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引流管位置的对比研究
2012-01-24崔新征张清勇杨鲲鹏吉庆春宋宣克
崔新征 张清勇△ 杨鲲鹏 吉庆春 宋宣克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 郑州 450014 2)郑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郑州 450014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70%~90%MG患者存在胸腺异常[1]。目前对 MG的治疗多主张行胸腺切除术[2],术中可有多种放置引流管的方式,如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旁置纵隔引流管、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胸腔引流管及剑突下置纵隔引流管。2005-07--2010-06行胸腺切除并前纵隔脂肪清扫术治疗 MG患者195例,术中采用不同形式放置引流管,术后均获得良好引流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5-07—2010-06收治的195例 MG患者,术前根据典型临床症状、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和肌电图确诊。
1.2方法术中67例MG患者施行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旁置纵隔引流管,88例施行单侧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胸腔引流管及40例施行剑突下置纵隔引流管。
1.2.1 术中施行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旁置纵隔引流管:患者行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胸腺切除并前纵隔脂肪清扫术[3],术中尽量保持两侧纵隔胸膜的完整。若纵隔胸膜已破但破裂口较小者,请麻醉师充分膨胀肺后缝合胸膜,封闭胸膜腔,防止形成气胸,于此切口旁第二肋间置纵隔引流管行闭式引流。
1.2.2 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胸腔引流管: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胸腔引流管仅用于纵隔胸膜破裂口较大者。于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胸腔引流管,若两侧纵隔胸膜均破裂,仅在单侧置胸腔引流管,余步骤与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胸腺切除并前纵隔脂肪清扫术完全相同。
1.2.3 剑突下置纵隔引流管:剑突下置纵隔引流管于剑突下置纵隔引流管,余步骤与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胸腺切除并前纵隔脂肪清扫术完全相同。
2 结果
手术时间42~100(72.5±17.6)min,术后引流量30~140(89.8±30.6)mL,48h内全部拔除引流管。切口Ⅰ/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12个月,胸骨愈合均满意,无“鸡胸”等畸形。
3 讨论
全胸腺切除并前纵隔脂肪清扫术是治疗MG较为有效的方法,70%~90%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甚至治愈[2-4]。胸腺切除术切口有多种术式[5],但无论应用哪种术式,术中均需放置引流管。放置引流管有多种方式,如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旁置纵隔引流管、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胸腔引流管及剑突下置纵隔引流管。
我们研究发现,术中施行腋中线第七肋间置胸腔引流管,引流管处于胸膜腔,对肺组织有摩擦,当患者呼吸时会加重疼痛,不利于患者咳嗽、咳痰,易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但对纵隔胸膜破裂口较大、无法缝合胸膜的患者需采用此方式置引流管。术中施行剑突下置纵隔引流管创伤大,操作不熟练者可能会损伤腹直肌附着处,同时,引流管会刺激心脏,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而施行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旁置纵隔引流管操作简便,对胸膜腔无干扰,对肺组织无摩擦刺激,可减轻疼痛,病人可主动、早期行深呼吸和咳嗽排痰,不至于患者术后因疼痛不愿甚至拒绝有效咳嗽、咳痰,导致痰堵呼吸道出现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因此,有利于降低肺部并发症;引流管对心脏无刺激,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术后拔除引流管相对较早,可进一步缓解患者因留置引流管而产生的疼痛,还发现所有患者拔除引流管后摄胸片均未见有明显的胸腔积液或纵隔积液,达到了胸腔引流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术中施行横断胸骨第二肋间小切口旁置纵隔引流管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1]JMK Murthy.Thymectomy in myasthenia gravis[J].EDITOR IAL,2009,57(4):363-365.
[2]Hussain N,Ahmed SW,Ahmed T,et al.Experience of thymectomy by median sternotomy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J].J Pak Med Assoc,2010,60(5):368-370.
[3]张清勇,苏彦河,杨鲲鹏,等 .胸骨横断第二肋间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365例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1):15-16.
[4]Kattach H,Anastasiadis K,Cleuziou J,et al.Transsternal thy mectomy for myasthenia gravis:surgical outcome[J].Ann Thoraci Surg,2006,81(1):305-308.
[5]崔新征,方华,杨鲲鹏,等 .横断胸骨第2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0(6):492-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