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的辨证施术
2012-01-24文纪平
文纪平
(汉中市中医院,陕西 汉中 72310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运用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指导骨伤临床正骨手法的选择运用,即辨证施术。辨证施术即辨析损伤的局部伤情,依据伤情针对性地实施手法整复。辨析伤情(骨伤局部)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辨析骨关节的正常解剖特点;②辨析损伤后的病理解剖状态;③辨析创伤部位的生物力学关系。综合以上3方面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整复固定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路径。
1 辨证施术的基本内涵
1.1 辨析骨关节正常解剖特点
长骨分为一体两端,两端多有肌肉韧带附着,受关节活动的影响较大,中段游离性大。中段骨折要注意分析软组织绞链关系,两端骨折要注意分析与关节肌肉及韧带的关系。关节可大体区分为多轴关节和单轴关节,多轴关节(肩关节、髋关节等)四周肌肉韧带分布较为均匀,关节脱位后牵引是主要的整复方法;单轴关节有限制机制,脱位后常存在交锁,解除交锁是主要的复位方法,牵引将会加重交锁,不利复位。关节周围骨折,要结合解剖特点和伤情具体分析制定整复方法,牵引不当时会造成骨折旋转移位,使整复失败。
1.2 辨析损伤后的解剖状态
辨析损伤后的解剖状态包括3方面:①关节损伤的本身条件,即损伤部位、损伤类型、骨膜的完整性、血运情况;②周围软组织对骨关节的影响;③骨关节损伤后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损伤部位前已述及,损伤类型是辨析的重点。不同类型,常常决定不同的施术方法。如肩关节盂下脱位可用希氏整复,锁骨下脱位应采用侧位牵引托入法,柯雷氏粉碎性骨折宜采用拔伸牵引顺行推按法,柯雷氏横断骨折宜用拔伸牵引折项法,青少年桡骨远端背靠背严重移位骨折则宜采用折项回旋法整复。周围软组织对骨关节损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要具体分析,通过调整体位,选择恰当的固定方式,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影响。
1.3 创伤部位的生物力学关系
分析损伤部位的剪切应力,判断移位趋势,制定可靠的消除剪切应力的固定方式;在骨折内固定时要遵循张力带原则,保存血运,必要的压力侧支撑等。
2 辨证施术的基本思路
依据辨证的结果,选择适宜的整复体位,该体位要有利于肌肉、关节韧带等软组织放松,解除绞锁,消除不利影响,以利于复位;明确“原路复位”的“路径”,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原路路径”的顺利实施,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创伤;要充分利用生物力学原理,针对伤情制定和选择恰当的手法,提高复位成功率。
辨证施术在临床应用时,一是要透彻理解前人总结的整复方法及其原理,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和方法步骤,动作要准确到位;二是在没有恰当整复方法时,要依据损伤辨证的结果,结合整复手法的基本原理,组合一个合理的整复方案;三是结合临床损伤辨析,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良,或创立新方法。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双合法”整复颞颌关节脱位,针对咬肌紧张,或磨牙脱失,或陈旧性脱位者有较好疗效。侧位牵引托入法整复盂肱关节锁骨下脱位,侧位伸展回旋法整复髋关节前脱位,渐进矫正法整复儿童青枝骨折(保证对侧骨皮质不断裂)等。笔者认为,骨伤整复的总原则是辨证施术,园机活法,目的明确,操作到位,不要有任何多余的、没有意义的动作,不要有试试看的想法,做到胸有成竹,手随心转,法由手出[1]。
3 辨证施术的临床运用
3.1 盂肱关节脱位
盂肱关节(肩关节)由肩盂和肱骨头构成,肩胛平面与胸壁平面有30°~45°成角,冠状面肱骨头的轴线与肱骨干纵轴成角约130°~135°,横断面肱骨头有向后20°~30°的倾斜角[2]。盂肱关节属球窝关节,具有多轴向运动,关节囊及韧带松弛,肱二头肌长头和肩袖诸肌是盂肱关节主要的动力稳定因素。肩部内旋肌群肌力(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明显强于外旋肌群肌力(冈下肌、小园肌)。盂肱关节下方缺乏保护机制,盂肱关节常见脱位为前脱位,少见者为后脱位,罕见下脱位和上脱位。以前脱位为例,又可分为啄突下型、盂下型、锁骨下型和胸内脱位型,内旋肌群张力增高,肱二头肌腱阻挡是影响复位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生理解剖特点和创伤病例机制,制定辨证施术方法如下。①喙突下型和盂下型脱位:脱位后的阻挡机制不显著,可采取拔伸足蹬法(希氏法),拔伸托入法、膝顶推拉法及梯登复位法等较易复位[2]。②锁骨下型及胸内脱位型:由于脱位后内旋肌紧张及前方阻挡,加之肩胛平面前倾,肱骨头后倾,仰卧位时加重内旋肌群紧张及前方阻挡,增加复位阻力,所以应采用侧位拔伸托入法。患者取侧卧位,助手持伤肢外旋外展牵引,术者立于患侧,以两拇指按压肩峰,余指寻肱骨头拉于盂内。盂肱关节后脱位亦可按此法整复。
3.2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属杵臼关节,与肩关节构造相似,原理基本相同。临床以后脱位多见,前脱位相对较少。对于后上方脱位,可采用屈髋拔伸法、回旋法[3]整复;对前下方脱位,若脱位偏于下方,宜采用拔伸足蹬法,若偏于前方,宜采用侧位屈髋外展拔伸托入法整复。
3.3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为屈戍关节,主要运动为屈伸,临床以后脱位多见,少见者为前脱位、侧方脱位及爆裂型脱位。对于单轴关节而言,脱位后易造成骨突阻挡(冠突与鹰咀窝),以后脱位为例,助手持前臂略作牵引(用力不宜过大),术者于后方握关节,先纠正侧方移位,双拇指向下方按压鹰咀;在助手配合下微微屈伸时关节,并于内外上髁后方略施压以解除阻挡即可复位。对于爆裂型脱位,若为前后型,复位时应先将前脱位的桡骨经旋转后动作而复回,再按后脱位复位,若为内外型,复位应以牵引为主。牵开后挤压尺桡骨即可复位[4]。
3.4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科雷氏骨折)
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倾10°~15°,下端有旋前方肌隶附。伸直型骨折后出现向背侧、桡侧移位,掌侧成角,并可合并远端旋后移位。桡骨远端直型骨折较为常见,创伤解剖也较为复杂。儿童和青少年易出现骨骺分离,下端青枝骨折;中年人易出现横断骨折;老年人常出现粉碎性骨折;交通事故或机械损伤等强大暴力易致严重损伤。辨析创伤解剖是整复施术的前提和依据。①儿童青少年伸直型骨折:对青枝骨折,在拔伸牵引下缓慢施加压力纠正成角畸形,尽量勿使对侧骨皮质及同侧骨膜断裂,以求术后稳定;对骨骺分离背侧移位者,拔伸牵引,必要时施以折顶手法,不能粗暴,避免增加损伤;对于桡骨下端骨折背侧重叠移位者,断端犬齿交错,拔伸牵引则导致局部张力增加,阻碍复位,宜采用反折顶方法整复,折顶幅度可大一些,折顶时向下推压骨折远端,加大背侧成角,再反屈复位;若合并桡侧移位,宜先予纠正。②中壮年伸直型骨折:横断骨折桡背侧移位后,采用拔伸牵引,使腕部尺偏,前臂略旋前,持续牵引5~8 min后不能自行复位者辅以折顶、尺偏手法,使其复位。③老年人粉碎性骨折:以拔伸牵引为主,持续牵引5~10 min,缓缓用力,逐渐加力,远端略予尺偏旋前常能自动复位,若复位不良,可用双手拇指由上向下挤压骨折碎片,促使背侧肌腱沟平整,常能获得满意复位,且患者疼痛较轻,术后亦较为稳定。不宜采用折顶等手法,使断端更加不稳定。
4 小结
正骨术是中医骨伤的特色之一,而辨证施术是临床应用正骨术的基本原则。只有辨析清楚骨关节生理解剖特点,创伤后的具体伤情,结合手法原理及生物力学关系,制定出符合具体患者的手法整复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充分发挥中医正骨术的特色优势。
[1]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赵文海.中医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王亦聪.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