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护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2012-01-23徐琴鸿袁赛霞谢浩芬
徐琴鸿,袁赛霞,谢浩芬
(宁波市第一医院,浙江宁波 315010)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1]。实习护生因护理操作不熟练、经验不足,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本院实习护生155人,为了解护生在本院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情况,笔者对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针刺伤发生原因作分析,提出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毕业实习护生155人,均为女性,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5岁;文化程度:大专98人,本科57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针刺伤情况。参考相关文献[2-4]设计问卷,内容为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是否戴手套,针刺伤后伤口处理情况及实习前是否接受过系统性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发放问卷155份,收回155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 果
2.1 155名护生发生针刺伤情况 155名实习护生中发生针刺伤88人次,发生率56.77%。针刺伤发生环节见表1;发生针刺伤时均未戴手套。
表1 针刺伤发生环节构成比(n=88)
2.2 护生针刺伤后伤口处理情况 见表2。
表2 护生针刺伤后伤口处理情况(n=88)
2.3 护生接受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情况 155名实习护生在学校均未接受系统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有34位护生在实习科室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
3 讨 论
3.1 针刺伤的危害性 医务人员皮肤被针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HBV、HCV、HIV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5]。目前已证实至少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6]。根据报道[7],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 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另外针头致伤还可以传播一些其他疾病[8],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3.2 护生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
3.2.1 实习护生防护意识薄弱 由于护生由学校刚踏入医院临床实习,对职业暴露防护意识不足,加之学校课程设置中没有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导致实习护生对针刺伤认识不足,在各项护理操作中粗心大意,发生针刺伤。本组资料显示,155名实习护生在校均未接受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护理操作时未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其中回套针头帽12人次、操作时未带锐器盒或用过的针头未能及时放入锐器盒内导致整理用物时针刺伤23人次;发生针刺伤后仅有34.09%护生能正确处理伤口。
3.2.2 护理操作不熟练 护生进入临床实习,操作尚不熟练,易发生针刺伤。本文资料显示,因抽吸药液、分离针头及注射/采血、拔针等操作中由于不熟练而发生针刺伤53人次。
3.3 对策
3.3.1 加强护生职业安全教育及管理 学校应重视护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作为在校教育及考核内容,并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相关要求引入实习大纲及实习手册。医院也要将职业安全培训列入实习护生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统一安排进行职业安全及职业暴露后伤口处理流程等知识的讲座,并进行相关知识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临床带教老师要重视对实习护生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传授与教育,除按实习手册要求完成带教计划外,要增加安全防护知识的带教内容,并在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具体环节上加以指导,使护生充分了解针刺伤的危害[9],熟知职业安全防护的有关措施,掌握预防针刺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和补救措施,督促护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自觉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发生。
3.3.2 加强防护措施
3.3.2.1 提高注射工具的安全性 安全医疗器具是一种设有安全功能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被用来降低使用时造成针刺伤的危害。本院已选择使用安全留置针,可使针头在使用中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
3.3.2.2 手套的使用 有研究表明,如果被一个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穿一层乳胶或聚乙烯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时接触的血液量减少50%以上[10]。树立标准防护的观念,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的过程都要戴手套。在护生临床实习中,护士长督促护生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带手套操作,并保证充足的手套供应,以便普及手套的应用。
3.3.2.3 严格遵循针头使用后的处理流程 要求护生规范针头使用后的处理流程,在进行医疗废弃物整理时,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时使用持物钳,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针头或拿取针头;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放入锐器盒;拔下的针头禁止直接插入输液管上。
3.3.2.4 强化锐器盒的使用 锐器受伤的因素与锐器盒的距离有关,锐器盒放置点与操作者之间的距离是影响锐器使用后及时处理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医院应提供充足的锐器盒,每辆治疗车的下层放锐器盒,以便操作者立即将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锐器盒,减少针头裸露放置的时间。放入锐器盒的针头不能太满,3/4满要及时更换。
3.3.3 执行针刺伤后伤口处理流程 建立和完善实习护生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鼓励实习护生及时上报针刺伤事件,并提供处理指导。针刺伤发生后先做好局部处理,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消毒。防保科接到针刺伤报告后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给发生针刺伤护生开具HBsAg、抗-HBs、ALT、抗-HCV、抗-HIV、TPHA检查单,若患者 HBsAg、抗-HCV、抗-HIV、TPHA检测结果未知,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些项目的检查单,并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跟踪治疗及复查。
[1]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王蕾,王晓黎.临床护士被锐器损伤及其防护措施的现状调查[J].护理与康复,2006,5(11):18-19.
[3]陈映霞,郭素珍.实习护生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10):1261-1263.
[4]李长英,邓云模,林代琼.护生针刺伤的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2):375-376.
[5]Preboth M.Preven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ies[J].Am Fam Physicion,2000,61(5):1558.
[6]陈萍.对我院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3):62-63.
[7]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12(7):532.
[8]邝翠和,丁国英,陈伟菊,等.护士实习生皮肤损伤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7-528.
[9]吴南屏,许利军,严正,等.浙江省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97-899.
[10]朱子兴,郭仙斌.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6,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