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分析
2012-01-23王巍
王巍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是指原发于十二指肠各段的恶性肿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占整个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3%,占小肠恶性肿瘤的30% ~45%[1]。十二指肠癌一般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乳头上部癌、乳头周围癌和乳头下部癌,多发于第二段。其中以乳头周围区最多见,占65%,依次为乳头上部癌和下部癌。已有文献表明,十二指肠球部很少发生原位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不会或极少发生癌变。现将1990年1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0~82岁,平均54.5岁。从发病到确诊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2年。以腹痛为主要症状5例,黄疸为主3例,消化道梗阻2例,消化道出血1例,其他2例表现有消瘦、恶心呕吐、发热等。
1.2 治疗情况 本组13例中行手术治疗8例,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节段性肠切除术3例。剖腹探查术3例,余2例因发生肿瘤远处转移或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手术。
2 结果
病理结果:8例经手术治疗,病检结果显示腺癌5例。乳头状腺瘤1例,印戒细胞癌1例,3例有局部或远处的转移。治疗结果:对施行手术的8例进行随防,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4例术后2年仍健在,另1例于手术1年内死于肿瘤复发。节段性肠切除术3例,术后1年内死于肿瘤转移。剖腹探查术3例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2%、19%。
3 讨论
3.1 十二指肠癌的病理类型 十二指肠癌大体类型有:息肉型、浸润溃疡型、缩窄型和弥漫型。乳头上部癌常呈息肉型,大的菜花状肿块可阻塞十二指肠腔;乳头周围区癌以浸润溃疡型和息肉型多见,常出现梗阻性黄疸;大部分乳头下部癌为缩窄型,肿瘤环绕肠壁呈环型生长,导致十二指肠腔狭窄和阻塞;弥漫型十二指肠癌少见,肿瘤无一定界限。十二指肠癌组织学类型主要为腺癌,少数为黏液腺癌、硬癌(腺棘皮癌)。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转移率为20% ~50%[2],一般存在局部淋巴结、肝、胰、腹膜、卵巢和肺转移,手术后复发的病例常有多处组织、脏器的转移。
3.2 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以腹痛为主要症状5例,黄疸为主3例,消化道梗阻2例,消化道出血1例,其他2例表现有消瘦、恶心呕吐、发热。早期起病隐匿,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乏力、消瘦等,不易被医生重视,早期诊断十分困难。进展期癌肿按其发生的部位和生长方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有:(1)溃疡症状、上腹痛;(2)肠道出血症状,呕血、便血、贫血;(3)胆道梗阻症状,如黄疸、发热;(4)肠道梗阻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一旦出现梗阻、黄疸、出血、肿块等症状时,肿瘤已不属于早期,所以对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无力、体重下降、不明原因贫血而不能用胃、肝、胆、胰腺疾病来解释时,应针对本病做详细检查。
3.3 十二指肠癌的诊断 目前认为,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和十二指肠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手段。前者检查主要表现为肠壁僵硬、不规则,十二指肠圈增大,位置和形态固定,出现息肉样充盈缺损、环形狭窄,肿瘤溃疡形成的龛影等,但X线检查不能判断病变的性质。十二指肠内镜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的部位、形态和病变范围,并取材活检,使术前能够获得确诊[3]。
3.4 十二指肠癌的治疗 十二指肠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方法,术后可辅以放疗、化疗及免疫和生物学治疗。本组13例中行手术治疗8例,剖腹探查术3例,其余患者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病变的早晚、患者的年龄以及身体状态来决定。放疗和化疗效果均较差,对无法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或转移者或有其他手术禁忌证者可用。免疫和生物治疗是对术后或没有手术机会的患者的辅助疗法,可杀灭肿瘤细胞,预防复发。
本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取决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依据肿瘤的进展程度不同,手术范围也不同。早期十二指肠癌可经内镜或开腹行肿物局部切除,也可根据肿瘤所处的部位行胃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或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必要时应行淋巴结清扫。
[1]王靖,高继东,邵永孚.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30.
[2]汤铜,汪泳,黄帆.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2):2621 -2622.
[3]宋家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J].临床外科杂志,2003,2(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