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渴目病的古代认识

2012-01-24郭艺娟杨叔禹

中医药信息 2012年1期
关键词:阴血精血玄府

郭艺娟,杨叔禹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03)

1 燥热怫郁玄府

1.1 玄府的内涵

“玄府”一词最早见于《素问·水热穴论》,篇中指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金元医家刘河间则在《内经》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将玄府内涵扩大为无物不有的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也就是说,玄府是无物不有、充斥于人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细微通道,是气、血、精、津、神机升降出入的门户。玄府以通为用,玄府通利,气机流畅,脏腑器官功能正常;热气怫郁,玄府闭密,气机壅滞,脏腑器官功能失常。因此,他认为“玄府闭密,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是疾病发生一个重要而基本的病机,并用此论述消渴病、目病等疾病的发生[1]。

1.2 燥热的原因

刘河间在《三消论》中论:“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济众》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煿,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食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这段论述阐明了消渴的病因,同时也指出导致燥热的原因,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方面包括了恣食炙煿和过度饮酒。炙煿是指烘烤煎炒的食物,恣食炙煿则脏腑积热,耗伤津液,而致燥热炽盛。中医学认为,酒性酷热,适量饮酒有利于和调气血,倘若无所节制,长期过度饮酒可致精血耗损,积为酷热,熏蒸五脏,津液枯燥而致燥热内生。

1.2.2 情志因素

“耗乱精神,过违其度”,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耗伤津液,以致燥热内生。诚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1.2.3 服石化热

“石谓英、乳,乃发热之药也。”隋唐以来,帝王将相、养生家为达到壮阳、养生、延寿的目的而服用钟乳石、石英石等矿石类药物炼制成的丹药,以致机体燥热内生,阴津耗损。

1.2.4 久病耗伤阴血

“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明确指出病久可耗伤人体的阴血,阴血对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的作用,阴血不足无以滋润濡养脏腑组织,而致燥热内生。

1.3 病机方面

刘河间用“玄府气液说”对燥热怫郁致消渴病进行了阐述,同时他在《三消论》中也明确提出消渴并发目病,“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皆肠胃燥热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也就是说,肠胃之外的燥热,痞闭了渗泄的道路,则津液、血脉、营卫、清气不能升降出入,导致肠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不能渗泄于外以濡养目窍,目窍失养,目无所见而致消渴目病。元代朱震亨在《金匮钩玄》中也提到:“水液既不能渗泄浸润于外,则阴燥竭而无以自养,故久而多变为聋盲、疮疡、痤痱之类而危殆。其为燥热伤阴也,明矣。”则从另一方面指出燥热怫郁玄府日久而伤阴,无以浸润周身而见目盲。由此可见,目之能视,不仅玄府气机升降出入要通利,而且应当保证阴血充盛。此后,张从正、徐彦纯、徐春甫、王肯堂、傅仁宇等亦以河间玄府论对消渴、目疾的病机进行了论述。

1.4 治疗宜开通玄府

治疗方面,刘河间主张用辛味药物开发玄府,同时他也强调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而不是一味拘泥。他在《三消论》中明确提出治疗一切疾病之大法,“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此外,王肯堂《证治准绳》论述:“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黄连等药入肝,解肝中诸郁。盖肝主目,肝中郁解,则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故黄连之类,解郁热也。椒目之类,解湿热也。……至于东垣、丹溪治目昏,用参芪补血气,亦能明者,又必有说通之。盖目主气血,盛则玄府得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无以出入升降而昏,此则必用参芪四物等剂,助气血运行而明也。”由此段论述可见,肝郁则玄府不通利,肝主目,目中之玄府闭塞,气液不得宣行而见目昏花。同时,它也指出肝郁可包含气、血、湿、热、积郁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郁开通玄府的药物。另一方面,玄府闭塞也可由于气血不足所致,也就是说,玄府闭塞的病因包含了虚、实两方面,而并非仅仅是燥热怫郁,可谓是对燥热怫郁玄府学说的进一步充实与扩展。

2 精血不足

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论:“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然此证消肾得之为多,但用治下消中诸补药,滋生精血自愈。”《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三消》说:“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然此证消肾得之为多。”这里都提到三消中的消肾可以发展为消渴目病,消肾者,比诸消为重,古方谓之强中、内消。何为肾消?娄全善云: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传变。

2.1 病因病机

病因方面,《证治准绳·消瘅》认为乃“恣意色欲,或饵金石”,也就是房劳过度,或久服石药,燥热内生,而见消渴病;久则耗伤肾精,致真精亏虚,《审视瑶函》说:“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肾,次施于胆,而后及乎瞳神也。凡此数者,一有所损,目病生矣。”乙癸同源,精血互化,肾精不足,无以化生血液,目窍不得滋养,故出现目昏或目无所见。

《杂病广要·虚劳》中论述诸虚都出自心肾,如“肾之液泄,自小便中出,停久浊如泔,或上有脂油,或为梦泄,则气体怯弱,神情倦怠,眼目昏花,精既脱矣”,又论述:“肾既受于病,则髓海枯竭,遂有脚膝软弱,精神倦怠,夜梦鬼交,便溲白浊,消渴瘦瘁。”可见,肾虚不能藏精,肾精外泄自小便出,则出现小便混浊或尿上有脂油;肾精不足,不能化血滋养目窍则眼目昏花。

2.2 治疗宜滋养精血

治疗方面,《证治准绳·消瘅》指出“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芪饮,吞八味丸,或玄兔丹,或小菟丝子丸,又竹龙散,皆可。又用六神饮亦治肾消。”

3 情志因素-怒

3.1 怒与脏腑的关系

《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胆为怒。主要是由于肝胆相为表里,肝气虽强,取决于胆,故怒与胆密切相关。《素问·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说明气血不调,心胸烦闷则善怒。《灵枢·本神篇》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说明怒也与肾相关。总之,正如《银海指南·怒》中总结“肝胆心肾四脏,皆能病怒”。

3.2 怒的病因

《银海指南·怒》中对怒的阐述极其详尽而具体,认为怒是由内而动,内动可引邪外乘,“盖怒必因内动而起,但动由于内,邪每乘之,当各从其所动之因而治之。”而内因之动包括了热、风、厥逆、阴虚、阳虚,有因五志而动、胜克而动、因郁而发,有因精血不足、中气虚衰,或五脏六腑上注之精气不足而动者。

3.3 怒致病的病机

《脉因证治·七情证》曰:“怒为呕血,飧泄,煎厥,薄厥,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脾肥气,目暴盲,耳暴闭,筋缓。怒伤肝,为气逆,悲治怒。”《银海指南·怒》论:“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甚则善怒。又曰:岁土不及,风反大行,民病善怒,其证飧泄,薄厥呕血,胸胁痛,气逆不下,喘渴烦心,消瘅肥气,以及外发痈疽等症。况目为肝窍,尤易受伤。初但昏如雾露中行,渐渐空中有黑花,久则神光不收,胆汁不应,则内急外乾,睹物成歧。种种皆怒之贻戚也”。可见,怒所致的疾病甚多,其中也包括了消渴病和目病。长期多怒刺激,怒则气上,影响肝气正常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致气机郁结,郁久化热,化火伤阴,燥热内生而致消渴。同时,病消渴而多怒之人,若大怒则气逆,可挟痰、动血、挟火而上行于目窍,阻塞目络,目之功能受影响,出现目昏花或暴盲;火盛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可见眼底出血,久之可致瘀血内生。

3.4 治疗方面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提出了情志相胜法,当然,从未病先防角度来讲,我们应当做到“减滋味,戒嗜欲,节喜怒”。《银海指南·怒》:“总以疏肝解郁为先,兼养精液,使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自然视物明朗。”提出了疏肝解郁,滋养精血的治疗方法。

综上可知,古代消渴目病的资料虽然不是很丰富,但实际上很多医家关于本病仍有所认识与阐述,认为本病多属玄府郁闭、精血不足、怒之所伤,提出开通玄府、滋养精血、疏肝解郁,及“戒喜怒”等防治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临床诊治本病不无借鉴意义。

[1] 汪峰,胡建芳,尤劲松,等.玄府古今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16-2517.

猜你喜欢

阴血精血玄府
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探析卵巢早衰的中医病机治法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女性护血养阴,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扎纸马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古人养形有三法
铸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