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与尿激酶溶栓疗效对比研究

2012-01-23毕润宏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30期
关键词:通率尿激酶肝素

毕润宏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且严重的心肌缺血而造成的局部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临床常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同时伴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1]。早期、充分、持久地开通相关的血管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关键,同时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近期和远期的疗效[2]。2009年5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与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AMI患者,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1]。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观察组男16例,女4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9.2±4.8)岁;前壁梗死9例,前间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3例,前壁+下壁梗死2例。对照组男17例,女3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58.4±4.7)岁;广泛前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7例,前间壁梗死5例,下壁+正后壁+右室梗死3例。入选标准:(1)持续性胸痛>30 min,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2)心电图显示,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3)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4)年龄75岁以下,体质较好,无溶栓禁忌证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5)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1]。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常见内科疾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AMI发生时间及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吸氧、镇痛,进行血常规、血小板以及出凝血时间等检查,动态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连用3 d,以后100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瑞通立18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静脉推注,2 min内推注完毕,并于30 min后重复给药1次。配合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溶栓治疗前即开始应用。对照组患者选用尿激酶150万U+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尿激酶滴完后12 h配合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调脂药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等进行对症处理[3]。

1.3 观察及监测项目 (1)观察并记录胸痛缓解的程度及时间。(2)观察并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3)溶栓开始3 h内每30 min记录1次18导联心电图。(4)发病6~24 h内每2 h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观察皮肤、黏膜、咳痰、呕吐物、大便、尿液以及颅内有无出血迹象。(6)观察并记录7 d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转归[2]。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溶栓后2 h内胸痛缓解。(2)溶栓后2 h内心电图显示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回降≥50%。(3)溶栓后2 h内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4)CK-MB高峰前移至14 h或CK高峰前移至16 h。上述4条标准中符合2项或2项以上者则判为血管再通,但仅有(1)和(3)项者不能判定为再通[1]。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率 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定,其中观察组再通17例,再通率为85%;对照组再通14例,再通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观察组牙龈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牙龈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7例,发生率为35%;对照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9例,发生率为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且症状危重,是中年人的重要猝死原因之一[3],但如果能够早期进行有效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介入治疗是最有效的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方法,但由于国内只有部分医院能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我国正处于规范PCI准入制度的时期,加之对操作医生专业水平以及熟练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以及治疗费用等原因,介入方法治疗AMI很难在基层医院普及。因此,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基层医院治疗AMI最重要手段之一[4]。研究表明,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进而恢复血运,实现心肌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减小梗死面积,同时,采用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的血管再通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

尿激酶能够使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成为纤溶酶,从而促使新鲜血栓溶解,实现冠脉再通,临床中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属于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具有抗Xa因子、抗凝、抗栓活性作用,能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释放,缩短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从而增强抗栓作用[4]。临床中常联合应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AMI,且能够获得不错的疗效。但是,血栓溶解后,部分再灌注的患者常发生再梗死的可能,且梗死的面积进一步扩大,部分患者还可因此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是心功能不全等。

瑞通立是新一代溶栓药物,与尿激酶相比,在具备溶栓作用的同时更能够提高AMI的再通率[5],降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在控制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对40例AMI患者分别采用瑞通立和尿激酶配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瑞通立治疗组再通率为85%,尿激酶治疗组再通率为70%,瑞通立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两组均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病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瑞通立治疗组低于尿激酶治疗组,尽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瑞通立还是具备明显优势,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可以考虑扩大样本量,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6):224-225.

[2] 邵丽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21):2106-2114.

[3] Ellis S G.Facilitated percutanc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design and rationale of the Facilitated Intervention with Enhanced Reperfusion Speed to Stop Events(FINESSE)TRIAL[J].Am Heart J,2004,147(4):16.

[4] 刘红,永文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梗后应用肝素防止再梗死[J].医学创新研究,2008,5(14):131.

[5] 付秋玉,张艳丽.瑞通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5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5):35.

猜你喜欢

通率尿激酶肝素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再通的研究现状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