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12-01-24张莉敏闵绮芬徐玉芬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5期
关键词:癌症危机康复

张莉敏 闵绮芬 徐玉芬

(常州市肿瘤(第四人民)医院CT室,江苏 常州 213001)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据统计,目前每年全球有1200万人被确诊为癌症,76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大多数发生在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该病也已成为中国第一致死原因。癌症不仅使患者身体感到疼痛和不适, 还会对其心理造成重创。WTO已将癌症列为生活方式疾病,并认为它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深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1]。在综合性医院和肿瘤医院,癌症患者经常会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有过一天内连续三个人跳楼的事例,这就是心理危机诱导的一种危险行为。本文通过临床观察与实践,以咨询心理学为基础,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和干预方法进行以下总结和概括,以期能服务临床,造福广大患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新增的癌症患者50人为干预组。另随机抽50人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急性心理危机干预

癌症患者确诊后、或获知治疗失败、或康复一段时间后又得悉有转移复发之征兆时,大多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这种危机一般持续2~3个月,这时,就需及时给予积极、合理而适度的心理危机干预[2]。

心理危机干预中有ABC法,改造后用于肿瘤患者急性心理危机也较适合。 心理危机ABC法,包括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1.2.1.1 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患者获知或基本获知自己患了癌或有复发转移讯息后,立即陷入了心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剧烈波动。这时,家属或医护人员第一步就是要施于心理急救,先稳定其情绪。这有多种方法:如诊断还未最后明确,或患者还将信将疑,可告知诊断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可能问题不会很严重。总之,应尽可能让他有一个延后的心理反应准备。

其次,可动员多种力量,利用多种方法给于心理支持。比如,动员亲朋好友探视、远方子女看望等等,先借助其他事件分散其注意力;或借其他事件消释其恐惧、紧张与不安;也可动员或利用患者敬仰、崇拜、亲近的人,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等,让患者受到鼓励或震动。总之,一是尽可能稀释或淡化生了癌或复发了这类劣性讯息的严重性;二是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单位、社区)的作用,鼓励患者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沟通,减少恐惧感、孤独感和内心深处的被抛弃感[3]。而这时患者身边所有的人,特别是直系家属和医护人员必须表现出充分的热情—不抛弃、不放弃;并对帮助患者治疗康复很有信心和热情,以感染患者。

1.2.1.2 行为调整

包括帮助患者调整生活、工作方式,安排治疗,有条件的给予必要的松弛训练。我们常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患者参加气功班或肿瘤康复班等,既是心身松弛训练,也是环境教育。因为这种训练班里大多是康复了的肿瘤患者,初诊者常会感到“原来有这么多人生了病”,“我不是最倒霉的”,“他们都能很好的恢复,我为什么不能呢?”

1.2.1.3 认知纠正

这对初确诊患者来说特别重要。有人认为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是吓死的。此话虽缺乏流行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却也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在恐癌文化盛行的中国,由于对肿瘤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患者的确是死于患癌后的错误认知及“心死”后的一连串消极心身反应。然而,纠正认知不是简单的事,不是一般说理劝告所能解决。这一方面需彻底颠覆“癌症等于死亡”的错误社会观念——这既有赖于大众传媒的引导,也可以通过康复了的肿瘤患者的现身说法来达到,即心理学的示范疗法。另一方面还可借助贝克(Beck)倡导的认知治疗,通过识别自动化思想,辨别“癌症等于死亡”之错误认知,以及进行真实性检验,监测焦虑水平等一系列具体治疗技术,纠正恐癌认知所激发的消极心身反应[5]。此外,我们在实践中所创造并积累起较丰富经验的心灵互助小队,健身操,才艺竞赛等辅助手段或形式,均有很好的纠治错误认知,调整全身机能之功效。而且,这些大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效果持久而稳定。

1.2.2 慢性心理危机的干预

一些肿瘤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却情况未见好转,有的则进入了晚期阶段,基本上康复无望了,这时,绝大多数患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慢性心理危机状态。

根据临床观察,这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了绝对晚期了,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这时,患者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乐观,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暂时也不会严重威胁生存;应对措施得当,患者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许能柳暗花明的。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4]。这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要点有:

1.2.2.1 调整期望目标

许多这一阶段的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这是不现实的!应以充分的事实与证据告诉他们,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从过去的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转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就是成功。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1.2.2.2 找出榜样

为这类患者确立也曾陷入绝望,后来一步一步走向康复的榜样,也至关重要。借助我院肿瘤诊疗中心所拥有的庞大的康复患者资源,帮助他们配对,找出并确立榜样,让他们向走出困境的康复者学习。

1.2.2.3 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

这也很重要。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帮助他一定活到能看到孩子考上大学;实现了,然后再一步一步调高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就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五年、十年,走向了接近康复,这类事例在我们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诱发出来的生命潜能常是巨大的,有目标,尤其是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

1.2.2.4 帮助他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

有生有死,这是自然规律。生命总有终点,我们不可能避免终点的到来,但却可以追求有尊严的、体面的生命结局,并可在生前作些必要的安排。事先做这方面的解释疏导工作,对陷入慢性心理危机泥潭中的患者也十分重要。

2 结 果

2.1 150例患者均未出现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自我放弃或攻击行为等。

2.2 较好地平定情绪,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亢奋状态等。

2.3 促进医患关系和交流,患者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自信心提高,能正确自我评价,乐于接受医护建议。

2.4 避免了“病急乱投医”的情况。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协同性,提升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并发症减少48%,生存率提高25%。

2.5 较好改善了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 论

面对疾病每个人的反应和应对方式是不同的。由于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对外界事物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反应模式,从而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这些模式和特征使个体在各种环境和人际关系交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统一,维持着个人生存的价值观。当疾病发生时,这种平衡可能被破坏,这种刺激对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是因人而异的。这更多的取决于个人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的刺激是怎样认识和评价的[5]。 有些患者因身患绝症,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尤其是患病后缺乏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对自身继续存在的价值产生动摇,时常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往往由此产生轻生的念头。更多的患者则是由于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困惑,或由此陷入失落、自卑或焦虑的负性情绪中郁郁而终。很多患者并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其引发的心理危机[3]。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1] 刘晓红,楚更五,贾福军.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 黄春丽.肿瘤病人分期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309-310.

[3]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张爱军,秦林.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128.

[5] 唐新姨,杨木兰,林静.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2):316-317.

猜你喜欢

癌症危机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癌症“偏爱”那些人?
“危机”中的自信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