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2例的体会
2012-01-23卢宣桦
卢宣桦
真菌性鼻窦炎为鼻窦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及空气污染的加重以及影像学检查的进步,本病的临床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1]。鼻内镜手术探查及术后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及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依据。笔者所在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咽喉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平均(44.21±10.1)岁;病程3个月~14年;全部为单侧病变。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涕症状,其中合并涕中带血21例,头痛感10例,鼻腔异味12例,面部麻木感2例,眼胀痛1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使用全身麻醉。鼻腔息肉样物先予以清除,鼻中隔偏曲者可矫正,切除钩突、筛泡,开放中鼻道及上颌窦并扩大其窦口,清除真菌团块及炎性息肉。单纯累及上颌窦,行钩窦切开,扩大上颌窦开口。累及筛窦者,打开筛泡及筛窦。累及蝶窦者,扩大蝶窦开口,单纯累及蝶窦者切除中鼻甲后端,扩大蝶窦口。术中用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再用不同的内镜观察,有无病变遗留,鼻窦内填医用海绵。术后第3天开始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3个月,定期复查换药,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痂皮、肉芽和囊泡组织,保持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全身未用抗真菌药物。
1.3 疗效判定 以术后6个月的鼻内镜检查结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治愈: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好转: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有脓性分泌物但无真菌团块;无效:术腔没有上皮化,窦口开放不良或闭塞,有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块[2]。
2 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其中一次性治愈29例,一次治愈率为90.62%,1例上颌窦炎和2例蝶窦炎术后复发,给予再次手术后治愈。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作为正常菌群而长期存在于健康人的鼻腔黏膜表面,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3]。当鼻腔鼻窦解剖异常所致的局部微环境改变,为真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时则会出现真菌感染。
根据病理学特点,真菌性鼻窦炎临床上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类型,以前者多见[4],本文病理均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鼻塞、鼻涕带血、鼻腔有异味,同时伴有面颊部胀痛、头痛等。彻底解除鼻腔和鼻窦口的引流和通气障碍,尽可能多地保留鼻腔和鼻窦的各种基本结构是其治疗的关键。非侵袭性鼻窦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手术是彻底治愈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治疗关键是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彻底清除鼻窦内真菌团块、反复冲洗窦腔,矫正结构异常及去除病变组织,解除患侧窦口阻塞,消除真菌赖以生存的低氧微环境,恢复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5,6]。
鼻内镜手术不仅照明清晰、视野广泛、操作精细、创伤小,而且还可通过扩大自然口,纠正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或病变,使病窦长期通畅引流,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又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和黏膜纤毛运送功能,因此,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最佳方法。本组患者采取该术式取得良好的效果,32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
综上所述,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能够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和菌块,术后无需全身应用抗真菌药,临床疗效良好,同时降低了术后复发,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1]刘湘,陈崇喜.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57例体会[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39(5):503 -504.
[2]薛康,黄录琼,杨家骏.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2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利杂志,2008,22(17):804-805.
[3]王全桂,毕青玲,肖水芳,等.26例变应性真菌性鼻一鼻窦炎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4):167 -169.
[4]张敏,王永良.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138.
[5]陈朝阳,蒋玲月,谭毅.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1例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8,14(3):221-222.
[6]苟建军,王朝山,李娟.3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