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医骨伤骨折治疗技术研究(二):侗医骨伤科病理病机初探

2012-01-23萧成纹龙开娥谭正荣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骨伤科骨伤筋骨

萧成纹 龙开娥 谭正荣

(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侗医药研究所,湖南 通道 418500;2.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湖南 通道 418500;3.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医骨伤科诊所,广西 三江 545500)

侗医骨伤科是侗医最具强项的专科,骨伤疾患也是侗族先民常见的多发病。在生产劳动和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外伤骨折,缺医少药的边远侗乡山寨,只能靠就地治疗。在漫长的岁月中,侗医们对各类骨伤骨折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独具特色、疗效神奇的治疗方法,通过祖传师教,一直相传至今。

由于侗族历来文化的原因,过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散落在民间的侗医手抄本,都是用汉文记载一些零星片段的治病疗伤和侗药单验方,没有形成侗族医药系统的基础理论。

近100多年来,侗乡有识之士,阅读汉民族的中医理论书籍,如《皇帝内经》、《本草纲目》、《中医骨伤科学》等,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侗医骨伤科病理、病机粗浅理论。

1 “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

古歌中侗医和冲傩都说:“天是看不见的疣然大物”,是股气。地是有形之物,即土和水;人是气所生的,由土和水养着,这就是侗家的“天人”和“地人”之说。人的起源与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族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对人的起源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的基本概念。这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实践经验中得出来的一些朴素的理论,这对侗医的发展和医学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一些作用,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认识上的局限,许多理论缺乏检验,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某些错误,如“五位一体”对物质形态、结构性质的表述是表浅的,认识物质本质尚欠深入。

2 侗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

侗医对人类的起源、生存和发展经历了一条漫长艰难的进化道路。人从始至终都处在大自然各种环境、气候变化和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在生与死的较量中,侗民们凭借他们的智慧、独特的思想,顽强地从充满死亡威胁的自然中走了出来,在大自然中寻求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和适应大自然的各种方法,逐渐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无不与大自然的各种规律相关联。贵州剑河百岁老侗医吴定元提出:“人跟天地走,气随自然流,天变人也变,莫跟自然斗,不可倒着走,灾难会临头”的人生与自然变化密切相关的论述。因此,在生产劳动中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不必要的伤害,骨伤骨折必须做到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要及时抢救,正确处理。

3 侗医对治病因素的认识

侗医对治病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鬼神作崇3种,这虽然是从感性认识的思维出发,但有其独特的概念。

近代侗医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较为复杂的。归纳起来为环境、气候、情志、饮食、劳损、房劳、意外伤害和虫兽伤。其中劳伤和意外伤害是骨伤、骨折的主要因素,无论何种劳动,都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度,体力劳动者如超出自身所承受的重量、强度就会损伤筋骨,故侗医中流传“劳损伤筋骨,久坐伤血肉”之说,确有其科学依据。

侗族同胞在劳动和生活中常发生跌倒、打伤、压伤、刀斧砍伤、枪弹伤、刺伤等意外伤害而导致伤筋断骨,成为终身残疾,严重者可死亡。

4 侗医对骨伤骨折病机的认识

侗医认为:骨伤骨折的发生和发展与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密切的关系。外伤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引起人体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津液亏损,或因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所谓“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人体的皮肉筋骨在遭受外力损伤时,可进而影响体内,引起气血、营卫、脏腑等一系列的功能紊乱,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种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是侗医治疗骨伤骨折的原则之一。

筋是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的总称。

关节运动,伤筋多影响肢体的活动。

骨的作用,是立身之主干,还内藏骨髓,与肾气有密切相关,肾藏精,精髓养骨,骨受损可累及肾,二者互为影响,这些汉民族传统的中医理论,逐渐被侗医所接受。

侗医骨伤科疾患,包括骨折、脱位,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伤后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因骨折位置改变而致畸形,骨搽音、活动受限,或因关节脱位,使附着之筋紧张而出现弹性固定情况。损骨能伤筋,伤筋亦能损骨,筋骨损伤必将累及气血而伤于内,因脉络受损,气滞血瘀,为肿为痛,所以治疗骨伤时,必须行气消瘀,以纠正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伤筋损骨还可危及人体肝肾精气,所谓“肾应骨,骨与肾合”,“肝应筋、筋与肝合”。如肝肾精气充足,可促使肢体骨骼强壮有力。骨伤骨折后如能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髓骨骼的作用,就能促进筋骨早日修复。

侗医还认为:骨伤骨折如为开放性损伤,常可导致邪毒感染,轻者局部伤口红、肿、热、痛,重者腐肉为脓,肢体坏死,甚者邪毒内陷,导致全身化脓性感染,火毒攻心,危及生命。邪毒感染还可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全身抽搐等破伤风症状,如不及时抢救,预后不佳。

5 侗医对长骨骨折的医理医法

5.1 长骨骨折的治疗,应以恢复负重能力为目的,采取骨折整复与固定相结合。若无明显移位之胫腓骨或尺桡骨干骨折,只须在整复对位后外敷侗医接骨粉,再用小夹板固定;如遇有移位之双骨折,重点则在整复胫骨或桡骨,局麻后再外抗拔伸下,纠正成角重叠,旋转等移位,要尽量达到满意的对线对位,同时尽可能兼顾腓骨或桡骨对位整复,根据骨折端复位移位方向及其倾向性旋转,加压力内垫后,以小夹板固定之。

5.2 对开放性、粉碎性和斜形骨折的处理,考虑其不稳定因素,在清创时力求彻底,尽量保留有生机之骨片;复位时骨折块争取良好对位,然后外敷侗药接骨草药并适当固定。创口表面可涂湿润烫伤膏,要留窗口供日后换药之需。再用布托或皮托牵引,以此替代西医的跟骨牵引,减轻患者痛苦,待创面愈合后再按常规用小夹板固定。

5.3 在处理胫腓骨骨折时,注意有无腓总神经之损伤,骨折整复固定后,患肢可先抬高,以利局部血液循环,便于消肿,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外旋和垂趾重叠畸形。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内服外敷侗药。局部用侗药毛秀才,过江龙为主的侗药鲜品捣烂,佐以米酒、淘米水或甜酒渣等外敷,以达消炎止痛,消肿之目的,还必须内服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续筋接骨为主的侗药。近年来,现代侗医骨伤科,普遍结合中、西医药,根据患者伤情和感染程度,选用止血药和抗生素,抗破伤风等西药,加强支持疗法,对症处理,收到了事半功倍之疗效。

5.4 在复位固定的基础上,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供状态,促使骨痂早日形成,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稳定程度,要给予骨折患者具体指导和安排,原则上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

6 侗医骨伤科对脊柱松动综合症的生理病理综述

侗医认为:脊柱长期受慢性应力性损伤而久伤未愈成疾,风寒湿邪趁机侵害久留阻碍经络,患者年老体质虚衰、骨质退化等多种因素,造成脊柱内椎间盘老化、变形、破裂、椎体萎缩,韧带(筋)退化无约束力。脊柱体筋骨比例失调,筋长骨短,脊柱整体松动,运动失衡,即为“脊柱松动综合症”。

现代侗医对人体生长认识为:“十五登血、十八登筋、二十登骨、二十五登肉”。正常成人脊柱是由26块椎骨和23个椎间盘从第2颈椎起依次排列而成,最后接连骶尾椎。再由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韧带、黄韧带、关节囊韧带等6种韧带将椎骨与椎间盘“包”成牢固稳定有弹性的脊柱。

脊柱是人体多种神经的发源区,是支撑人体的总支架。它承载躯体重量和劳动负重,还承受人体一切运动应力。颈、腰椎段运动频率高,易受慢性应力性劳损,很易受外伤和风寒湿邪侵害。

侗医对脊柱的兴衰认识为:“少年生长,青年稳定,中年松动,老年缩短。”

“脊柱松动综合症”的发生,“损”“衰”是本,松动邪犯是标。本病在辨证治疗中,与陈旧性骨折的体征和病机基本相同。一是体虚,二是瘀阻,三是炎症,四是松动。

猜你喜欢

骨伤科骨伤筋骨
芒种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骨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筋骨 道德 温度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观察
文贵有“筋骨”
中医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