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患者65例临床护理体会
2012-01-23夏小红
夏小红
心肌炎患者65例临床护理体会
夏小红
目的探讨心肌炎患的临床护理。方法对65例心肌炎患者临床监控护理。结果65例心肌炎患者形成1~5d治疗及护理均痊愈。结论患者进行活动时虚弱或疲劳感减轻或消失。了解心肌炎疾病过程,能够叙述与心肌炎有关的危险因素和影响康复的因素。减轻焦虑,自诉心理上舒适程度增加。
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护理
心肌炎是以心肌细胞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炎症性疾病。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治疗措施为休息、保护心肌治疗、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通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减轻躯体不适,无并发症发生。选取临床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确诊的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者,男42例,女13例;年龄5~32岁。均符合临床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排除先天性或冠心病等其他心脏疾病。表现发热、咳嗽、咽痛,继而心慌、胸闷、胸痛和气短等,少数患者可迅速出现急性肺水肿。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者应注意休息,无并发症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1个月;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卧床休息3个月以上,直至症状消失、血液学指标等恢复正常后方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患者如出现胸闷、胸痛、烦躁不安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镇静、止痛剂。高热的患者给予降温、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时,应考虑为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和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细胞溶解、间质水肿,部分患者因房室结受累而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感头晕、乏力,严重者可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发生晕厥。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交代患者严格卧床休息,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或脉搏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交代患者亲属积极配合并督促患者卧床休息,防止意外发生。急性期应严密心电监护直至病情平稳[2]。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督促患者严格卧床休息,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避免不良刺激对患者情绪的影响,有利于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耗氧,促进心肌的恢复。
2.3 生活护理 卧位以左心衰呼吸困难为主的患者,协助患者半坐卧位,可减轻肺瘀血,缓解呼吸困难;以右心衰竭组织水肿为主的患者,应避免下肢长期下垂和一种姿势的卧位,以免加重下肢和局部组织的水肿,应间歇性抬高下肢,侧卧化、平卧位、半坐卧位交替进行。心力衰竭症状明显、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头晕甚至晕厥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情绪激动、饱餐等,防止发生意外。应限制探视人员,以防患者情绪波动或休息不好而加重心力衰竭。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告知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的意义,与患者及其亲属一起制定并实施每日活动计划,严密监测活动时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如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患者最大活动量的指征。恢复期的休息与活动告诉患者体力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及时给患者以帮助和鼓励。对不愿活动或害怕活动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督促患者完成耐力范围内的活动量,刚开始活动时,陪伴在患者身边,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顾虑,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2.4 潜在并发症 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常见,有时可因严重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重症弥漫性心肌炎患者,由于心肌损伤、收缩功能衰弱,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期应加强心电监护,正确识别ECG,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如发现心率突然变慢、血压偏低、频发室早房早、ST-T下移、Q-T延长、QRS增宽及出现U波等,应立即汇报医生,及时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准确用药,必要时吸氧,并迅速准备好急救药物及设备虹除颤仪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脉速、易疲劳、呼吸困难、烦躁及肺水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向激素治疗的患者说明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可保护心肌细胞,减轻水肿,控制心衰,应用洋地黄者应特别注意其毒性反应,因心肌炎患者对洋地黄的耐受性差,并遵医嘱予以营养心肌、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严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患者,应严密监测血压及ECG。临时起搏的患者,除一般心电监护外,还应注意保护起搏导管置入部位,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使患者进行活动时虚弱或疲劳感减轻或消失。了解心肌炎疾病过程,能够叙述与心肌炎有关的危险因素和影响康复的因素。能够运用一般应付机制以减轻焦虑,自诉心理上舒适程度增加。无心力衰竭发生或心力衰竭得到纠正。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4-346.
[2]方强.危重病护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66-68.
163311黑龙江大庆市人民医院