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2例误诊分析

2012-01-23康建民梁兴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0期
关键词:肥厚型心尖导联

康建民 梁兴连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2例误诊分析

康建民 梁兴连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临床缺乏特异性,心电图与其他心脏病有类似之处,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例入院前均误诊为其他疾病的AHCM患者患者资料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68岁,平均(49.6±3.2)岁;误诊时间最短为1个月,最长6年。既往有轻度高血压史2例,糖尿病1例;其中3例有饮酒史,4例有冠心病家族史。初诊误诊为心绞痛5例、心肌梗死5例及高血压心脏病2例。1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检查确诊为AHCM。

1.2 临床表现 活动后胸闷、胸痛7例,4例出现心悸,3例出现气短,2例出现头晕。

1.3 辅助检查 标准12导联心电图:12例均为窦性心律,2例出现阵发性房颤,室性期前收缩3例,房性期前收缩1例;R波振幅增高:以胸前导联V 3~V 5为主,R波分别为2.5-4.0 mV,R波振幅增高呈现V 4≥V 5>V 3的规律;ST-T改变:单纯胸前导联ST段下移有9例。同时累及胸导和肢导的有3例,下降幅度为0.05~0.45 mV。T波倒置:12例患者均有T波倒置,以胸导联V 3~V 6为主,V 3~V 6导联T波倒置深度为0.5~1.4mV。Q波:本组有2例在Ⅱ、Ⅲ、aVF导联有Q波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心室舒张末径为(4.62±0.32)cm,左心室收缩末径为(2.80±0.16)cm,左房内径为(3.40±1.86)cm。

1.4 确诊方法 本组10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经磁共振检查按《实用内科学》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确诊[1]。

2 结果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3例,心绞痛5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

3 讨论

AHCM是心肌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我们认为AHCM心电图改变是临床误诊冠心病的原因之一。但其又有以下特点:(1)ST段下移:以V 2~5最常见;(2)T波对称性深倒置,以胸导V 3~5为主,呈TV 4≥TV 5>TV 3的改变关系;(3)R波振幅增高,以胸导改变为主,呈RV 4≥RV 5>RV 3的规律变化,我们认为临床上对无高血压病史,有类似心绞痛发作,平均年龄较冠心病患者轻,心电图显示以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尤以V 4~V 5为主,同时伴有ST段下移,T波对称性倒置,应高度考虑AHCM的诊断。本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表现为左心室近心尖部位的间隔和左室后壁肥厚,而室间隔中上部无增厚。提示我们对心电图有左室高电压但不伴有高血压史的患者,超声心电图检查又无间隔肥厚表现,要注意心尖部位的心肌,以提高AHCM的阳性率。

从以上分析总结发现对本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心电图异常即诊断冠心病,临床上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分析,没有考虑到大部分AHCM患者可反复发作胸痛,且呈非典型心绞痛症状,对硝酸酯治疗效果不明显,此胸痛特点有别于冠心病心绞痛,本病一旦出现上述心电图改变,无论怎么治疗心电图则很少变化。患者的自觉症状轻微或缺如,但心电图改变“缺血”严重,两者不符时应该考虑到本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R波呈高电压,ST-T改变多固定在胸前导联上[2-3],变化较小,而冠心病患者T波倒置的导联上R波多是较低的,ST-T改变的范围较广,随冠状动脉供血改善而好转。临床医师只要能想到本病,检查一次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脏核磁共振就可确诊。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35.

[2]陈祖望,周康荣,戎卫海,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二例报告,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4,3:182.

[3]Satoshi N,Thomas HM.Resting echocardiographic features of latent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obstruction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m JCardiol,78:622-667.

273155 曲阜市南辛中心卫生院(康建民);曲阜市人民医院(梁兴连)

猜你喜欢

肥厚型心尖导联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欢乐过大年
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分析
超声心动图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价值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甜蜜养颜季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