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2012-01-24肖新兰左敏静
鲁 勇 肖新兰 左敏静
(1 江西省新建县人民医院CT室,江西 南昌 330100;2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MRI室,江西 南昌 330006;3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CT室,江西 南昌 330006)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鲁 勇1肖新兰2左敏静3
(1 江西省新建县人民医院CT室,江西 南昌 330100;2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MRI室,江西 南昌 330006;3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CT室,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它用于临床诊断肺隔离症的作用。方法 对8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美国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AW4.5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8例肺隔离症病灶。1例位于右下叶,7例位于左下叶,异常体动脉供血4例来自胸主动脉,1例来自腹主动脉。CT示降主动脉后方软组织密度肿块,2例肿块周围伴有肺气肿。平扫MRI示隔离肺组织在T1WI和T2WI较正常肺组织信号高的软组织块影,并显示了8例异常供血动脉,但未能显示其全貌、行程、分支及引流静脉。结论 MIP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有利于确诊此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肺隔离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
近年来,肺隔离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极大的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对肺隔离症的正确诊断尤为重要。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肺部先天性发育畸形,常规X线难以确诊。如今,医学影像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无创血管的成像日趋成熟,因此肺隔离症的确诊率极大提高。由于异常供血血管的显示影像是制定治疗方法和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故对异常血管显示影像的技术尤为重视。本文对8例肺隔离症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评价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最小为10岁,最大为45岁,平均26岁。所有患者均做了平扫增强CT、SCT A 等术前检查,且经过手术和病理的证实。5例位于左下肺,3例位于右下肺;2例为肺叶外型,6例为肺叶内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合并发热3例,2例发热合并肺部感染,咳嗽合并咯血3例。
1.2 影像学方法
采用美国GE Brightspeed多层螺旋C机。扫描方向为自上而下。受检者吸气后屏气1次完成扫描,增强扫描前自上肢静脉推注76%泛影葡胺50ml注射完毕后(流率从肘贵要静脉注入,延时20s)开始扫描。先对可疑病变进行薄层扫描,后进行全胸检查后,经MRA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均直观清楚地显示出异常供血动脉。所有在独立工作站上获得3D重建图像均经2位以上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并记录病变的部位、形态、内部特征、异常供血动脉的起始、走形及异常静脉引流的途径等[1]。
2 结 果
2.1 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
8例肺隔离症患者中,肺叶外型2例,肺叶内型6例。左肺下叶5例,右肺下叶3例。异常供血动脉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且均为单发,均呈圆形或卵圆形6例,分叶状1例,不规则形1例,病灶大小1.8cm×2.0cm~8cm×9cm不等。2例以肺叶实变为主,表现为大片混杂高密度影;2例病变周围可见有局限性肺气肿;1例增强后在降主动脉与病灶之间见条状强化血管影并与其相连或紧邻降主动脉;2例肿块内有多个含气影及斑点样钙化影;1例可见异常的供血动脉,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术后发现该异常血管内有血栓。2例肺叶外型患者由膈下动脉供血手术时见两根小血管与隔离肺相连,两小血管深入膈下;4例均由胸主动脉发出的异常血管供血。供血血管直径4~14 mm。2例血动脉进入病灶组织后呈多分支状,伸入病灶或绕病灶边缘走行。
2.2 三维重建MIP及MPR所见
8例患者经MRA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均直观清楚地显示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发出于胸主动脉的异常血管4例、腹主动脉的异常血管1例、冠状动脉的异常血管1例、肋间动脉的异常血管2例,均为单支供血,异常供血动脉血管直径多为0.5~1.2 cm,最粗者达1.8 cm。其中的1例患者异常供血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向上进入肺组织后分出2支动脉。供血动脉管径、行程、分支及与病灶的解剖关系和术中所见异常供血动脉与3D DCE MRA的显示完全一致。见图1~3。
3 讨 论
图1 平扫显示隔离肺轮廓光滑,周围有肺气肿
图2 增强扫描隔离肺内部密度均匀,明显无强化
肺隔离症是部分肺组织发育不全,无呼吸功能,与邻近正常肺组织及支气管相互分离,其血供来自于体循环,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体动脉异常供血为其特征。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肺叶内型占所有肺隔离症的绝大多数,大多为单肺发生,极少数两肺同时发生。双下肺发生率高,右上、中肺或左上肺的发生率较低;常见体动脉单支血管供血且无单独胸膜包裹。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发热及反复肺炎。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静脉通常回流到下肺静脉。肺叶外型多位于膈肌下,由肺或体血管供血且血管较小,不与正常支气管相通,有单独胸膜包裹。发病率相对肺叶内型较低,但多伴有先天畸形。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静脉通常回流到下肺静脉。而肺叶外型肺隔离症的静脉多回流到奇静脉和半奇静脉,或经腔静脉至右房。肺隔离症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胚胎期前肠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肺动脉发育不全,由主动脉分支深入远离肺门区组织而形成本症[2]。
图3 增强扫描显示隔离肺的供血动脉
以往该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动脉造影和多经手术确诊,造成手术盲目性和风险加大。且手术方法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故对于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显示的影像尤为关注,也是避免术中大出血最有效的方法。如今,肺隔离症的影像学确诊率越来越高,主要在于显示其异常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当出现异常供血动脉即可明确诊断肺隔离症。MRA和多层面螺旋CT扫描作为肺隔离症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很好地显示其异常的供血管和引流静脉。且多层面螺旋CT扫描较单纯CT横断图像更能展示三维的、多平面直观图像的能力, 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单排螺旋CT。在显示扭曲血管及其肺内走行也具有更多的优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已成为一种可靠的非创伤的血管成像技术。
因此,三维血管重建更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解剖关系。有助于疾病的确诊和手术方案的制订[3]。
总而言之,多层螺旋CT机的扫描技术及MPR技术作为诊断肺隔离症的检查方法,有精确度高,操作简易的优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 张志勇,陶力,陈刚,等.螺旋CT在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 59-62.
[2] 徐海波,孔祥泉,杨帆,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62-64.
[3] 许达生,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CT诊断要点、少见征象与误诊分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14-116.
R655.3;R816.41
B
1671-8194(2012)15-0122-02
10.15912/j.cnki.gocm.2012.1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