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12-01-24闫卫东
闫卫东
(河南周口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项城 466200)
房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率失常症,且该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常发生于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中通常以恢复窦性心律,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室重构为治疗目标,导管射频消融术成为治疗特发性房颤的首选[1]。为此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20例特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20例特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5.2±2.3)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7.5±2.6)年,左心房直径(32.9±5.2)cm。有15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排除心肌病、瓣膜病、先d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均给予心脏CTA和三维图像,掌握患者肺静脉与左心房的关系,排除左心房和左心耳血栓。术前4d给予4000u克赛皮下注射,术前12h停药,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使其血压达到140/90mmHg以下,方可进行手术。
1.2.2 手术方法
给予早期患者Lasso环形标测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给予后期患者Carto三维标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
1.2.3 具体操作
Lasso环形标测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对4根肺静脉标测、电隔离,消融靶点在冠状静脉窦远端或窦性心律起搏时,对振幅最高的肺静脉电位,依次放电,使肺静脉电位和左心房的A波间期延长,电位振幅逐渐消失,然后再反复调整电极,直至未显示“肌袖”,表明成功隔离肺静脉。
Carto三维标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重建左心房三维图,对左右肺静脉口行肺静脉线性消融,待两侧肺静脉电隔离后,反复调整电极,以此达到消融治疗终点,房颤转为房扑,间断出现窦律,表明成功隔离肺静脉。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患者40000u克赛皮下注射3d,并给予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同时给予胺碘酮治疗;术后5d后给予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心电图。
1.4 随访
患者术后出院第1、2个月给予症状、2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随访一次,第3个月后改为每2个月随访一次。若患者未服用控制心律失常药物,但表现出持续心律失常症状者为术后复发。
2 结 果
2.1 术后导管消融即可效果
2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10±40)min,平均曝光时间为(45±12)min,术后未发送并发症,7d后出院,术后导管消融即可效果成功率为100%。
2.2 导管消融安全性
20例患者术后无呼吸困难、咳血、心累、颈静脉怒张、心包摩擦音等不适。5例患者术后48h出现胸部不适,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
2.3 随访结果
随访6个月,复发1例,为合并高血压,行Lasso环形标测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患者。术后5d后出现阵发性房颤,给予Carto三维标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治疗成功。
3 讨 论
临床治疗房颤常采用手术治疗,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后,该术式已成为根治特发性房颤的首要治疗措施。导管射频消融术通过恢复窦性心律,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室重构为治疗目标,消除患者症状,改善预后及心功能[2]。
虽然导管射频消融术可治疗特发性房颤,但因各种因素致使有一定的复发率。其原因包括:未完全隔离肺静脉;肺静脉电重构;相邻肺静脉间电连接;有肺静脉以外的靶位;初次消融的静脉位置过深;迷走神经丛刺激肺静脉神经;多肺静脉靶点,这些因素是引起术后近期心律失常,导致复发的原因[3]。
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其安全性也显著提高。传统治疗中常会出现左心房-食管瘘和肺静脉狭窄严重并发症,目前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对于没有禁忌症的特发性房颤患者中,其术后已经很少见严重的并发症,术后给予患者服用胺碘酮维持窦律,术后复发率已经明显减少,提示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4]。
综上所述,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普遍被部分房颤患者和临床医师所认可,这种术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1]覃绍明.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5,11(3):236.
[2]陈建华,林朝贵,张飞龙,等.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电极导管指导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3):163.
[3]张代富,李莹,祁炜罡,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13(4):332.
[4]田金萍.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护理特点[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0(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