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龄腔隙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2012-01-23程玉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0期
关键词:基底节高龄硬化

程玉凤

高龄腔隙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程玉凤

目的 探讨高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原则。方法 给予改善脑部微循环及神经保护剂,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耗氧量。急性期患者应结合抗凝、溶栓等治疗。积极治疗合并疾病,对于病灶小未引起占位效应者,慎用利尿剂脱水剂,防止血液粘度增大而加重病情。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及肥胖者人群中患病率高,基底节部位多见。56例患者中显效28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48/56)。结论预防和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合理控制体质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可降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及改善预后。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内小血管的穿通支动脉发生缺血、坏死、液化引起的小软化病变,可因反复发作致缺血灶区域扩大引起病情恶化。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对在本院内科治疗的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6例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60~81岁。发病时表现:头晕头痛26例,眩晕9例,半侧肢体活动障碍8例,肢体麻木6例 面神经瘫者6例,言语障碍者4例,小脑共济失调者1例,无症状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行影像学检查发现2例。既往史:高血压史29例,冠心病20例,肥胖(体质量指数BMI>2.8)13例,动脉硬化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4例。CT或MRI扫描结果:病灶直径范围为3~20mm的低密度病灶,病灶多发38例,单发18例。基底节区28例,内囊1 6例,侧脑室6例,丘脑4例,其他部位2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应用改善脑部微循环药物及神经保护剂,增加脑血流量,较低脑耗氧量,减少脑细胞的坏死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急性期患者应结合抗凝、溶栓等治疗。积极治疗合并疾病予降血压、降血糖.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小未引起占位效应患者,利尿剂脱水剂应慎用,以防止血液成分浓缩、血液粘度加大而致脑梗症状加重。

1.3 疗效判定 显效:头晕、头痛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自理。生活质量无影响;好转: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明显好转,自觉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显效加好转为总有效率。

2 结果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及肥胖者人群中患病率高,基底节部位多见。56例患者中显效28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48/56)。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大多在60~70岁时发病,而且在并存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检查设备的更新,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独立的脑血管病,基底节区、丘脑、内囊,脑干或放射冠、侧脑室旁等为好发区域。这些区域的血供主要来自豆纹动脉、前脉络膜动脉、白穿支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分支,离大动脉主干较远,故梗塞范围较为局限,患者一般没有意识障碍或者生命体征的严重变化,虽临床症状持续的时间较短。但多次复发者可致老年患者生活能力下降、言语减少、反应迟钝甚至痴呆发生。

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及肥胖。特别是血压长期控制不良者,往往引起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局部动脉及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质透明样变,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微动脉瘤,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狭窄动脉远端供血区血流灌注降低,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渗透性增高。加之为终末动脉,侧支循环少,故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有研究表明[1],高血压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是无高血压人群的10倍以上,本组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占51.7%(29/56)。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符合[2]。同时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类代谢紊乱,为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物质基础[3],亦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糖尿病导致弥漫的、广泛的微血管病变,引起基底膜增厚、脂肪样和透明样变性、动脉管腔血流受阻、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脑血管舒缩功能减退,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加之血脂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减弱,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栓子形成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腔隙梗塞的发生[4]:另外,肥胖作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肥胖者血液中脂类增加,血管弹性减弱,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患病风险,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综上所述,研究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已成为老年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防治过程中要考虑其所引起的多种因素,针对其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及肥胖等危险因素,并适时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早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能明显减少脑梗死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5],防止“再梗”发生,改善预后。

[1]邵桂满,荣阳,孙卓,等.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64-65.

[2]Chamorm A,Sacco RI,mohr JP,et,al.Clinical-coⅡlputed tomogmphic cor.relations of iacunar infarction in the stroke Data Bank.Storke,199 l,22(2):175-181.

[3]黎永谦.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42例临床分析.临床荟萃,1998,13(1):13-15.

[4]刘春风.高血压、糖尿病与脑卒中.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1,18(2):65.

[5]侯立维,李平,王志强,等.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1):54-56.

450002 河南省建筑医院

猜你喜欢

基底节高龄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基底节钙化影像学检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