性感染率越高。分析羊阳性感染率一度出现增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有些监测羊群当时在偏远地区放牧,存在免疫空白现象,故表现出部分放牧区域的羊群感染率偏高和出现一定的聚集性;二是毗邻省县羊群穿插放牧或带牧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有交叉感染现象;三是羊群流动性大,不经检疫随意购买或调入羊,有携带病原的羊存在,长期混群放牧饲养可对其它羊造成感染。

21年间奶牛在不同的5个年度检出阳性感染牛,经溯源调查,检出的阳性感染牛全部为调入奶牛,同时集中出现在奶牛养殖园区。分析原因认为,奶牛养殖园区在补栏时调入的奶牛未进行检疫而引入了病牛,且因园区奶牛密切接触和共用挤奶台是致使奶牛检疫时阳性率集中且偏高的主要因素。

猪于1991年和1993年检出阳性感染猪,自1994年后再未检出血清学阳性感染猪。

4.3 以免疫、检疫、淘汰和监测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畜间布病的有效手段,但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1990年开始采取以监测措施为主。21年中,我们根据每年的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布防措施,采取了重点加强羊的免疫、特别是以免疫羔羊为重点,兼顾部分猪和黄牛的免疫;加强调入牲畜的检疫监督,改变饲养方式和饲养环境,落实兽医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等措施,效果显著。实践证明,监测是掌握畜间布病的流行态势和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评价布病防治措施、制定和完善布病防治对策、指导开展布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4.4 近年布病防治工作的经验说明,在加强产地牲畜布病防治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和重视外购和流通环节牲畜的布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牲畜流通频繁,交易活跃,随意调运和进出境牲畜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者的法律意识淡薄,随时有可能调入布病病畜(特别是近年调入奶牛布病检疫阳性率偏高),给布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因此,应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各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一方面做好本区域内的布防工作,内查净化;另一方面严把流通环节的检疫关,外防传入,杜绝新的疫源侵入和扩散。同时,布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性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要继续予以高度重视,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的防治轨道。

参考资料:

[1]韩梅英,刘国华,潘玉顺.宁夏中卫县布病监测状况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19(5):50-51.

[2]刘国华,黄金芳,刘辛斌,等.马属动物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报告[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8,4:18-19.

猜你喜欢

布病布鲁氏菌感染率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